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紅,張宗林,張 榮
(陜西省血液病防治研究所附屬醫院血液科,陜西 西安 710075)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為血小板異常減少。有研究指出,體液免疫缺陷對血小板造成的破壞是導致ITP 發生的主要原因。ITP患者以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可發生顱內出血,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1]。進行藥物治療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ITP 的主要手段。潑尼松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激素類藥物。此藥具有抗炎、抗過敏、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有研究指出,用此藥治療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疾病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此藥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2]。升血小板膠囊是一種中成藥。此藥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斑的功效。有研究指出,用此藥治療ITP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本文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ITP 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為ITP 患者應用升血小板膠囊進行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選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IT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n=50)與對照組(n=50)。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其年齡為22 ~67 歲,平均年齡為(48.35±6.54)歲;其病程為3 ~28 個月,平均病程為(15.19±2.37)個月;其血小板計數(PLT)為9×109/L ~34×109/L,平均PLT 為(22.05±5.34)×109/L。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其年齡為21 ~68歲,平均年齡為(48.37±6.51)歲;其病程為4 ~30 個月,平均病程為(15.22±2.41)個月;其PLT 為9×109/L ~35×109/L, 平 均PLT 為(22.03±5.37)×109/L。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PLT 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
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 年版)[4]中關于ITP 的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3)病情穩定,意識清晰,能夠與他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4)入院前3 個月內未接受過相關治療;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合并有內分泌系統疾病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3)存在非ITP 導致的PLT 減少;4)合并有惡性腫瘤;5)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6)存在精神疾病或遭受過重大精神創傷;7)中途退出本研究。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潑尼松進行治療。潑尼松(生產廠家:白云山東泰商丘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2220)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1 mg/kg/d,之后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為其調整使用劑量。為試驗組患者使用升血小板膠囊進行治療。升血小板膠囊(生產廠家:陜西郝其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5029)的用法是:口服,4 粒/次,3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 個月。
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臨床痊愈:治療后,患者的出血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PLT恢復正常(≥100×109/L),且持續的時間≥3個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出血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其PLT 較治療前提高30×109/L 或達到50×109/L,且持續的時間≥3 個月;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出血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其PLT較治療前有所提高,且持續的時間≥2 周;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療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的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發熱、肝功能異常、肌肉疼痛等)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例(%)]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情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例(%)]
ITP 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PLT 下降、皮膚、鼻腔、黏膜、牙齦出血等,病情嚴重者可發生內臟、消化道、顱內出血,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可危及其生命[5]。ITP 的致病原因較多,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有著起病隱匿等特點。這使得此病的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臨床上多使用糖皮質激素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近年來,強的松、地塞米松、潑尼松等藥物在ITP 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指出,用上述藥物治療ITP 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且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易反復發作。中醫認為,血瘀、血熱、氣虛是導致ITP發生的主要原因。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是治療此病的主要原則[6]。升血小板膠囊屬于中成藥。此藥主要是由青黛、丹皮、仙鶴草、連翹、甘草等藥物組成。其中青黛可清肝瀉火、涼血解毒,為君藥;丹皮可活血散瘀、清熱涼血,為臣藥;仙鶴草可止痢補虛、收斂止血,連翹可疏風清熱、消腫散結,二者均為佐藥;甘草可調和諸藥,為使藥;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解毒、散瘀消斑、涼血止血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青黛中的有效成分靛玉紅和靛藍能夠有效抑制細菌的活性,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丹皮、連翹等可消炎、抗菌,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機體的變態反應。有研究指出,升血小板膠囊可在消炎、抗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同時促進PLT 水平的提高,改善凝血功能。胡天廉[7]的研究表明,與單純使用潑尼松相比,用潑尼松聯合升血小板膠囊對ITP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相關的研究指出,升血小板膠囊中的有效成分在進入人體后能夠加快巨核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促進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多倍體巨核細胞的發育,從而可有效提高PLT 水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所述,為ITP 患者應用升血小板膠囊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