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
摘要:“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減負”既是減輕學生課后重復練習的負擔,也是舒緩學生心理層面的壓力,具有多重積極意義。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并就小學語文中的“快樂讀書吧”欄目里的整本書閱讀進行作業創新設計與探索,認為語文“快樂讀書吧”中的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要體現老師的指導,突出趣理并重性,突出靈活多樣性,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凸顯評價的多元性等。
關鍵詞:“雙減”政策;整本書閱讀;創新設計策略
“雙減”政策強調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通過對全校2—6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欄目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造成當下學生整本書閱讀作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是作業缺乏目的性。一是隨意性。具體表現是:一些教師常常很隨意地將“快樂讀書吧”中整本書閱讀的任務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還有一些教師過于注重對識記性內容的練習,在閱讀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上只給學生布置選擇、填空、判斷等思維層次較低的整本書閱讀作業。這樣做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學生對整本書的基本知識的積累,但也很容易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無法監控孩子閱讀中的具體情況,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二是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導。整本書閱讀需要占用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時間,有些教師認為得不償失,于是就在考試前隨便給學生布置一些操練性質的習題來應付,平時的不重視和考前的突擊準備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整本書閱讀教學迫切需要改變上述作業方面的現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設計出一些具有實踐性的整本書閱讀作業,更好地推進整本書閱讀,真正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一、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策略如下:
1.關注作業設計中老師的指導作用。
小學低中段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整本書中他們不易理解的字詞、長句子,復雜的人物關系等,都成為了學生閱讀的障礙,使得部分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沒有興趣,部分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浮于表面。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支架,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閱讀中的困難點,激發他們繼續往下讀的興趣。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的“快樂讀書吧”中,要求學生閱讀四大名著。以閱讀《西游記》為例,在導讀課上老師可以找出最能突出孫悟空形象的章節組成一組群文閱讀的文章:“猴王出世”“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五莊觀偷吃人參果”“鳳仙郡祈雨救民”,組織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通過自己朗讀、默讀的方式,讀《猴王出世》、《孫悟空大鬧天宮》兩篇文章,能夠概括出孫悟空有領袖才能、勇敢、頑劣、暴躁的性格特點;用默讀、跳讀的方式讀《三打白骨精》、《五莊觀偷吃人生果》兩篇文章,找出能夠體現孫悟空性格特點的語句,與同桌交流,這時候的孫悟空與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有什么變化;再讀《鳳仙郡祈雨救民》,通過對比,能夠得出孫悟空的性格由頑劣、暴躁、易怒、沖動轉變為沉穩、顧全大局的特征;通過這一組群文,學生能夠感悟到孫悟空的性格轉變過程,孩子們能夠主動去關注《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為何經典,從而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2.關注作業設計中的趣理并重性。
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是否有趣關系到孩子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將整本書閱讀持續下去;同時整本書閱讀作業的設計還要為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的人物形象服務。以閱讀《紅樓夢》為例,設計如下作業。
“假如林黛玉也有微信號”這一專題作業。(1)林黛玉的微信名可以取什么?(2)林黛玉的好友分組列表是怎樣的?(3)借助某一故事情節,替林黛玉發一條朋友圈。(4)以朋友的身份評論一下林黛玉的這一條朋友圈。
這個作業圍繞“微信號”的情境來設計,學生在完成過的程中層層遞進,直至掌握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悲劇性。例如,(4)題以(2)(3)題為基礎, 難度逐層上升,學生評論這條朋友圈,不僅需要圍繞前面選擇的具體情節,還要從林黛玉的好友列表中選出能做林黛玉朋友的人來評論。當學生無法正確對林黛玉的好友進行分組時,作業(4)就無法高質量地完成,也就不能準確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的形象。這一作業的設計不僅有趣,還加深了學生對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3.作業設計中要突出靈活多樣性。
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中,我們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創建“作業超市”讓學生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作業完成。以三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中的閱讀童話故事為例,設計如下作業:
(1)你最喜歡的童話故事是什么?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2)跟你的好朋友找到你們都很喜歡的那個童話故事,分角色讀一讀。
(3)找到你的小伙伴,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
(4)你最喜歡這個童話故事里的誰?說一說喜歡他的原因。
(5)如果你是故事中的這個人物,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辦?
(6)假如有一天你和故事里的某個人物相遇了,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7)我想用手抄報、連環畫、思維導圖的方式把我最喜歡的這個童話故事記錄下來。
(8)還是故事里的這些人物,請你也編一個童話故事,你會怎樣編呢?
這樣的作業設計既考慮了文本本身的特點,也考慮到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同時也積極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品質和作者寫作方法。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內容完成,降低了作業的難度,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4.作業設計要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取材于生活,要使整本書閱讀不變成學生的負擔,教師要想方設法將閱讀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融合,喚起學生積極主動閱讀的意愿。
5.作業設計要凸顯評價的多元性。
設計整本書閱讀作業的目的在于給學生閱讀整本書減負,避免整本書閱讀習題的機械化訓練與老師教學整本書的隨意性,激發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讓整本書閱讀作業變得高效高質。同時,學生在完成整本書閱讀作業的過程中,進行的是持續性的探索實踐活動,不僅鍛煉了高階思維能力,更達到了深度閱讀的層次。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作業時要體現出多元評價,不能以一種固定化的標準答案去評價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作業完成情況。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馮曉波.名著任務書——“雙減”背景下的名著作業設計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