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香會
【摘要】 基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的數據,及對“巨”字的詞義進行分析探究,發現“巨”字的詞義處于不斷地演變中,“測量直角直線的工具”是其本義,“巨”表“大”義最早出現于周朝,后逐漸發展出“規則、法則”和表示程度的含義,“巨”字詞義不斷虛化。
【關鍵詞】 “巨”;詞義演變;虛化機制
【中圖分類號】H13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6-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38
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的頻繁使用,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些詞,因其在使用中產生了新的用法而流行于社會,就“巨”字而言,經常與其搭配的有:“巨搞笑”“巨幽默”“巨有意見”等,“巨”在此處表程度,可與程度副詞“十分、非常、很”替換。但“巨”最初是作為名詞來使用的,其本義為測量直角直線的工具,“巨”表程度義,具有副詞的詞性是后出現的,“巨”字詞義和詞性發生了變化,其變化過程是值得探討的。
一、目前“巨”字的研究現狀
“巨”字新用法的廣泛使用使得一系列與“巨”搭配的詞語在虛擬生活和現實生活中,廣受大眾的歡迎,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這促使諸多學者紛紛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周娟在《“暴”類新流行程度副詞的多維考察》(2006)中詳細地論述了“巨”的組合功能、形成基礎及語用價值,并且預測了“巨”字的未來發展態勢;[1]45-48胡麗珍在《再論三個副詞“巨”“狂”“奇”》(2008)中翔實地說明了程度副詞“巨”與性質形容詞、心理動詞、動詞“有/沒”的組合及其虛化路徑:表示名物的性質—表示動作的狀態—表示事物性質的程度;[2]79-80許念一在《現代漢語中“巨”字的定性研究》(2014)中對“巨”字的定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指出“巨”有兩種用法,“巨1”(常規用法)和“巨2”(新興用法),認為“巨1”是黏著、不成詞、不定位語素,“巨2”是絕對程度副詞,且存在超高級絕對程度副詞“巨2a”和極高級絕對程度副詞“巨2b”;[3]68-71而王迪在《釋“巨”》? (2015)中分析了古代漢語中“巨”的用法,認為它有表示事物性質、表示動作狀態及事物性質的程度和單獨使用作句子成分這三種用法;[4]28-30王圓在《“巨”字詞義演變探討》(2019)中探討了“巨”字的詞義來源和“巨”字在先秦、中古、近代和現代的詞義演變;[5]38-41宋蕓鶴在《淺析“巨”字詞義演變》 (2020)中論述了“巨”字在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的詞義演變,并且從詞匯自身、認知心理、社會的發展三方面分析了“巨”字演變原因。[6]27-29上述文章對“巨”字古今詞義演變的整個過程論述得十分翔實和細膩,并且文中例證頗多,這些文章為我們的后續研究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可借鑒的成果,拓寬了我們的學術研究視野。但是,目前學術界對于“巨”字由名詞到程度副詞的虛化過程,即一步步虛化的過程及引起虛化的原因沒有作詳細的論述。
二、“巨”字的詞義演變
“巨”的本義是直角的曲尺,一種測量工具,屬于名詞這一類,然《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所列義項,只有兩個,一個是“大,很大”,如:巨款、巨變,巨富、巨匠;第二個義項是“姓”,卻沒有“巨”的本義—作為工具,這一義項。[7]702而表示“大,很大”這一義項的“巨”,并不是作為實詞而存在的,它實際上是作為成詞語素而存在的。接下來,筆者將基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的數據對“巨”字的詞義演變進行分析探究。
(一)先秦時期“巨”字的詞義
秦以前的時代稱為先秦,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通過對“巨”字進行語料庫檢索發現,“巨”的用法在周朝只出現過一例,《尚書·說命上》:“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此處的“巨”即為“大”,修飾具體名詞“川”。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氣氛活躍,研究成果豐碩,“巨”的義項和用例在這一時期也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如:
(1)壯佼、老幼、胎賣之死者,大實平原,廣堙深溪大谷,赴巨水,積灰填溝洫險阻。《呂氏春秋·禁塞》
(2)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呂氏春秋·有始》
(3)管子對曰:“鹽鐵之策,足以立軌官。”桓公曰:“奈何?”管子對曰:“龍夏之地,布黃金九千,以幣貲金,巨家以金,小家以幣。《管子·山國軌》
上面所舉例子中,“巨”后加的是具體名詞“水”“風”
“家”,可分別譯為“大河”“大風”“大戶”,故“巨”在此處是形容詞,表示“大”的意思。
這一時期,“巨”也出現了其他的意思,由其本義引申而來的“規則、法則”之義。“成功之術,必有巨矱。”(《管子·宙合》),此處的“巨”即為此意。這一時期,隨著“矩”的出現,“巨”的本義和由本義引申而來的“規則、法則”義逐漸由“矩”代替。如:“百工為方以矩(工具)。”(《墨子·法儀》)、“泥壇方合矩,鑄鼎圓中規。”(《同微之贈別郭虛舟煉師五十韻》白居易),此外,“巨”通“距”,有“距離”之義,如“守為臺城,以臨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墨子》)
