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雨朦 朱妍
摘要:本文在價值共創理論視角下,以螞蟻森林為主要研究對象,在互聯網和綠色金融的融合下深入探討其公益發展的模式創新和商業融合,研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調查螞蟻森林的運營模式,深入分析螞蟻森林營銷推廣策略,了解綠色金融產品給阿里巴巴集團及社會帶來的積極效益。2、針對國內外發展水平和趨勢的研究分析,對差異進行比較。3、通過分析螞蟻森林為我國眾多企業實現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并存的創新實踐與多維契合提供新的思路參考。
關鍵詞:價值共創;綠色金融;螞蟻森林;社會責任
一、綠色金融概述
經濟高速發展的現如今,生態環境的污染、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資源趨于耗竭等問題已經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環境保護,治理生態環境逐漸演變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為緩解環境問題,我國也一直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生態保護納入到經濟發展范疇來,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力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由此,綠色金融概念應運而生,并已逐漸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重要戰略。顧名思義,綠色金融是指政府、金融機構等將綠色因素作為其投資業務,并運用于企業綠色經營的經濟行為。2017年國家出臺《“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與《“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政策文件,同年,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這均顯示出國家在建設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進低碳經濟形成方面的重視和做出的努力。
企業,從概念上來說,確實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從事經濟活動的社會組織,但是與此同時不能其作為社會一份子所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而相應地發生變化,企業的這種變化與改革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本文將以阿里巴巴螞蟻森林為例,探討其綠色金融模式下企業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并存的創新實踐與多維契合。
二、螞蟻森林及國內綠色金融分析
1.螞蟻森林
2016年8月,支付寶平臺上線了新業務分支:個人碳賬戶——螞蟻森林,這是支付寶客戶端設計的第一個“碳賬戶”公益產品,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益活動,抑或是支付寶自身已經擁有的“行走捐”、微信開發的“行走捐步”等產品,螞蟻森林不僅僅是非盈利組織、傳統金融行業為單位或是以互聯網為媒介間接監督個人身心健康的產品,它也是非傳統金融性企業機構研發的,將互聯網媒體與碳排放相結合,利用媒體網絡將減少碳排放量的實踐進行大眾生活化、普遍化,極具創新意義。螞蟻森林與傳統意義上的公益產品有著顯著的差距,它是一款有著明顯的公益傾向的互聯網產品。被螞蟻森林吸引的用戶越來越多,支付寶的用戶便也在源源不斷地增加,企業因此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實質上的經濟效益,如此良性循環。因此,它實質上是一種依托互聯網進行推廣的半公益性性質的碳產品,只不過一般企業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該項目則更倡導一種綠色環保的金融體系,這樣一種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將大眾好感度拉滿,吸引了一大批支持綠色環保理念的用戶,反向促進了企業經濟利益的增加,帶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喜人結果。
基于上述背景,本項目將以“阿里巴巴螞蟻森林”作為分析案例,搜集從2016年8月支付寶正式推出螞蟻森林公益項目的各種資料,從以下兩個角度探討其企業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并存的創新實踐與多維契合:
1.1螞蟻森林的行動邏輯
首先從螞蟻森林的運作機制探討,阿里巴巴于2007年提出“社會責任應內生于企業的商業模式”的公益觀,螞蟻森林將公益與業務融合創新發展,螞蟻森林的產品設計融入了阿里巴巴的商業考量,其一直在尋找突破口進入社交領域,螞蟻森林使得支付寶兼具了社交屬性,24小時生成能量的機制大幅提高了用戶黏性,同時樹立了阿里巴巴及旗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提升了品牌價值。
1.2螞蟻森林實現企業價值共創的路徑探究
在分析行動邏輯的基礎上,繼續探究螞蟻森林實現價值共創的路徑,螞蟻森林通過“互聯網—公益”模式,且企業營運的思維將 “政府引制、企業引資、組織引技”的體制發展起來,使公益更為普及、更加方便。螞蟻森林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雙贏,既實現了互聯網公益創新又樹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在宣傳了環保意識的同時又推動了自身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螞蟻”自身對于公益與商業創新的模式嵌合。
2.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狀況及趨勢
近年來,我國對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大力扶持綠色金融,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做的重要倡導者和引領者。1995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門在信貸工作中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政策。2012年2月,原銀監會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初步建立了綠色信貸制度框架。2016年以來,我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人民銀行在建立健全國內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基礎上,主動運籌,通過G20(二十國集團)等一系列多雙邊場合,加強綠色金融發展經驗交流,發起或參與多個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全球綠色金融發展議程。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2020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通過,這是全國首部綠色金融領域的法規,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上升到立法層面。
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 +”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也已經深入到綠色金融領域,企業自發的公益行為潛移默化地與互聯網元素融合,例如冰桶挑戰、捐步等,這都是互聯網給企業公益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互聯網 + 公益”推動著全民公益時代的到來,也代表著企業將社會責任作為自身發展的一部分承擔起來,通過互聯網將更多用戶通過“游戲”、“獎勵”等模式與綠色公益粘連在一起,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雙贏。
但是,就現階段發展而言,人們對于“綠色金融”的關注點仍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而對于企業可承擔責任的部分較為忽略,企業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也存在缺乏創新、循規蹈矩的缺點。
三、現實意義
商業模式嵌入社會責任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在價值共創理論視角下,螞蟻金服創新推出以“螞蟻森林”為主體的互聯網公益模式。“螞蟻”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十分明確,用一句話概括則是:以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走向未來。不管是從螞蟻森林的模式定位還是從環保公益的環節設置來看,“螞蟻”都很好地將環保公益理念契合在企業合作中,實現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相互兼容。其結合自身的企業優勢與各界進行合作,以商業化運行的模式自下而上地將公益與金融進行融合,實現企業環保公益行為,從而實現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的雙贏,使公益更為普及、更加方便。本文正是基于互聯網移動平臺下的公益倡導很好地彌補了個人公益與企業公益的傳統局限,通過政、企、民三大群體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全民參與的生態公益,引導了社會許多企業的良性公益發展,從而通過大量材料進行分析論證,探索其背后的奧秘,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并不僅是單一的捐資引技,更多在于如何利用企業自身的職能定位,去承擔社會公益引導和遷移的責任。
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雙贏,則離不開“螞蟻”自身對于公益與商業創新的模式嵌合。阿里巴巴螞蟻森林模式的良性發展論證了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不應是割裂開來的兩大主體,而更應該是企業謀求社會貢獻和自身發展的有機融合。本文正是立足于此,通過大量材料進行分析論證,探尋其背后的奧秘,對互聯網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借鑒性意義,為我國企業更好地在公益更好的發揮引導作用, 為我國眾多企業實現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并存的創新實踐與多維契合提供新的思路,更高效地為我國綠色金融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參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曾剛,萬志宏.國際碳金融市場:現狀問題與前景[J].國際金融研究,2009(10):19-25.
[2]天大研究課題組等.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構建與發展戰略[J].財貿經濟,2011(10):38-46.
[3]習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報告中的新發展[J].探索,2017(6):23-30.
[4]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制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9.
[5]黃明明. 歐美綠色金融經驗可資借鑒[N]. 中國銀行保險報,2021-03-15(002).
[6]戴澤瑞.綠色金融產品展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今日財富,2019(10):43.
[7]人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 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中的“中國角色”[N]. 第一財經日報,2021-03-18(A11).
[8]馬駿.論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J].金融論壇,2015(05):18-27.
作者簡介:
錢雨朦(2001-),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財務學方向。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大學2021年度大學生實踐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C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