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目的:探討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甲狀腺激素與臨床特征的關系。方法:隨機選擇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建檔登記的24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組研究資料;并選擇同時期的24例健康患者為健康組,指導所有患者均接受院內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比較檢查結果;并以是否發生攻擊行為為分界點比較患者癥狀評分與治療期間甲狀腺激素水平改善情況。結果:經數據對比發現,研究組患者與健康組患者間的激素水平值、存在明顯差異;伴有攻擊行為患者總評分、陽性癥狀、興奮敵對、認知缺損方面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患者治療前甲狀腺激素水平存在差異,經治療后差異明顯減小。結論:分析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健康患者的甲狀腺激素檢測水平,發現隨患者病情的加重其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表現更明顯,患者攻擊傾向更高,陽性癥狀表現較明顯。
[關鍵詞]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甲狀腺激素;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2-0176-03
精神分裂癥在近年來精神科疾病治療中較為常見,具有一定的致殘性,會直接導致患者情感、認知功能,行為習慣、精神狀態發生明顯變化,并降低其社會功能與生活能力[1]。經過近幾年對精神分裂癥疾病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首次發病階段處于青春期晚期以及成年早期,這類患者往往是因為自身未識別疾病以及長時間未給予正確的治療干預,導致疾病呈現慢性、反復性進展特點,并一步步影響患者生活能力、行為習慣、情感認知狀態[2]。因此臨床認為,做好首發精神分裂患者的早期治療,及時確診患者病況,分析其癥狀表現并給予藥物控制,對降低疾病復發率有關鍵作用[3]。在早期的疾病治療研究中,研究重點多放在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關于甲狀腺激素水平與疾病進展的研究相對較少,但近年來隨著這方面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結果也給了我們啟示[4]。疾病感染、外界創傷、營養不良、應激反應等刺激影響,均可導致患者支撐性中樞神經細胞保護功能會降低,因此影響了神經元正常增值,降低了大腦神經遞質傳接效率,從而提高了患者陽性或陰性癥狀發生率,增加了疾病患病風險。基于此,本文將從本院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間登記的48例樣本資料入手,探討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與臨床特征的關系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擇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建檔登記的24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組研究資料;并選擇同時期的24例健康患者為健康組,指導所有患者均接受院內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期間健康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0∶12,年齡20~56(38.42±5.63)歲;研究組男女病患比例為9∶13,年齡19~57(38.71±5.4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本院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疾病確診標準[5];(2)所有患者經評估,其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評分在65分以上,患者病程小于6個月;(3)患者未接受過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時間不超過1周;(4)患者及家屬已了解研究內容并同意簽寫知情協議。
排除標準:(1)患者近期有藥物依賴史;(2)患者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3)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方法
檢測方法:對兩組患者進行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樣5mL,置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的抗凝試管中,采用院內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對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進行檢測,包含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總甲狀腺素(TT4)。采用院內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其相關試劑。
治療方法:對于疾病患者在入院后給予患者利培酮片進行治療干預,依照患者病情慢慢增加治療劑量至每日2~6mg,每日服用2次,連續治療4周,期間不得聯合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或電刺激治療。
1.3觀察指標
1.3.1檢查結果比較
比較健康患者與疾病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間差異。
1.3.2甲狀腺激素與癥狀關系
將所有患者依照其是否存在攻擊行為分為攻擊組與非攻擊組;比較兩組患者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差異以及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的變化情況。其中PANSS量表評由陽性癥狀(7項)、陰性癥狀(7項)、一般精神病理癥狀(16項)以及三個補充項目(興奮敵對因子、焦慮抑郁因子、認知缺損因子),四部分組成,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狀;其中陽性量表可能評分范圍為7~49分,陰性量表可能評分范圍為7~49分,一般精神病理癥狀不計入評分,三個補充項目評分范圍為16~112分,總分范圍為30~210分之間,得分越低表示患者改善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以(x±s)表示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若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檢查結果
經數據對比發現,研究組患者與健康組患者間的激素水平值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甲狀腺激素與癥狀關系
本次研究24例首發精神分裂疾病患者,有攻擊行為8例,不伴有攻擊行為16例,比較兩組患者的陰性、陽性癥狀評分,發現伴有攻擊行為患者總評分明顯更高,除此外其在陽性癥狀、興奮敵對、認知缺損方面評分也更高,患者癥狀表現更為明顯,見表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甲狀腺激素變化情況,治療前可發現伴有攻擊行為患者與不伴攻擊行為患者多項激素水平均存在明顯差異,經治療后兩組組間差異減少,但不伴攻擊行為患者TSH水平還是要明顯高于攻擊行為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也相應提高了一些精神疾病發病率,精神分裂癥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該疾病具有病情遷延難愈、易反復發作、預后差等疾病特點,因此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患者在患病后其思想、行為、情感、個性等均會發生變化,導致精神活動與身體行為、周遭環境不協調,為患者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干擾[6]。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疾病多起于青壯年時期,未得到及時治療干預,才會進一步加重影響患者行為情感認知功能。現階段臨床尚未研究清楚精神分裂癥疾病產生機制,認為該疾病與患者免疫系統紊亂、神經遞質傳遞不足、精神發育不良等均有關系[7]。因此,臨床希望通過不斷豐富研究內容,來探明疾病治療的生物學靶點,增加患者治療康復可能。隨著近幾年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臨床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免疫系統紊亂在精神類疾病發作中起到重要影響,甚至有學者提出精神分裂癥屬于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互相作用而產生的炎癥疾病[8]。