楊志霞
摘要:種植活動是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幼兒加深對植物的生長發展過程以及植物與各要素相互關系的認識過程。在種植活動中學習也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基于“全收獲”理念指導及種植活動的開展,梳理出幼兒、教師和家長三維度的實施策略。以培養幼兒的“親自然”能力,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全收獲理念;幼兒園;種植活動
前言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經驗的過程。“全收獲”的“全”是指多層次、多方面、多主體,說明種植不只是讓幼兒有收獲,不只是獲得食物。
一、全收獲: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一)知行合一,“真收獲”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分廣泛,形式多樣,其核心是教師引導幼兒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在探索、交往、表達等活動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經驗。“全收獲”理念指導下的種植活動意味著種植能給幼兒帶來多樣化的活動、多方面的經驗。教師應在“全收獲”的理念幫助幼兒開展種植活動,教會幼兒正確科學的管理方法。
(二)望聞問切,對癥下藥
1.望:探尋布局的合理性
虞永平教授在《用“全收獲”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一文中指出:“我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狀況,在有兩三百名幼兒的幼兒園里,有大片的水泥地和塑膠地,在不到十平方米的種植園地里,種上了兩三種植物,植物行行筆直,間距統一;也有的幼兒園種植園地特別大,有兩三畝地,但統一種上了同一種作物。”這種現象不是個例,教師缺乏科學的理念將直接導致自然角布局缺乏合理性。
2.聞:解析物品投放的科學性
在自然角物品投放的問題上,教師應引導幼兒思考探索材料投放是否科學,還要考慮時令和節氣,引導幼兒關注了解植物生長特點,合理選種育苗。從而真正把種植融入教育活動之中。
3.問:探析幼兒興趣意愿
虞永平教授說:“種植是一種有溫度和有情感的活動,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收獲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識,還有情感和態度。”只有感興趣的事物,幼兒才會報之以興趣,投之以熱情,付出以勞動。他們才會對生命的歷程充滿興趣;才會精心呵護、仔細觀察;才會積極關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對生命傾注熱情。
4.切:科學支持,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幼兒的探索興趣常常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捕捉,那么就會如過眼煙云,無跡可尋了,自然就喪失了教育價值。
二、多維賦權:幼兒自主管理新策略
種植活動是幼兒由內而外衍生的需要,教師、家長必須“還權”于幼兒,切忌包辦代替,自然角的維護管理不應該是教師的“額外工作”,我們不能剝奪幼兒與植物“共生共長”的權利。
(一)幼兒維度:重管理,多體驗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想要讓連自理都還在學習階段的小班幼兒對班級自然角進行自主養護管理,就必須找到這個能“撬起地球”的支點。而“情”正是這個支點。
1.責任到人,擇一而養
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著“給自然角加一點儀式感”的目的,組織認領活動。擇一種植物而養既降低自主管理的難度,又提升了責任感。節假日期間,鼓勵幼兒將“植物朋友”帶回家進行養護。從而避免因節假日造成的間斷性,方便幼兒持續管理。
2.入情而育,收獲成長
人愿意付出、負責無外乎因“情”。“動心動情”繼而愿意付出精力與辛勞。投入感情,幼兒對自己種植的植物便會高度關注,甚至會每天去觀察植物的變化,記錄植物的生長發展過程的點點滴滴。在細致的觀察中,幼兒慢慢理解了陽光、空氣及水與植物的關系。從觀察和管理中習得知識,感悟生命,甘愿付出勞動,進而掌握技能,從而學會等待,體驗美好。
(二)教師維度:正態度,真生成
教師是與幼兒共同學習的主體,有些教師對植物和種植知之甚少,為了活動的開展,不得不向書本學習,向網絡學習,向家長學習,向其他人員學習。正是在和幼兒共同種植管理的過程中,教師得意收獲經驗、提升能力。
1.擺正態度,應“真放手”
虞永平教授指出:“種植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活動之一,對種植的關注就是對生活的教育價值的認可,在種植中學習也就是在生活中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不能照本宣科,明白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明白了要讓幼兒將感情投入到種植中,只有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態度,才能有效助力幼兒自主管理養護自然角。
2.適度引導,做“真生成”
教師在與幼兒共同討論自然角布局、制定種植計劃和管理養護的過程中;在幼兒發現蝸牛蚯蚓的好奇聲中;在幼兒發現花苞果實的驚喜時,果斷抓住教育契機,促進生成。
3.師法自然,順“食”而“育”
自工業革命以來,食物被糟蹋的情況日益嚴重。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孩子不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他們對食物沒有感激贊美之心,挑食浪費現象普而遍之。幼兒在種植的過程中知曉食物得來艱難,教師借此契機,適時引導,讓幼兒對一朵花、一顆果乃至一粒種子懷有感恩之心,在植物的生長中懂得等待的意義,體會春華秋實的浪漫。知足感恩,而后食,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孩子自然而然便不會挑食浪費。
(三)家長維度:轉觀念,促成長
在創設自然角及幼兒維護管理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家長向我們提出質疑:幼兒在書本里、在超市、在多媒體軟件上、在鄉間的路邊,便可看見麥苗蔬果,為什么在幼兒園也要進行種植活動?
1. 摒棄“固化觀念”,汲取新理念
家長一直以來被“固化”的觀念。而我們要讓家長理解明白的是:在幼兒園的自然角里,幼兒要做的不只是“觀賞”,更重要的是要參與種植,從實際操作、直接感知、親身體驗中獲取經驗,進而掌握技能。同時,家長也汲取了新的教育理念。
2.從“大手牽小手”到“小手牽大手”
借助家長的力量,通過“大手牽小手”活動,由父母查閱資料,幫助幼兒慢慢掌握科學的養護管理方法,形成自主管理養護習慣。隨著種植活動的深入,逐漸過渡為“小手牽大手”,由孩子牽引父母。父母教會了孩子養護的方法,孩子讓父母體會生命的價值,親子共“育”,幫助幼兒逐漸能對自然角進行自主管理,使自然角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在整個種植過程中,家長與幼兒共生共長的同時,也收獲了專業的眼光和與孩子的親情。
3.省“你給我照顧”,悟“我學會感恩”
幼兒在照顧自然角動植物的過程中承擔責任、付出勞動、給予情感,在觀察植物開花結果的歷程中體驗養護管理動植物的不易,思及父母給予自己生命,從呱呱墜地以來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多年以來的悉心養育,進而明白自己要感恩父母長輩。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小小自然角,蘊含大智慧。不忘初心,更新理念,科學指導,小班幼兒也能長效地自主管理養護自然角,在勞動中體會生命的真諦,在管理中收獲責任與能力。
總結
生活教育理念適宜學生的興趣特點和發展需求,在培養活動中,教師以語言引導為主,動作引導、語言引導、動作引導相互支持。班級植物的活動,為嬰兒帶來情感色彩,并通過一系列活動促進他們對照顧他們的植物進行良好記錄 采用時間意識和策略指導。
參考文獻:
[1]施展.巧用“全收獲”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成才之路,2021(16):96-97.
[2]張彩霞.“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種植活動策略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10):41-42.
[3]馬桂芳.基于“全收獲”理念幼兒園種植活動策略實踐研究[J].智力,2021(05):185-186.
[4]張璇.“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種植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2021(03):28-30.
[5]胡佳瑜.在“全收獲”理念下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175.
[6]婁慶慶.在“全收獲”的理念下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幸福家庭,2020(20):36-37.
[7]虞永平.用“全收獲”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幼兒教育,2017,7.8:4.
[8]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