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蘇琴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0)
對于高校來說,培養和形成兩種風氣最為關鍵,一是教風,二是學風。當前,加強學風建設已成為各高校的共識。從狹義上講,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這是學風最核心的部分。從廣義上講,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學風是一所大學的立校之本。高校學風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優良的學風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學校的辦學觀念和理念,同時也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和管理水平。根據調研,現將廈門某高職二級學院的學風狀況及策略分析如下。
通調查,我們發現該二級學院學生的學風狀況總體上是好的,但也發現學生在學風方面出現了很多不良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部分學生學習上缺乏動力,浮躁,急功近利;第二,吃苦耐勞精神淡化;第三,誠信考試意識薄弱;第四,生活和學習紀律渙散;第五,上網成癮,玩游戲的時間太多。
在教師的教風方面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課堂的趣味性不高等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這些現象,雖不是主流,但影響不好,與我們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與形成良好的學風是相悖的。以上學風存在的各種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1 學習目的和態度方面
調查表明,有78.5%的學生在大學階段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質,掌握一技之長,為實現人生目標而準備;約10.5%是為了獲得文憑,拿更多的證書等硬件,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極少數學生的目標是為今后的深造做準備。
1.2 學習狀況方面
在上課出勤率的調查中發現,15.8%的學生表示曾經曠過課,曠課的原因調查發現,41.8%的學生是源于課程的趣味性太低,對課程不感興趣;24.3%源于教師教學質量一般,教師講課水平不高,自己可以自學;上課記筆記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調查中有80%的同學上課能夠認真記筆記,但其中26.2%的學生純粹為考準備,還有6,5%的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前為應付考試復印別人的筆記;晚自習期間學習情況:41.4%的學生用來完成當天的工作,29.78%用來完成課堂學習的查漏補缺,8.15%的學生是用來打游戲或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3.23%利用晚自習時間參加部門活動,17.4%用來做與學習無關的事。

圖1 考試作弊動機
1.3 考試狀況方面
考試是目前評價學生學習狀況好壞的重要尺度。在調查中,68%的學生從未有過不及格現象,27%曾有一兩門課程不及格。對于考試作弊現象,有9.8%的同學有過作弊行為,但對考試作弊的動機一項調查中發現(見圖1),38.1%的同學作弊是由于對于專業的興趣度不高,應付考試,32.3%的同學是由于重修的壓力,9.69%的學生作弊是由于平時精力分散不開,沒有時間學習,16.1%的學生是由于監考老師不嚴格,且別人作弊成功過。從以上考試狀況方面的調查可以看出,我院學生的誠信考試意識薄弱,學習動機不純,沒有正確對待考試作弊行為本身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并這不僅是學風問題,更反映了當代部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
1.4 學習環境方面
對于學校學習環境方面的評價,學生們普遍認為學校學習環境總體較好,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多數同學提出了由于擴招造成了固定教室不足,教室基礎設施如空調等配備不齊全,圖書館擁擠以及圖書館藏書較陳舊等問題。
對學生學風的調查不僅揭示了部分在校大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努力程度不夠,態度不能夠端正,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紀律意識差,學習多為考試不掛科而學,迷戀網上游戲等現狀,同時也反映出與學風密切相關的教風所存在的問題。
2.1 教師對學風的重視方面
調查發現,學生的出勤率為70%~100%。教師對于學生曠課行為的態度調查一項中(見圖2),58.06%教師認為學生應以學業為重,絕對不能曠課,38.7%的教師認為學生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偶爾曠課也是情有可原,3.23%的教師認為學生曠課與否并不重要,不影響學習就行;教師對于學生早退行為的處理一項的調查中,54.8%教師會重新點名,找出早退的同學,嚴肅批評,45.16的教師會叫學委把早退的學生姓名下課報上,不占用課堂時間。

圖2 教師對于學生曠課行為的態度
2.2 師生互動方面
師生互動是教與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的完成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效果。在師生互動的意義一項調查中顯示,77.42%的教師認為互動可以使學生積極響應,活躍課程氣氛,80.65%的教師認為可以增進師生交流,促進學生的學習,64.52%的教師認為課堂互動是老師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課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調查一項發現,67.74%采用線上溝通(QQ、微信、電話等),22.55%的教師采用當面個談,9.68%組織群體面談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動態。
2.3 影響學風的主要因素方面
影響學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以教師為調查對象的調查結果中發現,83.87%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取決于學校管理,74.19%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取決于教師教風,54.84%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取決于社會大環境,87.1%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取決于學生自身,77.42%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取決于校園文化氛圍。
