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語篇理解的活動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語篇理解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如今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是文本解讀淺層、教學步驟混亂、教學活動低階。下面,從闡釋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入手,結合教學案例,探究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應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的,圍繞主題語境,基于口頭和書面等多模態語篇,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順序層層遞進,融語言、思維、文化于一體。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 2020)。閱讀教學中三類活動的特征與常見形式見下表(何亞男、應曉球2021):

活動類型 活動特征 與語篇的關系目的 形式學習理解類 了解所涉及語篇的主題、概念、核心語言及文本與學習者的經驗和生活的關聯/連接。KWL圖表、信息分類、圖表標示、梳理脈絡、提取主旨等 基于語篇應用實踐類了解更多文本細節,深入理解文本信息點之間的聯系,解讀作者意圖和隱含意義及賞析文本表達方式。整理思維導圖、解讀隱喻、復述與轉述、寫作概要、評價內容、互動質疑等深入語篇遷移創新類 形成觀點、輸出語言、發展思維、表達思想、促進學習。評論觀點、辯論、續說與續寫、表演、作報告及制作海報等 超越語篇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5 The Value of Money中的My Uncle Jules為例,探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閱讀教學實踐。
My Uncle Jules為小說體裁的文學作品。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優秀品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故事梗概:主人公一家窮困潦倒?!昂θ褐R”一般的叔叔于勒離家去往美洲之后賺到了錢。叔叔的幾封來信令主人公一家人認為只要叔叔回來,他們就可以變得富裕,可是當他們看見叔叔像乞丐似的在賣牡蠣時拒絕認親。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人與金錢的關系,對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現象進行了批判,告誡人們不要把希望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應當靠自己努力,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珍惜親情。作者通過刻畫主人公的心理,鼓勵人們付出愛心,同情弱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說圍繞叔叔“由窮變富,再變窮”這條線索對主人公一家人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運用了豐富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描寫人物情感,烘托場景氣氛。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1.通過問題鏈獲取及梳理文本主要內容,了解My family的特點,My uncle的主要經歷,以及My family與My uncle相遇時的情形等事實性信息。
2.歸納、整合文本中My uncle的故事線與My parents的情感線,理解記敘文或小說語篇的特點,分析人物情感變化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間的關聯。
3.通過表演、小組合作、同伴討論、個人思考,分析與推斷My parents和“我”的性格特點,內化及運用語言。
4.了解與批評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反思金錢與親情的關系,發表自己的見解,分析如何正確應對困難。
在研讀語篇的基礎上,將教學過程設計為8個步驟(見圖1)。Step 1—3是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概括與整合,梳理文章細節信息。Step 4—6是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梳理My uncle的故事線與My parents的情感線,分析人物情感變化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間的關聯;通過思考及表演活動深入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文本內容;通過評價人物的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Step 7—8是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注重培養學生推理、評價、想象與創造的能力,引導其評價語篇的價值取向,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征,運用語言技能,創造性地解決類似情境中的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1.學習理解類活動——感知文本,理解語篇主題
首先,教師圍繞語篇,通過圖片、視頻等多模態形式激活學生與文本話題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讓他們感知文本話題。然后,教師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概括、整合語篇結構與細節信息,建立細節間的關聯,感知并理解語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
Step 1—2:Lead-in and Prediction
首先,教師呈現學生在九年級語文課中學過的課文《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圖片、作者的圖片及故事情節相關圖片,并提問:“What do you remember about this story?Who is the author?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im?What is his writing style?”激活他們的已知,喚起他們對課文、作者及其寫作風格的熟悉感,同時鋪墊相關英語表達,如My Uncle Jules、encounter、criticism、unexpected ending 等。
然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difference do you expect from the English reading passage?”引導學生預測“本堂課即將學習的課文和語文課中學習的課文有何不同?是否有unexpected ending?”激發其閱讀興趣,使其形成閱讀期待。
Step 3:1stReading for the structure and details
梳理文本信息是課堂一切活動的基礎。在小說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圖示和問題鏈等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問題鏈是教師為實現特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他們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層次鮮明、目標聚焦的一連串教學問題(王后雄 2010)。在本環節,教師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概括、整合文本細節信息,建立細節信息之間的關聯。
首先,教師讓學生掃讀文章,劃分文章結構,認真閱讀每個部分的開頭和結尾,找到關鍵句,并結合關鍵詞對每個部分的中心內容進行概括。文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My family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介紹My uncle在和My family相遇前的主要經歷,第三部分講My family和My uncle相遇時的情形。
其次,教師在學生把握文本的總體結構和主要內容后,緊扣文本主線,設置以下問題鏈,引導其深入閱讀文本。
(1)How is my family?Please describ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it.
(2)What happened to my uncle?
(3)How did my parents think of my uncle before the encounter?
(4)How did my parents think of my uncle after the encounter?
(5)Why did my parents’attitudes changed?
(6)What w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y family and my uncle?