綜上所述,先秦時期,“巨”主要有三個義項,“大;規則、法則;距離”。在這三個義項中,周朝只出現一個,也只有一個用例,春秋戰國時期,“巨”的用例和義項不斷地發展,這也與當時百家爭鳴的社會狀況相吻合,也印證了戰爭也會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事實。
(二)中古時期“巨”字的詞義
中古時期,“巨”字的使用頻率較先秦時期顯著增加,但是“巨”字的主要義項仍為“大”,如:
(4)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麗風,北方曰寒風。(《淮南子·地形訓》)
(5)嘗試為之擊建鼓,撞巨鐘,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淮南子》)
(6)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吊屈原賦》)
以上例句中,“巨”后加的是“風”“鐘”“魚”等具體名詞,這里的“巨”為形容詞,表“大”義,此處“巨”的語義處于語義層級的頂端,例如“小浪—大浪—巨浪”。然這一時期,“巨”字亦產生了新的用法,其后可加抽象名詞、動詞及形容詞,“巨”居動詞、形容詞前表程度義,屬于程度副詞,有“極”的意思,但中古時期“巨”字的副詞用法不是太多。如:
(7)故凡事大小,皆有精神,巨者有巨精神,小者有小精神,各自保養精神,故能長存。(《太平經》)
(8)臣聞治亂無兆,倚伏相因,乾靈降禍,二兇極逆,深酷巨痛,終古未有。(《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9)言不盡于此,頗難悉載,故粗舉其巨怪者。(《辯道論》)
例(7)中“巨”后加的是抽象名詞“精神”,表示事物的性質,例(8)中“巨”后所跟的是形容詞“痛”,居于狀語位置,具有副詞的功能,表示“痛苦所達到的程度”,等同于“很、十分、特別”,仔細琢磨發現“巨”與一般的程度副詞有不同之處,一般的程度副詞只能籠統且模糊地說明被描述的對象在性狀上、情感上所達到的輕重程度,不能對程度進行細致的描寫,而“巨”在表現程度的時可以讓我們對程度有一個細致地把握,例如“很疼”與“巨疼”,“巨疼”說明這一疼痛的程度已經超乎一切了。例(9)的“巨”后加的是形容詞“怪”,表示怪所達到的程度。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巨”字后面可以加數詞,如“億”“萬”“百萬”等,強調數量巨大,有夸張的意味。
(10)今言妓之夫,無有等秩,雖復庶賤微人,皆盛姬姜,務在貪污,爭飾羅綺,故為吏牧民者,競為剝削,雖致貲巨億,罷歸之日,不支數年,便已消散。(《梁書·列傳·卷三十八》)
(11)出則參乘。入侍左右。旬日之間。賞賜巨萬。貴震朝廷。上嘗與晝寢。(《漢書·佞幸傳》)
(12)金銀雕飾。窮極工巧。費用巨百萬。卒徒死者以萬數。(《前漢紀·荀悅》)
而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巨”字的本義“測量工具”和引申義“規則、法則”在這一時期已完全被后起的“矩”字所替代,并且“巨”可以與其反義詞“細”連用,表示“大小”之義。如:
(13)二年,丞相亮開府,領益州牧,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華陽國志》
(14)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魏書·樂志》
(15)自是之后,歷三十年,委四鎮租 賦、兵籍、帑廩、官吏、獄訟、賞罰、經費、運漕,事無巨細,皆得專之。(史書·冊府元龜·太祖紀四)
(三)近代時期“巨”字的詞義
到了近代,“巨”字放在動詞、形容詞前作副詞的用法較中古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這一時期,“巨”字作形容詞,表“大”義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如:
(16)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天工開物·舟車》)
(17)張飛大喝一聲,渾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鋒,撥馬便走。(明· 《三國演義》)
(18)慧娘掙住不行,劉媽媽一手扯著便走,取巨鎖將門鎖上。(明· 《今古奇觀(下)》)
(四)現代漢語“巨”字的詞義
“巨”字在現代漢語中基本上是以構詞語素的形式而存在的,一般不能單獨使用,而作為構詞語素而存在的“巨”字有以下兩種意思:一是指具體意義上的大、很大,如“巨幅”“巨款”“巨輪”“巨變”等等,這里的“巨”指的是物體外形上的大或事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二是指抽象意義上的大,高大,即在領域中有巨大貢獻或杰出成就的人,如:
(19)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技術巨匠、運動健將、共產黨員,或者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精通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歷史學、政治學等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CWAC\AEM0016.txt)
(20)公司上市獲得成功,他的房地產生意越來越興旺,一躍成為香港房地產界的巨子。(史傳\張劍 世界100位富豪發跡史.txt)
(21)獲此殊榮的男選手是美國NBA籃球巨星邁·喬丹。(1993年人民日報\11月份.txt)
