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川 陳魯魯 許琳婷 劉特炯



【摘要】目的:探討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76例腦卒中后并發癲癇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以丙戊酸鈉單用治療(對照組,n=38)與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療(觀察組,n=38)總有效率及預后展開對比。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7.37%,高于對照組78.95%,差異顯著(P<0.05)。兩組在治療前,炎癥因子 IL-2、IL-6水平及神經遞質 NSE 水平經測驗無差異(P>0.05)。治療后,各指標測驗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兩組治療前,癲癇發作次數及單次發作癥狀持續時間經觀測無差異(P>0.05),治療后,各觀測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P<0.05)。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測驗分值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升高,且觀察組更為顯著(P<0.05)。兩組不良反應率經觀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后并發癲癇的患者在應用丙戊酸鈉基礎上,加用左乙拉西坦,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炎性反應程度,改善神經遞質水平,控制癲癇癥狀,可提高生存質量,并具較高安全性。
【關鍵詞】腦卒中后癲癇;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有效率;炎性因子;神經遞質
[中圖分類號]R741.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1-0016-04
腦卒中后癲癇在臨床多見,目前,臨床尚未闡明病機,多傾向于為受腦卒中影響,神經元受損,炎性因子紊亂、免疫系統被不同程度激活,最終由局部神經組織發生異常放電導致[1-2]。丙戊酸鈉為常用治療藥物,對部分性發作癲癇、各型全面性發作癲癇均可起到對抗作用,但易有記憶力下降、反應力減退等不良反應,故長期使用備受爭議。左乙拉西坦為抗癲癇的新型制劑,通過對癲癇樣突發性放電選擇性阻止,來對病情發作進行控制,且不良反應不明顯,與丙戊酸鈉聯用,可推進治療進程,保障臨床安全。本研究就兩種藥物聯用情況展開探討,以突出左乙拉西坦協同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腦卒中后并發癲癇的患者76 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間住院或門診收治,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7.23±7.91);對照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7.29±7.87)歲。組間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癲癇診斷標準;自愿對知情同意書簽署,并報經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腦腫瘤者;對本次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外傷性癲癇;缺血缺氧性腦病癲癇;對合并有本次用藥慎用及禁用的患者[3-4]。
1.3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用丙戊酸鈉緩釋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1435)治療,20 mg/(kg·d),劃分為2次經口服途徑給藥,連續1周,若癥狀控制,上述劑量保持不變,若控制不理想,劑量可增至30 mg/(kg·d),劃分為2次經口服給藥。觀察組:本組丙戊酸鈉緩釋片應用同上,加用左乙拉西坦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43178)口服,0.5 g/次,2次/d,用藥2周,后增至1g/次,2次 /d。均持續用藥2個月。
1.4觀察指標①對比治療總有效率;②比較治療前后炎性因子 IL-2、IL-6和神經遞質 NSE 水平;③比較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及單次發作癥狀持續時間變化情況;④比較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即應用卡氏生活質量標準評定,為百分制,分值與結果呈正相關;⑤對比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1.5療效標準依據 Graham 相關標準評定:完全控制:治療期間未見發作;顯效:治療期間較治療前發作頻率呈≥75%減少,癥狀有效控制;有效:較治療前發作頻率呈50%~74%減少;無效:未及上述。(完全控制+顯效+有效)/總數×100% =總有效率。
1.6統計學方法在 SPSS22.0中對實驗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達,行χ2檢驗;計量在資料用x ±s 表達,行 t 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組間總有效率對比情況且觀察組腦卒中后
癲癇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組間炎性指標及神經遞質對比情況兩組治療前,炎癥因子 IL-2、IL-6水平及神經遞質 NSE 水平經測驗無差異(P>0.05);治療后,各指標測驗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 2。
2.3組間癲癇癥狀控制情況對比兩組治療前,癲癇發作次數及單次發作癥狀持續時間經觀測無差異(P>0.05),治療后,各觀測值均有降低,且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3。
