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健身作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是近年來體育研究和發展的熱潮。雖然大部分城市都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健身公共服務,但由于對全民健身服務的特點和要求把握不到位,需要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進行優化研究,本文詳細地闡述了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概念,并提出了相關優化措施,以期能夠更好地促進“15分鐘健身圈”政策在陜西城市的實踐開展。
關鍵詞:15分鐘健身圈;陜西;政策;實踐;研究
1 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的概念及特點分析
“15分鐘健身圈”是《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新的國家戰略之一,在這一文件中,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概念和內容做了非常明確的界定,主要是指在城市社區內,居民從居住地步行或騎行不超過15分鐘的范圍內,有可供健步走、廣場舞、球類運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根據這一基本概念,能夠比較明確地了解“15分鐘健身圈”開展的必要性。
1.1 基本概念闡釋
“15分鐘健身圈”作為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社區15分鐘的全民健身應該在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通過滿足社會成員全員參與的基本需求來向全社會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產品,來構建系統性、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健身圈的構建不僅需要滿足當地居民健身的需求,還需要將服務大眾作為健身圈的主要任務,通過合理的布局來將周邊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健身中心、多功能場地等結合起來。在“15分鐘健身圈”內,盡可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形成相對固定和多元化的活動區域。
1.2 主要特征分析
“城市15分鐘健身圈”擁有比較固定的區域和相關設施,并且面向社區范圍內的所有成員,因此對于“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特征是比較難以把握的,但通過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概念界定,我們仍然能夠得到較為普遍的規律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城市15分鐘健身圈”作為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體系之一,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并且能夠體現出范圍內全體公民的公共價值。通過創建“15分鐘城市健身圈”能夠更好地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健身的意識,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由此來不斷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樹立體育共享的發展理念。
二是具有文化性。通過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普及和推廣,以城市社區作為切入點,引導體育輿論的發展,讓更多的群眾能夠了解健身圈創建的內涵并參與到健身圈之中,通過開展相關體育活動來弘揚和發展我國體育精神。
三是發展性。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建設“城市15分鐘健身圈”需要從健身項目和健身花費的時間來進行考慮。一方面要考慮到社區居民年齡的差距,既要包括兒童項目,又需要關注到上班族和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秉持著科學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緊跟時代的變化和要求,貼合社區居民的實際需要來創新健身項目,使“城市15分鐘健身圈”能夠更好地服務與社區內的居民和群眾。
四是普惠性。“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建設歸根結底是一項惠民政策的開展,旨在促進社區范圍內居民對健身的需求能夠得到最大化的滿足。通過讓更多的人擁有健身的機會,來提高社區范圍內居民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從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2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構成要素
“城市15分鐘健身圈”作為一個特定的區域場地設施,需要由若干個要素共同構成。雖然就表面來看“15分鐘健身圈”的建設僅僅是一個場地的建設,但開展相關的健身服務和建設內容需要范圍內各個要素的共同配合。
2.1 多樣化的供給主體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主要供給是由政府來不斷實施和推進的,但隨著居民健身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區域內“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服務范圍和供給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比較常見的有體育企業、體育社會組織以及其他相關正式組織參與到設施和場地的生產和供給當中,而這些供給主體也逐漸成為“城市15分鐘健身圈”存在的主要動力,是“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有力保障。
2.2 多層次的服務對象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服務對象主要依賴于范圍內社區的居民。城市社區作為一個區域內的社會共同體,其組成成員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既包括不同年齡段,也包括不同職業的需求。因此對于“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構建還需要按照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需要來開展相關的體育健身鍛煉,因此“城市15分鐘健身圈”也呈現出多層次服務對象的狀態。
2.3 多維度的產品體系
透過多樣化的供給主體和多層次的服務對象,我們不難發展“城市15分鐘健身圈”也包括多維度的產品體系。“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產品主要包括場地設施、體育信息、體育檢測。其中場地設施是“城市15分鐘健身圈”發展的基礎。社區居民可以通過體育信息來了解專業的體育健身知識,通過社區體育檢測的幫助來制定更適合自身的體育健身方式。發布體育健身信息能夠幫助居民及時地了解當前體育健身的效果,幫助居民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同時還可以開展相關的體育活動來提高居民的參與到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2.4 穩定的資源配置
穩定的資源配置是“城市15分鐘健身圈”管理和發展的基礎。資源配置主要包括人才配置和財力配置的兩方面內容。其中人力配置主要包括社區內相關的健身指導人員、相關體育健身項目的培訓人員以及場館設施維護人員等,這些人力資源的配置是維護“城市15分鐘健身圈”長足發展的有力保證。資源配置主要是指對“15分鐘健身圈”的資金支持,這是這一項目內容得以發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2.5 全面的管理和運行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開展不僅需要相應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還需要長期的維護和管理。“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管理主要包括效果評估和監督反饋兩方面的內容。即通過相關途徑來對區域內居民的健身效果進行監督和檢測,并對健身結果進行評估,通過將結果反饋給指導人員來優化當前社區成員的健身方案,從而提高居民的健身效果。“城市15分鐘健身圈”之中的各個要素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各個要素之間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夠構成不同的結構體系,才能夠是社區內的成員獲得更好的健身環境和健身條件。
3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優化路徑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創建,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到體育健身中的意識,促進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實現協調、開放、共享到全民健身服務。因此想要優化“城市15分鐘健身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3.1 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引導