針對以上所述關于學風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以促進學風建設。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專業知識的講解,還應該注重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規劃學習生活[2]。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目標、學習價值取向等,這也是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的出發點和歸宿。如在新生入學初,開展以學風建設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讓學風建設成為每位大學生踏入大學的第一學習理念;將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課堂,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正確的三觀。
首先,出臺和完善各種與學風建設相應的制度。比如,建立科學的學生宿舍制度、課堂管理制度、導師制度等使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嚴格課堂紀律:嚴禁無故遲到、早退、曠課,嚴禁將食物帶入課堂,嚴禁在課堂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最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成立學生自律會、學生教學質量監委會、學生生活監委會等組織及加強學生社團建設,為學生提供鍛煉和發展的平臺。
在強化第一課堂的基礎之上,做好學生第二課堂的引導和建設。第二課堂即學生的素質拓展教育,素質拓展教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體現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各個方面,為使第一、第二課堂有機統一,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將第二課堂建設按模塊細分如德育(如參加愛國主義、嘉庚精神、校風學風等為主題的各類講座報告、主題教育、團日活動等相關活動)、智育(如參加圍繞“創新創業創造““學科專業””信息素養”開展的各類專題培訓以及參加各級別科技創新項目、學科競賽等活動)、體育(如參加院系各類運動隊員、體育類競賽、體育相關專題培訓等體育活動)、美育(如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文化藝術類競賽等)、勞育(如參加生態環保志愿者、家庭勞動、校園勞動、勤工儉學、鄉土勞動等活動),確實提升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成效。
在堅持學校辦學的文化理念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人文教育資源為依托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學術及文體活動為載體的文化氛圍的營造。此外,學校在擴大辦學規模、加快校園環境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教學、科研、管理隊伍的建設。同時,為了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學校還應更加完善學校的各類軟硬件設施及管理,如圖書館建設、校園網絡建設、教室硬件設施等,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美、更便捷、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將考試工作實現科學、規范、公平。首先,要嚴格執行有關考試管理規定,并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違紀的后果,深刻理解誠信的重要性,真切做到誠信考試通過簽寫誠信考試承諾書、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考試宣傳活動,營造誠信考試的積極氛圍;通過設計并分發誠信考試名片,提高學生對誠信考試的認識[3]。其次,要嚴肅處理考試違規違紀行為,發揮警示作用,確保考試制度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最后,要加強監考隊伍建設,加強考場考紀的巡視,全面預防考試作弊現象的發生。完善對監考人員的監督檢查與考核制度。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清華大學葉企孫先生當年的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不在于教的數量,關鍵在于教的質量,要讓學生學得足夠深,這是最基本的核心的素養,葉先生的教育思想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自動研究的能力,在接受最基礎訓練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學生學會探究,接觸前沿,使得他們能夠開始具有獨立研究的潛能,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高校教師必須讓學生群體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意識,調動學生主動性,從“滿堂灌”式的被動模式轉變為“合作型”的互動模式[4-5]。學風建設最主要的還是圍繞著立德樹人,這樣一個教育的核心任務來進行,提高立德樹人的質量和水平,教師道德素質決定了其敬業精神和教學態度,教師自身沒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沒有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是不可能教出好的學生的。所以,要加強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監督與管理,首要的是教師要負起責任,維護良好的課堂紀律,不能對學生違背課堂紀律的行為不管不問。要加強對教師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考核,完善相關考核制度,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要辦好學校各類教師教學比賽項目,樹立教學名師的模范帶頭作用,促進教師教學交流,共同提高,共同進步[6-7]。
人要進步就要學習,學習仍是現階段大學的首要任務。在校大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為了不掛科,對今后個人素質的提升及專業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學生首先必須在思想上認清之所以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應不斷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將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的提升,將優良學風不斷地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