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王洪貞
摘 要:本文以烹飪專業中核心課程“中餐工藝”為例,探討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融入其中。落實“中餐工藝”課程思政教學,有利于在眾多烹飪專業課程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真正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中,從而培養出具有較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 烹飪專業 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是一種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明確了學校所有課程都兼具德育和知識技能傳授的功能,即通過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各類課程中,承擔起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任務,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而在“一帶一路”美好愿景的時代框架下,作為世界幾大美食國家之一的中國,烹飪技藝全球聞名。在此背景下,就更加迫切需要有高素質、高技能水平的大廚能夠走出去,通過對外交流為世界帶去中國美味,傳播中國文化。因此,烹飪專業課程教學如何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實現“烹飪+思政”的協同效應,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如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改革并豐富教學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研究與設計等。
一、課程思政的理論指導
任何教學活動都需要理論的指導。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指導之下,構成教學活動的有教師、教材、教學方法三大主體。因此,要想讓烹飪專業課程與既有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就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以此抓住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
(一)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執行者
教師是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路人,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能否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內涵,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仍有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不深刻,認為這與專業教師沒有直接關系,甚至還有個別教師出現了消極懈怠、隨意敷衍了事的情緒。因此,學校管理者要先做好教師的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推進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師不僅要提高講解知識點的能力,還應當不斷提高育人能力尤其是德育能力,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圍繞要培養怎樣的學生和如何培養學生兩大問題組織教學活動,在專業課程中凸顯育人功能,把課程思政工作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
(二)教材是課程思政的載體
教材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依托。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必須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或根據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有關聯性的思政資源。從每門專業課程的特點出發,結合相關章節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優質案例,把愛國情懷、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教學中。同時,考慮到學生才是課程的真正受用者,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興趣點。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對做人做事等處事方式形成自己的感悟。
(三)教學方法是課程思政的關鍵
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具體手段,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才得以開展。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靈活多變,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就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授課方式,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因傳統思政課程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高職學生大多對思政教育缺乏興趣,為了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讓課堂活躍起來。換句話說,教師應當探索出多種合適的教學方式,可采取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實踐教學等形式,更生動地體現“廚藝立身、廚德立人”的理念。
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
學習菜肴制作是烹飪學生追求的最終技能目標,“中餐工藝”課程涉及對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因此可以說是烹飪專業的核心課程。烹飪專業教師要上好這一門課程,就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飲食文化、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教育、誠信教育等育人元素,在烹飪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研討
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全體黨員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融合,支部、黨小組充分運用“共建支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有效途徑,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研討,并結合課程特色,集校內外資源,著力打造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政課程,為培養更多高技能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夯實基礎。
(二)挖掘育人元素,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自然融入
使思政課程自然融入專業課程的關鍵,是要挖掘優秀的、適合專業課程的潛在資源,如在“中餐工藝”課程中融入守住職業道德底線、拒絕烹制國家保護動物、保護耕地、保護家園、保護生命安全、保證食材的綠色環保等思政內容,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未來的行業大廚所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以“中餐工藝”課程中《干貨原料的漲發》這一章節為例,在讓學生熟悉干貨原料的性能、產地、產季及加工方法等知識內容,以及在掌握原料的漲發(水發、油發、堿發的程序)等技能目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專業的德育內涵和思政教育目標,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內涵。
(三)開展教學模式改革,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要以課程思政為主體,構建以“課堂教學、實習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為支撐的一課四翼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企業、社會、網絡的作用,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手段上,將新媒體技術融入“中餐工藝”課程中,實現課程思政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通過制作教學課件、收集教學案例、建設教學資源庫、外請專家、實踐鍛煉、實地考察等綜合手段,構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同時利用第二課堂、烹飪文化藝術節等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并通過實踐加深對專業的認識,提高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課程思政取得的成效
課程思政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界限,讓專業課程也發揮培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觀念的作用,兩者同頻共振,共同向學生回答了應該怎樣運用所學技能服務社會、如何才算真正實現人生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價值觀的引領。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一)促進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
課程思政有助于實現“中餐工藝”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能力評價模式方面的改革,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通過課程思政實踐,從教師、教材、教學方法三方面出發,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需求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利用課程思政滿足了學生不同時期成長發展的需求,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二)滿足企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把學生培養為一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學校的使命,也是行業、企業的迫切需求。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校企雙方在“中餐工藝”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一起研討、制定方案。課程思政的開展,既確保了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對員工職業道德的需求,也保障了企業對年輕人才的有效儲備與選拔。
(三)有助于形成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中餐工藝”是烹飪專業的核心課程,落實“中餐工藝”課程思政,能在眾多烹飪專業課程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其他課程共同做好課程思政工作,給其他專業課教師一定的啟發,啟發他們深入挖掘并發現優秀育人案例,最終烹飪專業所有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形成合力,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格局得以形成,所有的課程都有“思政味”,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力爭將課程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打造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體格局。
四、小結
在烹飪專業課程中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烹飪專業教育的思想高地,將學生培養成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的合格接班人。“ 中餐工藝” 課程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改革實踐已經證明,教師把握好教學活動的思想政治方向,促進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新華,王娜.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價值引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
[2]吳建.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7).
[3]王剛,朱家存.新時代課程思政:價值、目標與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1(5).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