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于“大數據殺熟”現象的具體分析,研究該現象對于消費者權益的相關侵害問題,而其中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商品價格問題,二是商品質量問題。商品價格問題主要體現在“價格歧視”方面,即針對老客標注更為高昂的價格,而商品質量問題則是在此背景下,大數據所推送的商品質量可能遠遠低于線下商品的質量,因此損害消費者權益。本文將會結合有關經濟學理論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知識,進行合理制度架構以達到打擊價格歧視行為的目的。
關鍵詞:價格歧視,大數據,消費者權益保護
這個大數據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大數據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層面,雖然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當時利用數據殺熟這類事件并非近年來才興起,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曾被曝出利用用戶數據殺熟的現象。亞馬遜在某次新碟上市時,選擇了68種DVD碟片,根據潛在客戶的各種信息,給同一張DVD報出了不同的價格:對新客戶報價22.74美元,而對老客戶則報價2624美元。人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索斯卻說只是在進行一些價格測試。而在中國大數據殺熟現象受到普遍關注是在2017年底,但是有人說其在預訂酒店時用自己賬號和朋別人的賬號登陸的時候顯示的價格有所不同,從而引起廣泛討論,而同樣的,大數據殺熟中的相關法律保護議題也逐漸進入學界討論的范圍。
一、關于“大數據殺熟”產生的原因的探究
(一)經營者對于非法利益的渴求
經營者從事商業活動,其本質就是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本就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是經營者采取了非法的手段,利用消費者的相關信息,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數據進行差異化定價,這一行為違反了商業道德,同時也觸犯了法律,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悉權、公平權等權利,同時還破壞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二)消費者維權困難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消費者與商家常常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所以在交易中處于劣勢地位。同樣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往往難以留存證據,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消費者常常面臨不好收集證據的困境。而同樣的維權所耗費的成本與獲得的效益常常不成正比,導致很多消費者放棄維權,從而形成了如此的風氣。
(三)法律規制存在的漏洞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不易察覺,具有隱蔽性等特點。“大數據殺熟”主要是發生在網絡購物的層面,購物者多來自于全國各地,大多分散,因此難以徹底去解決,同樣的,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很少去對比商品相應的價格,大多數情況下利益受損而并不知情,商家利用大數據這一手段常常難以察覺,實際案件中難以舉證,因此實際案件中很難對案件予以定性,同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個部門的聯合監管,具有一定的難度。
二、關于“大數據殺熟”的違法性分析
在互聯網經濟逐漸發展成熟的現代社會,價格歧視已在電子商務領域逐漸實現,而其實現的方式即為大數據殺熟現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經營者為了更好地經營開始不斷收集相應消費者的信息與數據,從而利用這些信息與數據描摹出消費者的畫像,利用先進的算法技術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進行價格歧視,謀取更大的利益,而這一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而商家對于這些信息的非法利用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個人信息權、公平交易權、知悉真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三、國外對于“大數據殺熟”的治理經驗
(一)美國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在201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2018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該法案被稱為美國最嚴厲的個人隱私保護法案,并于2020年1月1日生效。
法案為消費者設定了相應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企業告知其信息被收集的具體內容,并且可以要求企業刪除相應的個人信息。
該法案具有很大的開創意義,因為法案規定的相應的處罰將增加企業的營業成本,并面臨可能的高額罰款違規成本。為了遵守該法案,公司將采取新的舉措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比如接到消費者確切的獲取個人信息請求后應立即采取措施并向消費者免費披露和交付所需的個人信息,而且還要有其他行動,例如,該法案要求在企業的互聯網主頁上要有一個清晰的鏈接。
(二)歐盟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
在2016年,歐盟議會一致通過了《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GDPR 將于 2018 年 5月25日起直接適用于歐盟成員國,確保在歐盟內部實行一樣的數據保護標準。GDPR 旨在通過擴大隱私權和賦予個人對其個人數據的掌控權,以強化歐盟居民的基本權利。此外GDPR還建立了獨立的監管機構,這對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具有借鑒的意義。
四、大數據殺熟的治理對策
(一)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
各大平臺在利用與發展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應該更加著眼于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給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而不是價格歧視;亦或是在提升效率的方面下足工夫,同時在利用大數據的過程中要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在消費者允許的情況下使用相關個人信息與數據,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互通有無。
同時,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相應的數據的時候,應該盡量確保客戶知情,并且在必要的情況下要獲得消費者的許可,將商家收集個人信息的范圍限制在一個合理的幅度內,從根本上組織大數據濫用的行為。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針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規定很廣泛,并不適用于一些具體的情況,所以在此過程中要明晰個人信息權的定義和范圍,而剛剛出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就肩負著這樣的使命,所以在今后法規的完善過程中應該對此予以明確,以此來規范“大數據殺熟”行為,同時建立各部門聯合監管的機制,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三)施行舉證責任倒置機制
建立相應的舉證責任倒置機制,維護消費者權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在大多數大數據殺熟案件中,消費者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因為一般都是商家掌握著最重要的信息。而同樣的,消費者如果想要維權的話就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比如舉證難亦或是成本高的風險。但如果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機制,那么相應的舉證責任就落在了商家身上,需要商家對殺熟行為與損害結果進行論證,這一舉措將有助于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加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也應該擦亮雙眼,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保護,避免自己的合法權益收到不法侵害。
五、結語
消費者權益與我們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消費者,從消費者出發就是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而通過研究相關問題,可以為今后有關新興科技的法律問題提供范本。在這個技術瘋狂更新迭代的時代,科技有關問題層出不窮,從一個類似的問題開始研究將會為今后的問題研究提供典例,推動今后研究的發展。并且有利于企業良性競爭,促使國家出臺更多有效地政策措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利用大數據搜集信息,有利于增加公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同時在市場化的前提下,有利于企業合理競爭,促進國家各項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吳沈括,孟潔,薛穎,趙小琳.《2018年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中的個人信息保護[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8(12):83-100.
[2]金幼芳,王凱莉,張汀菡.《個人信息保護法》視角下“大數據殺熟”的法律規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6(06):693-701.
[3]謝璐陽.大數據“殺熟”行為的法律規制探索[J].法制博覽,2021(32):59-61.
[4]史可鑫.互聯網“大數據殺熟”法律規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4):188-189.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24.076.
[5]許明月,陳小維.“大數據殺熟”行為的法律規制——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視角[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6):72-80.
作者簡介:
劉默然(2001-),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法學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第20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C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