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摘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它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關鍵詞:綜合實踐;實踐
所謂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要讓它成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老師們的意識及實際操作方法是必須講究的,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說”“動”并行,在“說”“動”中獲得真知。
一、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實踐。
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活動區別于其他各類課程的根本特點,沒有學生的實踐,就等于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顒诱n就是要“動”——動手與動腦。當然,“動”的前提就是“說”,“動”了之后還要“說”——交流?!罢f”與“動”的統一,才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上課之道。
“問渠哪有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創造的源泉,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創造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活動就無法進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的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展中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力。當然,放手讓學生去干,可不是讓他們去“自生自滅”,老師作為一個指導者,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有的時候作用顯著些,例如幫助解決立項后的操作上的難題;有的時候作用則顯得弱些,如當學生進入資料采集點后就是他們展示自我能力、豐富人生閱歷儲備的階段,這時的老師,則起輔助作用,也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二、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綜合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并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并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作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引導學生從活動中、實踐中自己提出大量感興趣的課題探究實踐,使之課程化。比如組織學生春游,各年級分別組織,調查、訪問、考察、采訪當地人,調查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現狀、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等系列活動,收到了比預期好的效果,提出了好的建設性建議和技術更新等措施,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我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生成性很強,實踐操作性范圍廣而寬。在實踐和開展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應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靈活選擇和確定。學校的計劃作為一個“框架”,但應留出足夠的生成“空間”,由教師和學生或小組去發揮,主動完成調查專訪等,尋求人們關注的熱點,真正體現學生個性發展的特色。
三、體現課程實踐這一特征,應提高課程活力
教學關系體現人本性。教師與學生應建立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關系。教師應放下權威的架勢,與學生互相溝通,把學到的知識通過活動傳授給學生。要和學生一起開展探究實踐,樹立為全體學生服務的觀念,杜絕以成人的眼光對待問題的探究,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做活動的主人,教師只能作為參與者、組織者、幫助者和學習的促進者。這樣才能使學生活動有聲有色,維護學生的尊嚴,真正體現學生施展才華的關鍵”。
活動時間應靈活使用。綜合活動在時間上可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往往有時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加上農村學校居住環境不一樣,可在課表上安排步驟、組織協調好,做到時間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校園、社區資源,利用休假日等,充分挖掘時間,體現課程活動管理的靈活性、開放性,讓學生有自主的活動空間。要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開放其思維時間空間,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相互爭議,以理服人。要培養遇事好問、勇于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大膽設想,養成對問題、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萌發創新意識,真正在活動中學到一些新知識、新能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上進精神。
活動方式提倡多樣性。綜合能力是復雜多變的課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參與活動的條件,并讓他們主動實踐和親身體驗。活動中強調有利于調動探究的積極性,運用多種方法、多種心理的投入,例如實踐操作、專題調查研究、親身體驗、專訪人物等。要注重自主探索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活、社會問題、科學現象做分析研究,自己發現問題加以總結,得出相應的措施及改進意見。所以應多形式靈活機動,培養獨立活動能力,也有體現幾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在活動中互動交往,把創新的機會交給每位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解決一些社會的實際問題,寫出小論文等,在廣闊的天地中尋求人生的價值。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教育創新空間,另一方面,自主性、綜合性、體驗性、開放性等特點對任課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育者應充分認清當前課程改革的形式,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合作研究,大膽探索和實踐,結合學校實際,重視綜合實踐教育,提高綜合素質,為辦好特色學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錢靖.在學考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教學模式探究[J].高考,2019(12):74-75.
[2] 林大成.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效教學構想[J].中學語文,2018(36).
[3]李國光.追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魅力——名勝古跡綜合實踐課程的實踐與研究[J].閱讀,2017(87).23AA1D49-635F-42E1-BCAB-17FF3645FC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