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差異教學的相關研究不斷豐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運用差異教學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簡要分析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以及原因,并探究相關策略。從尊重學情、優化教學設計、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展示多元化的學習成果、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等角度給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差異教學法;教學實踐;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65-03
【本文著錄格式】何會娟 .初中語文教學中差異教學法的運用探討[J].課外語文,2022,21(07):65-67.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主體。差異教學法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時代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差異教學理念,設計符合全體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公平。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差異教學法在運用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師應加強教學研究,推動教學實踐的有效開展。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主體的要求,差異教學方法契合這一標準要求,將其引入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法的必要性
首先,初中學生自身差異需要語文課程實施差異教學。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漸增強、可塑性很強、求知欲較強、模仿能力強,但自控力較差。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實施差異教學,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展示自己的優勢,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引導初中學生在認知、心理層面的積極發展。其次,語文教學任務需要實施差異教學。在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驅動下,初中語文課程要向學生傳遞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據這一任務,采取差異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在差異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內心進行反思和糾正,完成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成長發展。最后,新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在初中語文課程中實施差異教學。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認識分析每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逐漸把握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找到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法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語文課程要在知識層面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擔負起德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但由于每個學生基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記憶力和注意力存在差異等,教師使用統一化的教學方法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實施差異教學有利于各層次學生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促使每一層次學生都更加有效率地學習,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專業素養。第二,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現代社會多元價值相互沖突,讓學生陷入迷茫。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意義。在差異教學中,教師利用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每個學生個性循循善誘。例如,針對學生面臨的不同心理困境推薦不同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滋養心靈,提升自我。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差異教學法運用的相關研究逐漸豐富,一線教師針對差異教學的運用展開了一系列實踐。但從整體效果來看,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一)問題
首先,教師對差異教學法的認識不足,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存在脫節。通過教學研究,可以發現差異教學符合教育改革需要。但一些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很難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差異教學思想;很多時候,統一化的教學方法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例如,在閱讀指導中,教師習慣根據預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忽視學生差異化的觀點,導致一些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難以實現自我發展。其次,差異教學法運用不得當。在教學實踐中,差異教學法沒有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困難,教師通常側重于提問某一類同學,導致其他學生被“邊緣化”,影響了學生的整體發展。
(二)原因
根據初中語文教學應用差異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分析其原因。第一,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依然廣泛存在。在教學中強調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表現,被動學習的后果是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丟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考試選拔依然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方式,學生在統一化的考核中,無法展現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導致學生整體發展受到限制。第二,教師缺乏對學生差異性的深入了解。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在教師不了解學生主體差異特征的情況下,差異教學實踐就是一句空話。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展現,在教學實踐中難以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學生自然也不愿意參與其中,最終影響差異教學的效果。
(一)準確分析學生,把握學生差異進行指導
我國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因材施教”的理論,可見教育者對學生個體差異早已有了深刻的認識,并給出了教育指導方案。在現代教育中,教師應該汲取前人的智慧,學習現代差異教學的相關理論,根據學生具體特殊情況做出回應,了解學生學習風格、才能和智力等方面的情況,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形成更有效率的課堂教學。
在初中語文差異教學實施中,關注學生差異是設計、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學生差異,并結合語文實際教學需要設計實踐方案。溝通是了解學生差異的基本方法,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班會課與學生交談溝通;可以向家長、班主任了解學生的情況,可以根據學生平時語文作業完成質量和完成效率了解學生對語文的態度以及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在收集基本的信息后,語文教師應將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總結成冊,形成檔案,并跟蹤了解每個學生階段性成長變化。在了解學生差異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從整體上了解,認識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要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需要個性化地了解學生,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差異,為制定與實施語文課程的差異教學方案奠定基礎。
(二)根據學生差異,優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活動的準備。根據差異教學法的要求,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協調學生共性的同時加強個性化課程設置,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差異化發展需要。
第一,教師應根據學生差異特點預設學習目標。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學習內容、展開的教學設計或者安排的教學方法等,都需要建立在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在設計目標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共性,從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層面對學生提出共性要求;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在某一目標下可能達到的要求進行設計,為每一個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體現教學目標的指導作用。
第二,教師應結合語文課程特點,為學生選擇靈活開放的教學內容。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為凸顯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整合課外語文內容,結合學生差異化需要確定靈活多變的教學內容,以支持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學習需要。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整合《春》《濟南的冬天》等文章設計群文閱讀,明確閱讀的難度層次,引導學生根據需要進行探索,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三)立足學生差異,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在初中語文差異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差異,設置適合全體學生的有梯度的教學情境,讓全體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
第一,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在傳統課堂模式中,優等生課堂參與度較高,學困生存在感較低。教師應結合學生課堂參與的差異性,構建合作學習模式,引導不同層次學生相互交流,共同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文的閱讀指導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閱讀,共同探討作者在語言運用與情感表達方面的特點。不同層次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會促使小組內部展開積極討論,吸引每一個人發表觀點,實現對問題的深入探討。
第二,設計課堂學習任務,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熱情,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在差異教學指導下,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引導不同層次學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課堂任務,引導學生自覺組成伙伴,展開學習活動。例如,在“《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閱讀任務,引導學生交換彼此的想法,重點針對學困生進行提問回答,引導其參與課堂學習,提升課堂閱讀效果。
(四)根據學生差異,引導學生展示多元化的學習成果
在初中語文差異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學習能力不同、認知水平不同、課后作業掌握情況不同等客觀事實,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通過作業鞏固和復習課堂展示自己,在展示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激發學生提升自我的動力。
教師在安排作業、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應重視以下幾點要求。首先,教師要對班級中“基礎不好”“基礎中等但課堂活躍”“基礎好”這幾種類型的學生進行劃分。其次,設置基礎知識鞏固和預習、活動課程、技巧性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實際運用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并表明作業的難度層次,指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再次,教師把做作業的時間交給學生,鼓勵學生溝通交流,要求學生相互監督,禁止抄襲。最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展示作業完成情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展示,進一步理解教師設計作業的目的,完成知識的鞏固和吸收。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學習效果的差異得到了充分展現,一方面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展開教學評價,實現對學生的差異化指導,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立足學生差異,展開合理教學評價
在初中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評價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學生的差異性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認識,相應的教學評價也應做出調整。立足學生差異,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評價。
第一,針對學生差異展開全程評價。在學生評價中,期末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學生在某一學期單元考試、周考、月考等考核也會成為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反映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依據,應針對學生的情感價值發展展開定性分析,反饋學生全程發展。
第二,針對學生差異展開開放評價。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取更加開放、更加多元的形式。例如,自我評價、小組內評價、小組之間的互信評價等,還可以設置家長評價,讓學生學習情況得到全面客觀的反映,提升評價效果。
第三,針對學生差異設置多元化評價內容。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常會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參與。教師在設置評價內容時,不僅僅是重視考試分數,重視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活動、任務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發展情況,提升教學評價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差異教學中,教師應準確分析學生發展特點,把握學生差異進行針對性指導,根據學生差異優化教學設計,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展示多元化的學習成果,展開合理教學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參與學習的機會,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靜.初中語文教學中差異教學法的運用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2).
[2]石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個性發展——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差異教學和異步評價[J].教育教學論壇,2015(7).
[3]丁素琴.新時期差異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考試與評價,2018(12).
[4]解麗麗.新課改下差異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5).
作者簡介:何會娟,女,1984年生,江蘇南通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