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富
摘要:所謂“探究課堂”指的是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對學生有更多的理解,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專業素養的提升。由于探究課堂的種種優勢,廣大初中物理教師也在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實踐,尋找適合促進學生探究的具體教學策略。本文嘗試從創建探究情境,實驗引導探究和推動自主探究等幾個領域展開相關討論,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課堂;初中物理課堂構建
在探究課堂中,教師會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學習、觀察和思考,自行理解概念和理論,有時還輔以實驗等實踐活動,驗證探究的成果。教師提出問題時,問題既可以直接出現,也可以存在于情境之中。探究課堂教學成果的取得關鍵在于學生自己,所以必須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會得到顯著增強。而初中是學生接受系統化物理知識教學的開始,構建初中物理的探究課堂能夠為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必要加強對該領域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一、創建探究情境
上文提到,初中物理探究課堂的構建需要問題的引導,學生要針對問題進行探究,不能漫無目的。而問題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存在于情境之中。一般情況下,通過情境提問問題的效果更好,因為情境可以帶給學生一種更貼近現實應用的氛圍,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緒狀態比較好的狀態下,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探究,而且能夠因此而馬上認識到知識應該如何進行應用,一舉多得。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道具或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參與,為探究課堂的構建創造基本的條件。
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這部分知識在教材中就是以科學探究的形式出現的。不過教師要注意的是,教學應該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對于教材中給出的情境不能簡單套用,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或創新。比如,教師了解到學生普遍在小學的科學課等場合簡單了解過凸透鏡,嘗試過用凸透鏡聚集太陽光的能量,那么應該越過簡單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探究焦點和焦距的概念。為此,可以向學生提供不同大小和形制的凸透鏡,讓學生嘗試總結規律,理解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原理。
二、實驗引導探究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沒有實驗,物理理論就是沒有經過驗證,不知是否正確的猜想而已。而初中物理課堂缺少實驗,會給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造成阻礙,不利于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所以,初中物理教學必須重視實驗。另外,實驗本身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對于新出現的物理理論,實驗就是在探究其是否正確,是否有足夠支持理論的證據。所以,教師應該積極通過實驗來引導學生的探究,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必要時,實驗也可以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相結合,提升教學趣味,拓展學生思維。
例如,在學習浮力的相關知識時,學生對于浮力有著基本的認識。教師只要稍加解釋,學生就會明白很多物體能夠浮在水中,就是因為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先為學生講解浮力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回去之后嘗試進行有關浮力的家庭實驗,提醒學生回憶思考學過的“曹沖稱象”等故事,猜想浮力中的物理規律。第二天上課時,教師帶領大家進行課堂實驗,驗證大家的猜想,找到浮力的計算公式,得到綜合性的教學成果。
三、推動自主探究
探究課堂構建的關鍵在于學生的自主行動。在上文有關凸透鏡和浮力的例子中,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行動,帶著強烈的興趣展開思考和實踐。不過,初中生在物理學科的知識積累還比較薄弱,還需要逐步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而且,有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涯中已經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此時,需要教師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推動學生持續參與自主探究,讓學生認識到自主探究對自身能力提升的幫助以及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得到的快樂體驗。
例如,“電路創新設計展示”是一項綜合了理論與實踐的物理探究活動。有的學生因為思路不夠開拓,所以只能簡單模仿教材或教師在實驗中的示范展示,他們會因此而缺少進行電路創新設計的信心,擔心自己“出丑”。而這種情緒狀態又會讓學生變得緊張,不能集中精力展開思考和實踐,更加無法完成創新設計。教師應該通過上文提到的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放松精神,找到思路,鼓勵學生在嘗試中總結經驗教訓,對他們最終成果中的閃光點表示充分的肯定。只要教師能夠堅持這一態度,就一定能夠讓學生在探究中變得越來越積極。
總之,探究課堂的建立對提升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質量有著巨大的幫助,能夠促進學生在物理學科的成長,幫助學生盡快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習慣,對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成長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希望大家能夠對此引起充分的重視,與學生共同成長,不斷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司海峰. 小組合作構建初中物理探究課堂的思考[J]. 新課程:中學, 2019(9):1.
[2]梁安.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探究課堂的構建[C]// 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