2.4組間生活質量測評分值對比兩組開展治療前,生活質量測驗分值無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4。
2.5組間不良反應率對比情況兩組不良反應率經觀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3 討論
癲癇為常見的神經內科領域疾病,臨床將其按原發性和繼發性劃分,于腦卒中后發生的癲癇,按腦卒中后癲癇定義。此并發癥一旦發生,即可加重腦卒中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使治療更為棘手。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部位和范圍的異常放電神經元可導致不同形式的表現情況。疾病發作后可表現為意識、精神行為、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例如,精神運動性發作;腦血管病繼發單側肢體陣發性抽搐;兒童常見的失神發作等。
丙戊酸鈉為臨床常用廣譜抗癲癇藥物,可使腦中分布的具抑制性特征的γ-氨基丁酸神經介質受到抑制,使突觸 GABA 作用增強,對癲癇發作進行控制。但有研究示,丙戊酸以神經遞質或相關受體、神經元離子通道為作用靶點,故有記憶力、反應力衰退等不良反應,不宜長期使用[5]。除此之外,丙戊酸鈉主要用于典型全身性強直性陣攣發作,特別是對合并典型失神發作的患者具有積極意義。患者用藥后在胃腸道內吸收迅速,與其他抗癲癇藥物相互作用復雜,與血漿蛋白結合力強。丙戊酸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嘔吐、消化不良、腹瀉、惡心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如果患者有活動性肝病或肝臟損傷明顯,則不宜使用。臨床常用的丙戊酸鈉片劑劑型為其緩釋制劑,如德巴金。而左乙拉西坦無對神經遞質興奮或抑制的作用,其屬吡咯烷酮衍生物,可有效阻止神經元異常放電,且未對正常神經元活性形成干擾。有報道指出,于神經突觸囊泡上分布的SV 蛋白亞型,即 SV2A 亞基通常表現為高濃度狀態,誘導細胞膜表現出異常放電的情況,左乙拉西坦給藥后,可結合 SV2A 亞基,進而可對神經元異常放電產生有效抑制,較大程度上降低了癲癇發作頻率,并減輕了病情嚴重程度[6]。同時,該藥并非對神經遞質相關傳遞進程產生直接抑制,可通過突觸囊泡蛋白2A,來使大腦呈潛在狀態的認知水平提高[7-8]。該藥還可自血腦屏障穿過,對丁醛酸脫氫酶和氨基丁酸轉化酶活性有效抑制,對癲癇的發作發揮防范作用[9-10]。左乙拉西坦片有抗癲癇作用,是一種具有良好藥代動力學特性的抗癲癇藥物。臨床對照實驗表明,左乙拉西坦片有明確的抗癲癇作用,耐受性好。因此,臨床可以用該藥物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神經痛、癲癇等。左乙拉西坦片主要活性成分為左乙拉西坦,其商品名為開普蘭。相關研究和實驗數據表明,該藥物與其他抗癲癇藥物有很大的不同,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口服抗癲癇藥物,其抗癲癇作用機制也相對較新的。傳統的抗癲癇藥物主要抑制、激活神經遞質系統,作用于患者的離子通道,而左乙拉西坦片具有其他傳統抗癲癇藥物無法比擬的抗癲癇性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可有效減少海馬神經元的死亡。相關研究表明,大劑量左乙拉西坦的應用不會對實驗體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左乙拉西坦片不僅具有特殊的抗癲癇作用,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物安全性,對患者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除此之外,相關研究學者表示,左乙拉西坦片具有無肝酶誘導、線性曲線、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結合率低等藥動學特征。因此,左乙拉西坦片不僅可以用于治療癲癇,而且對神經痛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服用左乙拉西坦片后,圓形的左乙拉西坦片直接通過腎臟排出,不經肝臟代謝,不良反應非常少。因此,左乙拉西坦片可廣泛應用于老年患者、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左乙拉西坦代謝呈線性,是一種高可溶性、高滲透性的化合物。本產品無性別、種族、生理節律差異。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由于左乙拉西坦的吸收完全度和線性關系,可根據口服劑量預測其血藥濃度。成人和兒童患者唾液、血液藥物濃度呈顯著相關。血藥濃度達到峰值時間為給藥1.3 h 后,口服用藥后吸收迅速,絕對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攝入食物不影響吸收速率,吸收時間與劑量無關。體內平均總清除率為0.96 mL/min/kg,成人血漿半衰期7 h 左右,不因不同給藥途徑、不同劑量、重復給藥而改變。藥物主要從尿液中排出,只有0.3%的藥物從糞便中排出。給藥后48 h 內,左乙拉西坦在腎小球濾過后,腎小管重吸收后被清除,主要代謝產物也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被清除。在老年患者中,左乙拉西坦的半衰期延長約10~11 h。與腎功能下降有關。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在對照組丙戊酸鈉單用基礎上加用左乙拉西坦,總有效率居更高水平;炎性因子 IL-2、IL-6及神經遞質 NSE 居更低水平;癲癇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呈更少顯示;生活質量評分居更高水平;不良反應率組間無差異。提示兩藥聯用,相較丙戊酸鈉單用,可使機體所屬的自動免疫應答反應啟動,來使腦部炎性反應降低,神經元損傷減輕,且因左乙拉西坦僅經腎臟向體外排出,未經肝臟代謝,故在協同增效同時,可保障給藥安全,與林嵐等研究結果一致[11-12]。
