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燕萍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途徑。基于此,本文從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入手,對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依托互聯網技術創新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3-0110-03
基金項目:2020年廣東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的幸福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20BZX055);2021年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青年人才項目“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創新研究——基于區塊鏈賦能視角”階段性成果(KYQ202102);廣州市教育系統2021年度黨建研究課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創新研究——基于區塊鏈賦能視角”階段性成果(2021B006)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3.42億,占網民整體的34.6%,學校聯網加快、在線教育加速推廣,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99.7%[1]。
目前大學生90后和00后居多,他們個性鮮明、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熟練使用互聯網技術滿足自我學習和娛樂需求;他們身上有著深刻的互聯網時代烙印,對單向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不利于培養其文化認同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互聯網技術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蘊藏在教育教學的相關環節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2],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言行。然而,調查研究發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
把控難度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蘊藏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目前高職院校比較重視校園文化設施建設,例如文人雕塑、藝術雕像或者紀念碑等的建設,但是并沒有對校園文化設施蘊藏的文化內涵底蘊和精神實質進行深入剖析,導致學生理解不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不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精神共鳴和智慧啟迪。
另外,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不能充分挖掘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導致部分學生不愿積極參加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而且目前的校園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功利心理,學生忙于各種證書的考級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的娛樂思想,對專業知識、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關注不高,弱化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1]。
此外,學生處在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網絡上的消息良莠不齊,學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強,容易受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導致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日趨復雜,把控難度大。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多樣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專業教師高屋建瓴的課堂理論講授,內容晦澀,不接地氣,學生對其缺乏興趣。高職院校開設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基本為公選課,如職業禮儀、商務文書、國學精粹等,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然而由于內容分散且停留于專業知識的講授,課程思想政治元素未被有效挖掘提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不明顯。
(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單一化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人力和物力,需要教育主體客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教育實效。調查發現,部分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和教師為主,教學手段單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導致學生存在棄學、厭學心理。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將網絡技術應用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線下”課程、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課程思想政治元素、創建情境教學為主線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四)師資隊伍能力有待加強,隱性思政教育普及困難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能力,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其難以有效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因為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不平等,師生不能平等自由溝通,導致教師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情感基礎;另一方面是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有限,不能與時俱進,無法靈活自如地運用時事熱點和學生感興趣的事件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導致教育過程枯燥,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目前是網絡盛行的時代,教師要開展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加強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和運用,對教師的互聯網運用能力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二、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潮流的客觀要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單向灌輸思想政治知識的傳統教育方式不再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世界里獲得知識,滿足心理需求,尋求文化認同感,而且微博、公眾號、抖音等學習交流的載體隨著互聯網技術應運而生,內容豐富多樣,形象生動,能夠進行可視聽化的趣味分享和學習。網絡信息呈開放共享狀態,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強烈探索欲望和關注熱情。因此,高職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增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張力,將課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網絡的“微”潮流和“微”時代,強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遵循的準則,也是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心理特點的體現,只有順應時代潮流,因材施教,才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實做牢。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更加關注學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切實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要以網絡為契機,熟練使用互聯網技術,掌握網絡語言、網絡文化,挖掘專業課程中的課程思想政治元素,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有效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從而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目標[3]。
(三)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
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資源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在人人平等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新時代,學生能自主使用互聯網技術滿足知識需求。然而,海量的網絡信息自由傳播、潮流文化的過度影響、現實世界的虛擬化等不良思想也充斥著網絡,這對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關鍵期的大學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他們明辨是非、辨別真偽的能力有待加強,對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利用新媒體發聲,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流行曲”、營造“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顯得尤為迫切。
(四)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內化的有效手段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豐富多樣,更能夠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體現教育工作的時代性特點。它強調的是非理性因素,更加注重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內容的有機結合,注重情感的表達、行為的展現,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融入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積極性,通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鍛煉學生。另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情感體驗和自行實踐操作的方式增強對思想品德的認知,從而有效幫助學生將教育目標內化于心,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一)優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實現媒體教育柔性轉化功能
馬克思提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4]。環境與人的成長成才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密切關系。為切實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優化教育環境,實現媒體教育柔性轉化,可從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涵蓋專業發展、學術交流、道德品德培養和人文教育等綜合素養能力的多方面內容,它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載體,對大學生的成才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目前網絡技術發達,高職院校可以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結合學生個性心理,開展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實現新媒體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是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傳播張力大,容易出現群體化現象。目前,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對我國青年大學生實行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和拜金主義等文化思想滲透,企圖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奴化教育,為杜絕不良網絡信息和外來文化的侵略,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紅色革命教育,做好“把關人”,攔截不良信息進入校園網,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二)利用新媒體,精準選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教育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篩選、優化和創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度,關注時事政治,了解時事政治,有效把握社會熱點話題,在熱點話題較為成熟的階段內化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學會正確理性地看待問題,防范學生被非理性思想誤導做出不太合適的行為[5]。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要依托新媒體優勢,發揮新媒體特長,通過音頻、視頻與革命歌曲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宣傳黨的思想理論、黨的優良作風,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課堂,讓學生對其入腦入心;同時要注意轉換教育內容的表達方式,用接地氣的網絡流行語言呈現,盡量避免使用“政治性”和“學術性”較強的話語,從而大力提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豐富思想政治教學手段,提升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人人都會通過網絡獲取信息,這為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途徑。
第一,可以通過校園網傳播愛國愛黨、黨史團史等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可以邀請思想政治教學名師或者網絡大V進行網絡直播[6],通過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案例、形象的畫面來有效傳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第二,依托學校社團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載體,積極傳播正能量、宣傳優秀學生、弘揚社會主旋律,樹立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第三,重視發揮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主觀能動性。大學生群體具備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大部分學生知道有所為與不所為,高職院校可以培養優秀學生干部,發揮班干的榜樣帶頭作用與民主管理,發揮朋輩群體功能,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與自我成才。
(四)打造一支政治素養過硬、專業素養強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
思想政治教師只有與時俱進,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掌握網絡話語主導權,才能更好地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樹立顯性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的新理念,做好教育資源配置和思想政治素材挖掘,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目標凸顯化,推動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能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需要專業強、業務精的思想政治教師進行深入挖掘,才能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培訓、傳統文化學習、走訪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提升其專業知識技能,同時聘請網絡專家對思想政治教師進行網絡技術的培訓,提升思想政治教師運用網絡教學、網絡發聲的能力,通過短視頻、微課、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平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實現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腦、入耳、入心,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 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2]趙建超.大數據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思維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1(4):36-40.
[3]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想政治: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教學與研究,2019(6):45-51.
[4]袁國,徐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59-60.
[5]渠培.自媒體視域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應對[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4):145-149.
[6]李志如.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J].學術探索,2017(12):151-156.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