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玲
關鍵詞:思辨能力;高中語文;文學性閱讀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兩個新的概念,一個是語文“核心素養”,另外一個則是“學習任務群”。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綜合考慮新時代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發展的要求,設計出更加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的教學模式,突出高中語文學科特點,使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現階段對人才的評判已經不再是“狀元優等生”,而是具有獨立思維、邏輯嚴謹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對高中語文“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進行深入研究,開展高效的文學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辨性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根據文本類型特點,進行針對性思辨
雖說閱讀是一個過程,但一個有意義的閱讀卻不僅僅止于過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并不是隨便閱讀一個文本就能完成的。在實際的文學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統編版教材中的教育資源,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解讀,從而有側重地培養思辨當中的一種或多種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例如,教學高一必修下冊《鴻門宴》的時候,這種文言論述的文本一直都是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環環相扣的邏輯思維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該篇課文分以“項羽”和“劉邦”兩個不同的集體在同一場景中的言語、動作和態度進行了橫向思維的對比,全面介紹了人物形象。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人物言論背后的目的和論述的方式等內容,引導學生對說話藝術進行深入思考,由此逐漸完善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分析對比人物的異同點,寫一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體會古代的智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思辨能力。
二、多個角度解讀文本,鼓勵創新與批判
高中語文文學性閱讀教學必須要基于文本,但如果一味地鉆研文本本身,可能會忽略了與其他文本的關聯性,進而限制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并且適當進行延伸拓展,努力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與批判,進而完成對學生多方面思辨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課文進行解讀,即可以從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的方面來分析文本,也可以從事件的起因來進行討論。進行多個層次、多個角度的分析,能夠使故事情節變得更加豐富,人物形象也會變得更加立體,讓學生對文本不僅有了感性理解而且還有了理性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現有的觀點進行質疑,充分發揮想象對課文進行續寫、補寫,豐富對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的感受,由此來逐漸完善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開放問題引導課堂,促進高效率思考
在高中語文文學性閱讀教學匯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除了對文本的選擇與深入探究之外,還要從完整的課堂設計入手。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難以滿足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來串聯其整個教學過程,由此來促進學生更加高效的思考,提高學生閱讀思考的效率與效果,為“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的開展打下扎實基礎。例如,教學《老人與海》的時候,教師以圣地亞哥人物形象進行了問題設計:“只帶回了一個骨架子的老人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這個問題并沒有直接對圣地亞哥進行定位,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而且沒有統一的答案標準,這更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結局進行改寫,嘗試以另一種角度進行思考,寫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結局。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設置,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考效率,能夠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邏輯,進而逐漸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思辨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必要能力之一,在高中語文文學性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不斷完善教學形式并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辨性閱讀的同時,積極開展“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德松.探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05).
[2]孫城.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20(09).
[3]郭麗娟,荊春艷,胡玉紅,張薷心.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0(2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常規課題 《高中語文統編本“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課例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20-468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