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亞
規則意識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教師應細致地觀察學生在一日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并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探究了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一些方法,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教師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各項行為規范與紀律,這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認真學習、主動探索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有了良好的規則意識后,會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并能協助教師管理班級,可以有效減輕教師的負擔。基于此,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教學,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帶給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課堂狀態。同時,學生良好的課堂表現又能很好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讓教師更有“干勁”,從內心深處感到自豪和喜悅,從而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首先,教師要依據真實生活設定行為規則。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可以細致地觀察學生在校的真實生活,并據此設定相應的行為規則,以提高規則的實效性。比如,在某節語文課中,教師對學生說:“請會背這篇課文的同學安靜地到小組長那里背誦課文。”教師的話音剛落,學生便一擁而上地擠在小組長身邊。有的學生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腳,有的學生用手拉別人的衣服,還有的學生撞到了桌子……教室里瞬間亂成一團。教師及時制止了學生的不當行為,并讓學生思考產生這種不當行為的原因。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規則大家談”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讓學生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在“規則大家談”活動中,教師通過反面案例啟發以及學生自由討論等環節,讓學生意識到了規則的重要性,并在討論的基礎上設定了一些規則。
其次,教師要了解現狀及問題行為,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教師應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并重點關注學生在課間活動、食堂用餐、上課等環節的行為表現。教師可以用照片及時記錄學生的問題行為,并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現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師生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并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為確定班級規則奠定基礎。
最后,教師要匯總意見,編寫手冊。班級規則是良好班風形成的基礎,是建設班級文化的前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是執行班級規則的主體,教師在確定班級規則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投票表決的方式選出學生意見和建議中可執行的部分,形成班級規則,并將班級規則編寫成手冊,展示在班級宣傳欄中。
教師結合學生在校的真實生活,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行為,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形成學生認同的班級規則,可以提高班級規則的實效性,促使學生自覺遵守班級規則,從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第一,教師應重視課堂觀察與表揚,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學生都渴望獲得教師的關注與表揚,在上課時,教師應細致地觀察學生的表現,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適當表揚學生,以增加學生的信心,促使學生主動遵守課堂紀律。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李老師發現,在某次上課時,一個平常喜歡調皮搗蛋的學生居然坐得端端正正。這讓李老師感到意外,便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了他。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李老師發現這名學生一直遵守課堂紀律,有時還會主動回答問題。下課后,李老師便將這節課的情況告訴了班主任。為讓這名學生在其他課堂上也能自覺遵守紀律,班主任主動了解了這名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原因。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班主任重點關注這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并適時予以引導和鼓勵。在班主任的關注與引導下,這名學生的規則意識不斷強化,在課堂中也能自覺遵守紀律了。
第二,教師應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執行者和學生校園生活的見證者,應細致地觀察學生在校的言行舉止,并對學生進行隨機教育,促使學生樹立規則意識。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有一個小果園,里面有幾種常見的果樹。雖然果園里掛有許多提示牌,草坪上也有相應的提示語,但每當果樹結果子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學生不經過班級教師的同意,在課間活動時偷偷爬到樹上摘果子,果園里的草坪也被踩出了一條條小路。對此,筆者每當觀察到學生的不當行為,都會引導和教育學生,并在教師例會上提出了這個問題,鼓勵其他教師一同監督和引導學生,以杜絕學生爬樹這一危險行為,讓學生自覺遵守果園的相關規定。經過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學生意識到了這一行為的危險性,并能自覺遵守果園的管理規定。
第三,教師應開展周期評比,持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訓練和強化學生正確的行為,并設計“班級規則意識記錄表”,記錄學生遵守規則的詳細情況,督促學生遵守規則,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記錄組員遵守規則的情況,并定期向教師反饋。教師還可建立“三個一”制度,即“一周一評比,一周一公開,一月一總結”,每周評選出在遵守規則方面表現最好的小組,并為小組頒發相應的獎狀作為鼓勵;每月月終總結本月規則意識的培養情況,并據此確定下月的培養目標,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一是評選“最美動感少年”,頒發其“小紅花”以示表揚。本學期,筆者所在學校的德育處開設了“小紅花”頒獎平臺,還建立了“動感美少年素材群”,鼓勵教師拿起手機,隨時隨地抓拍學生良好的行為表現,發送到“動感美少年素材群”。每周德育處教師會根據群里的素材評選出一名“最美動感少年”,并為其頒發“小紅花”,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是張貼提示圖片,以提示代替批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行為,制作各種各樣的提示牌,并將其張貼在學校適當的位置,利用環境的教育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例如,每次體育課后,操場上都會有學生忘記帶回的衣服,放到傳達室也無人認領。于是,教師在傳達室門口放置了金屬晾架,將這些衣服整齊地掛在金屬晾架上,并在旁邊張貼了一個醒目又可愛的卡通圖像,上面寫著:“小朋友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衣服。我在這里好孤單,請把我帶回家吧!”教師采用這一方法后,傳達室的衣服很快就被學生領走了。
又如,放學時間到了,但部分家長還沒有到達學校。于是,有個別學生便給家長打電話,生氣地詢問家長還沒有到學校接自己的原因。在觀察到這一現象后,筆者在值周小結時,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和引導,并為學生講解了打電話的禮貌用語,還利用學生卡通形象設計了可愛的提示牌,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已經放學了。請您來接我好嗎?”筆者會提前將提示牌拍照發到班級群里,提醒家長及時來校接學生。
教師利用這一方法既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改正不當行為。比如,有個別學生在進入教師辦公室時總是不敲門,沒有經過教師的同意就推門而入。對此,教師可以在門上貼上提示語“小朋友,請先敲門得到允許后再進入哦”。教師還可以在走廊的東西兩側貼上提示語“輕輕走路,不影響別人休息哦”,在食堂的進門處貼上提示語“我會安靜排隊進餐廳”,等等。
教師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相應的提示牌,并將提示牌張貼在適當的位置,可以讓學生自覺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還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張貼好提示后,教師可以利用午后散步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里散步,讓學生一邊走,一邊尋找校園內的各種小提示,并讓他們思考“為什么要張貼這些小提示”“平時自己是怎么做的”等。教師還可以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并能做到自覺遵守規則。
教師以提示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可以營造自然、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認同規則,并在日常生活中根據提示牌的內容,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以提示代替批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校教育的效果。
除了設定學生應遵守的規則、引導學生遵守行為規則以外,教師還應了解學生遵守規則的現狀,并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成為一個遵守規則的人,進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了解學生在遵守規則方面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采用“游戲式”“情境式”“闖關式”等各種活動形式,考查學生對規則的了解及遵守情況。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繽紛愛意夏令營”闖關活動,在體藝樓布置了相應的活動場館,并設置了“出行乘車”“自主打飯”“下課場景”等關口,主要檢查學生能否理解并遵守校園基本規則以及各項文明禮儀行為,負責各個關口的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表現蓋上相應的章。筆者所在學校還開展了“愛在旅途”活動,主要考查學生在體育、美術、游戲等活動中遵守規則的情況,并設置了多個兩難情境,觀察學生在規則、愛心、合作等各個方面的表現,以期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結合學生的生活細節,設定相應的行為規則,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遵守行為規則。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了解學生遵守規則的現狀,并適當表揚學生,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各項行為規則,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作者單位:杭州市錢塘新區景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