例(19)中的“巨匠”指的是在科學技術領域有巨大成就的人,例(20)和例(21)中的“巨子”“巨星”分別指的是在香港房地產界和在籃球界有杰出成就、影響力很大的人。這里的“巨”作為形容詞,修飾名詞,是作為構詞語素而存在的。可見,“巨”經歷了由單獨使用的詞到依附于其他詞而存在的語素的變化過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巨”作為流行語的一類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如:
(22)我剛剛看到了一個巨搞笑的評論。
(23)這次英語考試我考得特別好,我巨開心。
(24)這次英語考試考得特別好,我十分(非常)開心。
例(22)(23)中的“巨”和(24)中的“十分(非常)”,都是作為程度副詞而存在的,但是“巨”和一般的程度副詞“十分、非常”是有一些區別的,比較例(23)和(24),我們會發現例(23)中說話人的情感明顯高于例(24),讓人更能感受到說話人的心情的愉快,這也就說明了“巨”具有更強的表情效果。
“巨可愛”“巨搞笑”“巨開心”等在網絡上的流行,沖擊了“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詞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巨”的使用頻率日益增多,但是,“巨”作為程度副詞這一用法,并不是現在剛出現的,古已有之,如“巨怪”“巨精神”等,現今的用法只是對古代用法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三、“巨”字的虛化機制
通過對“巨”字在先秦、中古、近代和現代詞義的分析,筆者發現“巨”字的詞義在一步一步地虛化,準確來講應歸于實詞虛化這一類,但是最后是否會虛化為副詞,有待進一步地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巨”字的詞義已經發生了虛化,其虛化路徑為:由“表示具體事物的性質—表示抽象事物的性質—表示動作的狀態—表示事物性質的程度。”引起“巨”字虛化的機制是值得研究的,筆者借鑒吳福祥先生在《漢語語法化研究》中指出的四種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即結構形式、語義變化、表達方式和認知心理[8]381,進而認為在這四種虛化機制中,結構形式和語義變化是“巨”字的虛化機制。
1.結構形式是指誘發實詞副詞化的外在結構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結構、句位、相關成分。[8]381“巨”字的虛化和句位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巨”字進入了狀語的位置,這就對它虛化為副詞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上文所舉的例子:“巨可愛”“巨搞笑”“巨怪”“巨痛”,它都位于狀語的位置。
2.語義變化指實詞意義在使用過程中的轉化方式及其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泛化、分化、融合。泛化就是指實詞語義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擴大化,它是以實詞的部分具體義素的脫離和詞義的適用范圍擴大為前提的。[8]387“巨”字的虛化與泛化有很大的聯系。如“巨”字由“表測量工具”—“表事物的性質”—“表事物的狀態的事物性質的程度”,語義逐漸抽象化。同時,在“巨”字詞義泛化的過程中也蘊含著主觀化現象。當“巨”出現在形容詞如“差”“好”“恨”等等之前時,它相比于一般的程度副詞“十分”“非常”等,更能表現說話人的某種或喜或悲的主觀情感緒、情感。而這一現象與Elizabeth Traugott提出的虛化是一種“主觀化”現象即:“在虛化過程中語義的演變,往往是某一功能/語義,在上下文的影響下,由命題的功能,變成語言表現上的功能。”[8]20相吻合。
關于“巨”字虛化為副詞,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變化的過程,但不可否認的是,“巨”字的詞義已經相對虛化,句法功能也相對已經定型,居于狀語的位置。
四、小結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巨”字的詞義發展演變有了初步地了解,理清了“巨”字的詞義演變過程和結果,也對“巨”字的虛化機制有了大致的認知。從總體上來看,“巨”字的本義和引申義如同曇花一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后起的“矩”所取代,此后,“巨”的假借義“大”,便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關于“巨”字的流行語的出現,“巨”的“程度”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然“巨”字表“程度”并不是現代剛出現的用法,是對古代用法的繼承。由此,可發現“巨”字的詞匯義在一步步地虛化,其虛化的機制主要是結構形式和語義變化。
參考文獻:
[1]周娟.“暴”類新流行程度副詞的多維考察[J].修辭學習,2006,(06):45-48.
[2]胡麗珍.再論三個程度副詞“巨”、“狂”、“奇”[J].修辭學習,2008,(03):79-80.
[3]許念一.現代漢語中“巨”字的定性研究[J].理論月刊,2014,(08):68-71.
[4]王迪.釋“巨”[J].柳州師專學報,2015,30(01):
28-30.
[5]王圓.“巨”字詞義演變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1):38-41.
[6]宋蕓鶴.淺析“巨”字詞義演變[J].品位經典,
2020,(10):27-29.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