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調節器官,其包含的甲狀腺濾泡結構可不短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濾泡內含粉紅色黏液物質為甲狀腺球蛋白,濾泡外是一層排列較為規則的上皮細胞,具有較強大的碘化物吸收作用,可有效收集機體攝入的含碘物質并不斷合成甲狀腺激素。當機體受到中樞神經系統調節,需要釋放甲狀腺激素時,濾泡組織就會通過上皮細胞釋放甲狀腺激素至血清中,通過血液循環發揮調節作用[9]。就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甲狀腺激素主要分為四碘甲腺原氨酸及三碘甲腺原氨酸兩種,通過與溶酶體中的蛋白酶發生作用,又會裂解成為游離T3與游離T4。甲狀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為調節機體能量代謝,提高機體生長發育質量,有研究表明甲狀腺激素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也會產生影響,可以調節較為成熟的神經系統活動。在1995年,David等[10]在其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產生過程與其神經遞質代謝發生異常有關,因此推測甲狀腺激素水平可能影響疾病的產生以及進展。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研究的增加,也進一步證明了甲狀腺功能衰退可能誘發精神障礙,疾病產生機制主要有以下三項可能。(1)當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會直接影響腦部神經系統代謝,造成心臟功能減退,并進一步降低腦部供血量,出現低氧血癥,引發神經系統障礙。(2)當患者長期處于甲狀腺激素不足狀態下,會產生腦組織水腫或腦部纖維蛋白聚集病理變化,誘發腦部循環功能障礙,影響神經系統遞質傳遞能力。(3)甲狀腺激素水平的下降,直接影響了患者情緒調節能力,從而激起應激反應,導致茶酚胺水平上升,腎上腺素受體數目下降,并造成海馬區神經功能紊亂,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癥狀,而這些癥狀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刺激神經內分泌軸功能,減少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形成惡性循環[11]。
在本次研究中比較疾病首發患者與健康患者,發現疾病的確會影響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對研究組患者進行4周臨床治療,比較治療前后相關參數變化,發現長期堅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有助于改善部分甲狀腺激素水平。甲狀腺激素是人體重要內分泌激素,可以有效促進機體代謝功能,并增加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研究認為疾病患者出現激素水平下降與其達到內多巴胺、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樁底異常有關,導致機體對促甲狀腺激素的調控發生異常,引起癥狀出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事物興趣下降、情感淡漠等隱性癥狀的產生與其TT4較低有關,而其不斷下降又會引起患者TSH產生代償性升高,所以患者與健康患者相比會存在TSH較高但TT4下降的表現。進一步深入研究,比較攻擊行為患者癥狀評分與普通患者間的差異,發現患者FT3、TT3水平要高于常規組。就相關研究表明,甲狀腺激素FT3、TT3水平異常會直接增加中樞神經興奮作用,造成中樞NE亢進,使患者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敏感、易怒、煩躁不安等情緒表現,因此對應癥狀評分量表,攻擊行為患者的陽性因子、興奮敵對評分被明顯升高,患者也更易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癥狀。比較兩組患者的TT4水平,發現有攻擊行為患者的TT4水平更低,借助其TSH水平進行聯合分析,認為產生這種病理變化表現與患者TSH水平上升造成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產生負反饋機制有關,因此進一步減少了TT4水平。而TT4水平與機體內五羥色胺水平呈正相關,因此當TT4水平下降也會降低五羥色胺水平,進一步減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提高了患者陽性癥狀、暴力行為發生率[12]。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疾病是現階段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科疾病,對患者個人健康、社會穩定均會起到不良影響,疾病的產生與進展可能與患者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有關。因此做好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對分析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病況有積極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藥物治療方案的針對性,阻礙患者病情加重。
參考文獻
[1]王敬巍,高志濤,王永良,等.奧氮平及阿立哌唑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對甲狀腺激素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3):448-450,453.
[2]孫琳,劉毅,熊子珺,等.左甲狀腺素鈉輔助利培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神經功能相關因子水平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0,30(1):26-30.
[3]陳松,張江濤,梁雨.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檢測及其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9,29(2):215-217,220.
[4]劉磊,陳貽華,蔣廷云,等.利培酮、氯氮平的血藥濃度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心肌酶和心電圖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7):36-39.
[5]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馬玉桂,許錦泉,李田妹,等.齊拉西酮與氨磺必利治療男性精神分裂癥的效果及對甲狀腺素和性激素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17):49-51.
[7]Kuzman M R , Makaric P , Kuharic d B ,et al. General Func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ychosis After the First 18 Months of Treatment[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20,40(4):366-372.
[8]Intharit J , Kittiwattanagul K , Chaveepojnkamjorn W , et 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of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from perspective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a qualitative study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J]. F1000 Research,2021,10(499):1-12.
[9] ZhuX,XuX,XuC,etal.Theinteractiveeffectsof stress and coping style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9(15):523-530.
[10]徐永明,張超,蘇健軍.阿立哌唑,喹硫平和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對甲狀腺素水平的影響[J].2018,38(5):681-683.
[11]孫建華,范偉.氨磺必利與阿立哌唑治療女性精神分裂癥對催乳素,甲狀腺功能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14):90-91.
[12]石教智,高艷剛.首發精神分裂癥青春型和偏執型患者甲狀腺功能差異的相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9):66,69.
(收稿日期:20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