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嚴 建
(1.湖南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 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外科正宗》是明代著名醫家陳實功的著作,其全面總結了明以前外科實踐經驗,記載了許多手術方法和外用內服制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其“列證最詳,論治最精”,在中醫外科發展史中具有重要意義。書中記載外用方劑達141首,其中最常用的藥物是輕粉[1]。輕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亞汞,可用于治療疥瘡、頑癬、臁瘡、梅毒、瘡瘍、濕疹等多種皮膚病,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輕粉在臨床中的應用。Python作為一種解釋型開源編程語言,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易于學習,可運用Numpy、Pandas、Matplotlib等模塊編譯簡單的代碼實現大樣本數據分析及可視化展示[2]。本文通過python語言整理了《徐評外科正宗》中有關輕粉的記載,并分析其配伍使用規律、所用劑量及主治疾病規律等。
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徐評外科正宗》電子版書籍作為主要挖掘對象進行數據收集。
全書共檢索出109段包含輕粉的內容,運用Python語言中Pandas模塊將包含關鍵詞“輕粉”的段落及前后各一段內容儲存至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對照電子書版原文刪除重復內容,并錄入含有輕粉的方劑在書中所治疾病及用藥特點、完整方劑組成、劑量、劑型、服用方法等,共錄入55首方劑。
1.3.1 統一藥物名稱 參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藥學》第10版將白砒、金頂砒、砒霜統稱“砒石”,官粉、黑鉛、黃丹統稱為“鉛丹”,杏仁統稱為“苦杏仁”[3],刪除炮制名稱,如煅石膏統稱為石膏。
1.3.2 轉換藥物劑量 按照明朝與當今計量單位折算公式[4]將組方中劑量轉換為克(g),未明確記載劑量的參考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藥房所藏相關中藥重量估算。如1條蜈蚣約0.6 g,1粒杏仁約0.4 g,1個斑蝥約0.04 g,1顆丁香約0.06 g。如無此藥則參考其他文獻記載估計重量,如無明確記載則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用量取中位數。
1.3.3 其他 如鵝黃散中百藥煎為五倍子同茶葉等藥經發酵制成的塊狀物,故將百藥煎改為五倍子、茶。
將Docx模塊導入Python環境中,運用Python語言提取電子圖書《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 中藥學 第10版》中藥的功效、性、味、歸經、是否有毒等關鍵內容。利用Pandas模塊整理出組方中所有中藥的功效等相關信息,部分《中藥學》中無記載的中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進行補充。
1.4.1 頻次統計分析 對錄入的中藥進行四氣、五味、歸經及單味藥的頻次統計,并運用Matplotlib模塊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
1.4.2 關聯規則分析 將Apriori模塊導入,執行“Python apriori.py -f tesco.csv”命令得到關聯分析結果,支持度表示所有處方中2個及以上藥物同時出現的頻率,置信度表示當A藥物出現后,B藥物出現的概率。
1.4.3 詞云分析 利用jieba模塊將“1.2”中獲得的包含輕粉及其上下文段落進行詞語拆分,刪除詞語“輕粉”,運用Worldcloud模塊制作詞云圖片,同理分析所有組方中藥的功效。詞云分析中相鄰的同種顏色表示一個詞語,詞語所占面積越大表明其出現次數越多。
2.1.1 《外科正宗》中包含輕粉的方劑單味藥物頻次統計 《外科正宗》中與輕粉共同使用組成方劑藥物112味,藥物出現總頻次為317次。通過頻數統計得出使用頻次≥4次的中藥共26味,頻次為189,占總頻次的59.6%,乳香、雄黃、麝香、白礬、鉛丹、沒藥、石膏、黃柏、樟腦、血竭、冰片是最常與輕粉共同使用的藥物,≥4次的藥物頻次統計。見圖1。

圖1 與輕粉組方藥物出現頻次
2.1.2 組方用藥的性味歸經及毒性藥物分析 對55首方劑進行性、味、歸經、毒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寒性藥物和溫性藥物應用最多,其次為平性和熱性;辛味藥物應用最多,其次為苦味和甘味;歸肝經的藥物應用最多,其次為心經、肺經、胃經、腎經、大腸經。除去輕粉的112味藥中18味有毒,3味有小毒,3味有大毒,分別是砒石、斑蝥、巴豆霜。結果見圖2。

(a) (b) (c)

圖3 輕粉主治疾病

圖4 輕粉使用劑量
2.1.3 組方服用方法和劑型分析 55首使用了輕粉的方劑中51首為外用方,4首為口服方,為黍米寸金丹、梅花五氣丹、蟾酥丸、加味太乙膏,其中加味太乙膏既可外用,亦可口服。原文載“凡瘡最忌風寒侵襲,初起或已灸之后,俱當用太乙膏蓋貼頂上;又男子遺精,婦人白帶,俱貼臍下。臟毒腸癰,亦可丸服。”[5]使用輕粉的組方中35首為散劑,11首為膏劑,8首為丸劑,1首為水劑。
2.1.4 組方治療疾病分析 據《外科正宗》記載,輕粉可用于65種外科疾病的治療,其中治療最多的是腦疽、疔瘡、發背、痔瘡、楊梅瘡、脫疽。治療頻次≥2的結果見圖3。治療疾病范圍最為廣泛的是生肌紅玉膏,可用于癰疽、發背、腦疽、疔瘡、脫疽、瘰疬、乳巖等23種疾病的治療。
2.1.5 輕粉用量統計 輕粉在55首方劑中的用量從三分(約1.12 g)至三兩(約112 g)不等,最常用的劑量為1~5錢。統計結果見圖4。
對組方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得到結果見表1。常與輕粉配伍的藥物為乳香、雄黃、麝香、石膏、沒藥。