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引導能夠為“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發展指明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不斷創新相關的服務內容,來提高全民健身的意識。在政府層面,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可以有一定的政策傾斜,例如體育設施、全民健身管理、健身指導以及健身信息等。提高對基層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建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的優質健身圈服務機制,從而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多元化、多層次需求。
二是加強相關的社會組織建設。就目前來看,改進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方式能夠更好地開展相關的健身服務。例如培育志愿者社會服務組織,來幫助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同時政府作為健身圈的主要提供者,還需要創建相關的品牌賽事來激發體育健身的活力。
三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確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明確政府的職能。體育組織以及個人等在體育公共服務中的定位和法律地位,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發展,從而營造良好的執法氛圍。
3.2 制定制度化的體育健身指導模式
“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內容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為居民提供相應的健身場地,還需要根據居民的需求來提供相應的健身器材和健身指導等,這就需要制定標準化、制度化的健身指導來保持“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良性發展,提高居民的健身效果,而保持“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良性發展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是構建完善的健身場所和營造良好的健身氛圍,強化相關的組織機構來充實健身圈的內容。通過以健身指導人為責任人,以健身社團為主線,構建社區全員參與的網格格局,強化“城市15分鐘健身圈”和體育綜合服務之間的銜接。
二是為社區居民提供相應的體育技術服務。目前我國已經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體育指導員,而這些體育指導員并沒有融合到“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制定和發展之中,甚至部分城市的體育指導員是比較缺失的。這就需要我們將社會中一部分有名無實的體育指導員轉化成為有名有實的指導員,提高相關指導員的素養和能力,注重這一職業由量向質的轉變。尤其是要在做好基本體育的知識培訓和專項體育技能的培訓,充分發揮體育指導員在社區健身工作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三是定期對居民的體制進行檢測。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大眾運動的熱情高漲,但同時也出現了由于體育知識的匱乏而造成運動中的受傷問題,因此,社區需要提供相應的體制檢測服務,來確保大眾體育健身的安全性,并給予正確的指導和意見。
3.3 合理的資源配置和保障
基于當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政府和社區相關工作人員更應該明確資源配置的合理比例,保證居民所享受的惠民政策,提供相應的健身服務。
首先,必須要明確“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投入重點,在投入過程中,需要注意城鄉之間的平衡、區域之間的平衡以及群體之間的平衡,從而優化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基層體育設施的建設。
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經費支出比例。對于全民健身服務的經費支出的比重應該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全民健身的財政支出增長幅度不得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這就需要政府建立相應的資金投入渠道和管理方式,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來提高對“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經費投入。
3.4 實現信息化的管理運行
全民健身服務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就目前來看,“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建設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對全民健身服務的需求反饋比較匱乏,因此,實現信息化的管理,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開展和建設。
首先,制定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構建符合“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公共服務績效評價來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使群眾的健身效果和對健身服務的滿意度能夠得到有效的反饋。
其次是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管機制可以通過構建多元化的監督主體來實現,通過聯合社區和大眾傳媒來制定網格化的網絡管理體系,對社區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同時還可以通過調查民意的方式來建立民眾參與機制,從而打破傳統的評價機制,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因地制宜開展相關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將體育健身項目和陜西的文化相結合,開發出具有當地民俗文化的體育健身活動。
結語
“城市15分鐘健身圈”作為一項惠民政策、公共服務內容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系統化、科學化進程。“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城市社區居民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并且擁有良好的健身環境和服務環境,從而提高全民的生活質量,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在開展“城市15分鐘健身圈”的同時,還需要推進城鄉的共同發展,提高相關政策對農村建設的傾斜力度,實現健身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尤其是在場地設施建設、網格化服務以及健身服務等內容上,更需要切實地考慮到城鄉之間的差距,真正實現體育共享機制,做到體育發展為了人民、體育建設依靠人民、體育成果人民共享。
參考文獻:
[1]劉次琴.轉型期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多元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王瓊.高密度區微型綠道空間體系建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3]楊春.深度實現體育惠民 助力體育名城建設[N].南昌日報,2019-08-11(002).
[4]王水濤.掀起全民健身新熱潮[N].焦作日報,2020-06-17(008).
[5]小丁.加快破解“去哪健身”難題[N].昆明日報,2020-06-09(005).
[6]孫志剛,喬麗陽,楊宏杰.文旅體融合發展 居民享“詩和遠方”[N].鄭州日報,2020-11-18(010).
[7]小丁.全民健身迎來“及時雨”[N].昆明日報,2020-11-11(004).
[8]石雪莉,李鳴,宋志超.“體育+”理念在城鄉體育設施專項規劃中的應用[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規劃實施與管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2019:8.
[9]張爍,高振東.“十三五”時期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實施現狀研究——以西安市全民健身園區為例[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3.
[10]王梓菲.通過“全民健身六邊工程”推動健康杭州的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9.
課題項目:西安思源學院2020年校級課題,編號:XASYPY2-A200,項目名稱:《陜西城市“15分鐘健身圈”建設的保障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賀曉鳳(1994— ),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