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如姣
摘要:小學數學對學生來講是非常關鍵的一門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數學更加難學,文科類的課程對學生來講會更加容易接受。而且,在小學這個階段,學生的自控力較弱,比較貪玩,各種知識和技巧的積累比較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這些因素都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多問題,所以小學老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探索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探索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為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一些建議,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途徑;策略
數學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學習,而是把教材和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結合的學習,這種學習過程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能夠在區域化地學習中領悟到生活的真諦。但是有的教師在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找不到特別典型的教學案例,常常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里,只是選用一些最普通的生活材料,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學習興趣難以提升。為了能夠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真正地得到教育助益,需要教師開動腦筋,把社會化教學和數學課堂的高效率建構相結合,促進學生之間的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一、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意義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自新課改以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精神已成為人本主義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利用生活素材和數學知識解決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對學生數學知識實踐能力和學習品質的檢驗。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其動手能力。數學學習中,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解決,在心理上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在此背景下,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日俱增,最終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和感性的特點。數學通常有很好地抽象理性,數學解題過程是思維與邏輯結合的過程。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生活中的趣味性材料帶進數學課堂,既能使教材知識直觀、生動、形象,又能增加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適應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使其對事物直接感知,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搜集與轉化生活素材
教師要把教材與核心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兩個方面,有數學素養、思維品質、創造能力、審美情趣等,不僅要滿足常規教學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還要指導學生能夠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所以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的內容。
1.搜集生活素材
將教材與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相結合,對教學效果進行研究。生活蘊涵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如能用課堂表計算面積大小,能用教學工具三角板計算三邊關系,能從大量的生活資料中判斷小學生的特征和興趣取向,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2.轉化生活素材
對小學生而言,如果不進行數學轉化,生活中的信息對生活的負面影響將弊大于利,擾亂數學教學。第一,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認知能力有限,第二,生活資料中包含的部分數學知識比較模糊。舉例來說,當在課堂上討論草坪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離開教室,到草坪上去,通過測量長度來計算草坪面積,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更輕松,學生更能深刻地記住公式。小學數學應結合教學目的,對生活資料進行深加工。舉例來說,在教授“三角形三邊長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制作一張三角紙,再讓學生透過討論來發現三邊的關系。
(二)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教育學者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地搜集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搜集能為教學服務提供重要的生活材料,使教師能夠自覺地把生活與數學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創造一個富有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學數學時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會感到輕松,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當學生學習“年,月,日”章節時,教師提問:“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在這一天父母和朋友都會慶祝,那么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今年又是幾歲?”某個學生回答說:“我的生日是2008年5月8日,今年10歲。”當教師聽到同學的回答時,可以借這個機會說:“每個生日都是每年中的其中一個月,為什么?”學生可能不太明白其中的原因,因此學生會專注地等待教師的答案,此時教師可以說:“這是因為月,月,日和小時是一樣的,它們是時間單位”。通過生日介紹,增強學生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促進學生積極探索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三)實行多樣化的生活化教學評價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數學知識上多下功夫。構建生活教育評價體系,既要關注教育效果,又要關注教育發展過程。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的各個方面通過數學的學習而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的數學能力。學生的成長資料反映了其學習成果和學習過程的發展變化。通過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情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生活教學質量。
(四)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育工作者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保持思想的進步,認識到轉變教育觀念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革新舊觀念,接受新觀念。教師應該在改革中解決教育質量和生活質量的問題。轉變教學理念應體現學生和學科特色。小學數學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小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選擇的教學內容能與其心理發展規律相結合。初中數學具有學科屬性,即基礎、理論和抽象等特征,基礎要求教師認識到數學教育的對象都是學生,理論和抽象要求教師改革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淡化枯燥乏味的特點,逐步提高教學效果。數學課程一方面要能建構出一種基于生活的模式,另一方面要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沒有數學就沒有生活。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和生活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可謂密不可分,學生從生活中學到數學,又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各類復雜的生活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由此學生將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熱愛數學,教師的教學進程也將更順利。
參考文獻:
[1]李志剛.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21(11):107-108.
[2]儲娟.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方法[J].江西教育,2021(06):70.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