畢德余[13]在研究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療效中,采用數字隨機分配方式,將 80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進行分組,組別設置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單一丙戊酸鈉治療)、觀察組(常規治療+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治療),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為97.5%,前者低于后者(P<0.05);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分析結果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項研究結果與本文一致性較高,表明在疾病治療中,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發揮了顯著優勢,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疾病狀況,控制用藥不良,提升治療有效率。
由此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左乙拉西坦片主要具有抗癲癇作用,所以臨床上主要適合輔助治療癲癇。其可能機制是通過抑制突觸小泡中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 的釋放,從而達到抗癲癇的效果[14-15]。左乙拉西坦的副作用比傳統的抗癲癇藥物少。但是,左乙拉西坦片不應未經批準而停止使用,突然戒斷可能會加重病情。如需停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少,不得突然停藥。由于左乙拉西坦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因此有必要密切監測患者在服藥期間是否會出現自殺行為;抑郁、抑郁加重;情緒的異常變化。如果發生這些變化,必須及時入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左乙拉西坦片劑和食物不影響療效,但要注意每天同時服藥,效果會更好。禁忌是對吡咯烷酮衍生物過敏、左乙拉西坦過敏者,如果需要停止用藥,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地自我治療。
綜上,腦卒中后并發癲癇的患者在丙戊酸鈉給藥基礎上,取左乙拉西坦加用,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炎性反應程度,改善神經遞質水平,控制癲癇癥狀,且可提高生存質量,并具較高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徐菲 , 金平 , 王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 2017, 21(2):179-182.
[2] 朱榮志 , 周英 , 趙勇 , 殷昊.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 2015, 23(3):100-102.
[3] 魏興海.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簡介[J].現代康復 , 2020, 4(3):357.
[4] 全國神經外科癲癇防治協作組.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和外傷后癲癇的預防及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 2016, 5(12):1189-1190.
[5]于奇.醒腦靜聯合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對老年腦卒中后癲癇患者腦電圖表現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 , 2018, 35(5):856-859, 863.
[6]王玲嬌 , 周春華 , 王建欣. HPLC-MS/MS 法同時測定腦卒中后癲癇患者血漿中丙戊酸鈉和左乙拉西坦的濃度[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 2019, 35(19):2395-2398, 2425.
[7]趙敏 , 張瑜.腦卒中后癲癇應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 , 2018,25(23):35.
[8] 谷麗麗.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 2019, 33(3):75-76.
[9]樊媛媛.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 , 2019, 31(12):28-30.
[10]畢德余.研究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 , 2020, 15(6):112-114.
[11]林嵐 , 王曉燕 , 楊淑 , 等.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 , 2016, 27(33):4634-4637.
[12]原相麗 , 史冬梅 , 周正宏 , 等.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效果及對患者血 NSE、 IL-6和 TNF-α水平的影響[J].罕少疾病雜志 , 2019, 26(5):1-2, 16.
[13]王磊 , 王紅梅.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對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 , 2021,31(26):62.
[14]賈真 , 楊宇 , 廖志敏 , 等.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效果及對神經、認知功能、炎癥因子的影響[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 , 2021, 39(4):407-410.
[15]畢德余.研究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 , 2020, 15(6):3-6.
(收稿日期:2021-7-10 接受日期:20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