表1 關聯規則分析
利用Jieba模塊對包含輕粉段落及其上下各一段原文拆分,通過Wordcloud模塊進行可視化得到詞云圖片(圖5)。圖中較大的字詞是:搽、二錢、不、散、瘡、治、一兩、一錢雄黃等。同法拆分組方藥物功效得到圖6結果,圖6中較大的字詞為:止痛、解毒、瘡、止血、清熱、外用、燥濕、殺蟲、消腫、活血等。

圖5 含輕粉段落詞云分析

圖6 與輕粉組方藥物功效詞云分析
輕粉是水銀、白礬、食鹽等升華冶煉后的產物,即氯化亞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中記載其性狀為白色有光澤的鱗片狀或雪花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遇光顏色緩緩變暗,須避光保存,氣微。藥性寒,味辛,有毒,歸大腸、小腸經,外用可殺蟲、攻毒、斂瘡[5]。對上下文的詞云分析顯示輕粉主要用于外科瘡瘍的治療,且多為散劑外搽。應用輕粉的方劑多治療腦疽(生于腦后的有頭疽)、疔瘡、發背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痔瘡、楊梅瘡、脫疽等,將制成的散或膏直接作用于患處,正是發揮其性寒清熱和攻毒斂瘡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輕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或殺菌作用,其中對大腸桿菌的抗菌作用較好,且抗菌譜大于慶大霉素和氯霉素[7]。玉紅膏和珍珠散在外科正宗中使用頻次較高,其中玉紅膏現已經廣泛應用于肛瘺、燒傷、脫疽、糖尿病足等慢性難愈性創面且具有良好的療效[8-11]。
對性、味、歸經分析發現性溫、寒、平,味辛、苦、甘出現次數最多,多歸肝、心、肺、脾經。辛能行能散,溫可助陽生肌,辛溫藥物外用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與申斗垣《外科啟玄》中將太乙膏貼之以“煨膿長肉”的觀點不謀而合。苦能泄能燥,寒則清熱,苦寒藥物多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用于各種外科疾病的早期。甘以緩急調和藥性,配伍甘平藥物可增強止痛效果并緩和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輕粉常與乳香、沒藥配伍使用,取其消腫生肌之效,如治療臁瘡的乳香法紙、三香膏,用于瘡瘍愈合的生肌散、斂瘤膏、生肌雛鳳膏等;配伍雄黃殺蟲止癢,治療陰瘡、陰虱、疥瘡、楊梅瘡等;配伍鉛粉以拔毒生肌如枯痔散、枯瘤方、枯礬散;配伍麝香以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輕粉在古時應用于各種外科疾病,在17世紀的印度輕粉等汞制劑也十分受歡迎,但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重金屬中毒成為輕粉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多為過量使用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傷[12]。《外科正宗》中55首使用輕粉的方劑中52首均為外用方劑,最常使用的劑量是一錢(約3.73 g),仔細查閱原文,發現并無明確每日劑量記載,使用方法多為適量外搽。邱恒等[13]對輕粉外用的安全性評估認為:成年患者可承受連續用藥2周,每日用藥量不超過1.1 g,曾有外用輕粉1.5 g致汞中毒的個案報道。通過對單味藥的使用劑量統計發現雄黃、乳香、沒藥的常用劑量也均為一錢,因此筆者認為彼時醫家尚未明確認識到輕粉的毒性,僅將其作為散劑按常規劑量使用。因此,對輕粉外用中毒劑量的探求可查閱明朝之后的文獻及進一步進行實驗研究。
詞云展示中“不”字亦是關鍵詞之一,查找原文發現輕粉擅治創面不斂、久不收口,如“立馬回疔丹治疔毒走散不住,鉛粉散治冷疔經久不瘥;五倍子散臟毒肛門泛出腫硬不收;治痔枯藥后脫落孔竅不收,宜摻生肌散;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宜珍珠散”等10余條內容。目前研究表明蛋白水解酶水平升高、細菌定植和生物膜形成等是創面難愈合的原因[14]。輕粉是否具有抑制定植菌或耐藥菌以清除慢性感染、清除生物膜、促進內皮細胞增殖等作用仍需進一步實驗驗證。
通過運用Python語言對《外科正宗》中輕粉的使用規律分析及可視化呈現,體現了輕粉在外用藥物中的重要作用,運用Python語言的詞云分析迅速有效地從海量文字中獲取關鍵詞,為研究古籍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丹藥在明清時期的發展達到鼎盛[15],《外科正宗》作為明朝時期中醫外科的重要發展成果,大量應用輕粉也可能夾雜著時代原因。學者可收集整理不同年代的外治方劑組成,擴大數據庫,以進一步探索輕粉外用的發展變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