在學生閱讀后,教師組織他們圍繞問題鏈進行小組討論,梳理、概括、整合文本細節信息,建立細節信息之間的關聯。
2.應用實踐類活動——深入文本,分析文本,運用語言
Step 4:2ndReading for deep understanding(story line and emotion line)
教師在上一步學生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要求他們逐個回答問題鏈中的問題,引導其進行detailed reading。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就相應地展示本問題所涉及的閱讀部分,幫助他們提煉結構化知識。比如,針對問題鏈中的第一個問題:“How is my family?Please describ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it.”教師以思維導圖(見圖2)的形式呈現答案:poor、keep up appearances,并要求學生通過 detailed reading兩人合作完成思維導圖中這兩個特點相關的supporting details,完成對my family members基本情況的了解。針對兩個特點,教師提問:“為什么家里窮,卻還要裝面子?”本問題并不急于立刻讓學生回答,為的是埋下伏筆。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對第一部分的主要結構及內容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教師在此強調段落發展規律,即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details,幫助其在分析、拆解段落主要信息與細節時能夠更加有章法。
小說類文本通常會有一條故事線,即明線,以及一條情感線,即暗線。通過問題鏈中的第二個問題,教師引出貫穿整個故事的故事線(story line),幫助學生梳理文中提到的My uncle主要的三段經歷,分別為squandered all their inheritance、set up a business、shuck the oysters as a tramp。然后,通過問題鏈中的第三、四個問題引出情感線(emotion line)。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教師讓他們通過detailed reading及兩人合作,完成對情感信息的提煉,并通過投影的方式呈現討論結果。教師給予針對性評價,最后給出答案。
問題鏈中的第五、六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情感變化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間的關聯,明確隨著My uncle“由窮變富,再變窮”的變化,My parents對其的情感也在發生變化,即當My uncle窮時,My parents認為他是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a useless thief,當My uncle富時,My parents認為他是a good and honest man。My parents的態度隨著My uncle的錢多錢少分別呈現“hopeless—hopeful—hopeless”的變化(見圖 3)。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提煉的結構化知識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分析當時的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及人性,并對其進行反思及批判,同時,回應Step 4中埋下的伏筆,解釋“為什么My family窮,卻還要打腫臉充胖子?”此環節為下一步細致地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作好了鋪墊。
Step 5:3rdReading for language style
對于小說語篇,在閱讀、分析時不應過分注重事件發展過程的外部形式,因為僅僅知道“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幾個階段是難以進行閱讀鑒賞的,更應將注意力放在情節類結構的內部機理上,同時不能忽略構成情節的最基本單位——細節。細節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礎,是判斷人物性格特征的線索。對細節描寫的分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味小說作為一種文字形式所應有的魅力(謝忠平 2017)。
文本中有大量豐富的人物動作、語言、情感、表情及思想狀態的細節描寫,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這些細節,教師在本環節主要設計了一個結構圖(見下頁圖4),要求其從文中找出My parents在與My uncle相遇前、后不同的語言、動作等信息,并完成表格。
學生不難發現,語篇中有大量的動詞(如moaned、muttered等)和表情(如pale as a sheet)與情感(如furious)描寫。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后,根據表格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在本環節的最后,教師給出豐富的用于描述人物的詞語及語塊,供學生學習、積累,為讀后續寫作鋪墊。
Step 6:Acting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What if my parents encountera rich uncle?What would happen?How about other possibilities?”引導學生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對文章第三部分父母與叔叔相遇的場景進行改編。這一活動設計既不脫離文本特點,又具有趣味性,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其想象力,使其內化及運用所學知識,達到應用實踐的目的。
在學生完成改編任務后,教師引導他們對文章中主要人物My parents和“我”對My uncle不同的態度作具體分析,對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總結與批判。教師引導學生思考:“What if you had a poor uncle like Jules?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I’of the passage?”同時為讀后續寫作鋪墊。
3.遷移創新類活動——超越文本,解決問題,升華主題
教師通過提問,轉換思維角度和對象,引導學生針對語篇的價值取向與作者態度進行推理與論證,加深其對語篇主題的理解。通過網絡熱門話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利用本堂課所學,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通過讀后續寫,鼓勵學生基于新的知識結構,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實現深度學習,促進其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Step 7: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在本環節,基于上一步學生反思及批判的內容,教師結合網絡中比較熱門的一些關于金錢和親情的話題,提問學生:“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the same situation?What does money mean to us?What should you do when you have little money?”引導他們討論、反思,進行遷移創新,提升其學習能力,并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Step 8:Assignment
由于文本最后寫到“我”非常期待再次見到叔叔,教師設計了以下讀后續寫作業:
Please continue the story by describing how I helped my uncle and the reunion of my family and him.
Paragraph 1:I wanted desperately to see my uncle Jules again,so I went to look for him below the deck.
Paragraph 2:My uncle was well aware of his mistakes and determined to work hard,which finally moved my parents.
作業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遷移運用,設計積極、正面的故事情節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閱讀教學能夠讓課堂教學更系統、有層次,有助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讀,注重文本的理解,缺乏文本的升華與批判,也缺乏遷移和創新。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上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他們梳理與概括、分析與總結、批判與創新的能力,讓課堂“活”起來,而不是簡單地回答問題和尋找答案。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遵照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要求,按照“基于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的順序,層層深入地指導學生解讀文本,引導其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所傳達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要提升閱讀教學水平,關注教學領域新的教學思想,并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學經驗,敢于突破創新,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