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
【摘要】? ? 在高校教育改革進程下,現代化教學技術在高校會計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會計教學的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對海量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和綜合利用,對于提升會計教學質量,強化會計教學實踐性,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信息化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主要對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校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意義、現狀以及策略,進行闡述,旨在進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高校會計教學信息化。
【關鍵詞】? ? 高校? ? 會計教學? ? 信息化? ? 運用
引言:
信息時代,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同時也對現代人們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高校會計教學中要加強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創新教學理念,實現信息化教學手段與會計專業教學的充分融合,從而進一步推動會計教學的信息化與數字化發展,為提升高校學生的信息素質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更加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高標準和高需求。同時信息化手段的合理應用,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拓展知識領域,創新教學方式,促進會計教學質量的全面性提升,推動高校會計專業學生技能水平和專業素養的全面性提升,強化其社會適應性,加大就業率,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會計人才。
一、高校會計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意義
(一)強化教學效率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校會計教學中的有效性應用,可以對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方式,增加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增進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拉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并實現課堂教學主體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全面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1]
同時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或者開展慕課等教學形式,讓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及時了解,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能夠結合學生學情的了解,對其提供針對性和高效性的學習指導,對學生的疑難問題做出及時反饋,確保學生對學習關鍵點和重點進行掌握,突出會計專業知識學習的難點與重點,降低整體專業教學難度,增進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構建更加廣闊的自我展示平臺,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疑問、思路等進行自由交流、分享,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其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推動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效果的全面性提升。
(二)拓寬教學范圍
在以往的高校會計教學中,往往利用教材內容為主要的教學資源,教學范圍有限,而且其內容往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難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難以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時代對會計人員專業技能的要求,導致學生掌握的會計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企業崗位的人才需求相脫節,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基于此,綜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對網絡上海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提煉和優化整合,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進行利用,既能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契合性,也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為學生構建更加新型化的會計教學體系,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并幫助學生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滲透融合。[2]
同時,在信息時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新世紀人才必備基本素質之一,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的信息技術進行熟練應用,如對相關信息進行全面采集、處理、分析,并對其進行辯證性思考,從而為學生構建更加開放性、網絡化的教學氛圍,推動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培養綜合素養
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以往的人才需求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競爭形勢日益嚴峻,更是對人才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以及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會計教學設計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模擬職場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實踐訓練,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包含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使其更加符合社會市場的人才需求,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對真實的職場需求進行了解,明確會計崗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以便為其學習方向、職業規劃等指明方向,推動其學習針對性,強化其自主學習意識,助力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高校會計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現狀
信息化手段教學主要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挖掘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并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創新,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在高校會計教學中,信息化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建教學情境、開展網絡課程、微課、線下輔導、慕課等,拓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增加了教學趣味性,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其自主學習意識。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會計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實際的教學效果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一)教學觀念落后
雖然部分高校教師采用了一些信息化教學手段,但是其教學理念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不能對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功能效用進行全面挖掘和使用,致使教學效果不佳。
(二)信息化教學資源不足
很多高校由于資金不足,難以引進現代化的信息化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不能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更沒有能力建立專業化的教學實訓室,不能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性操作訓練,不利于信息化教學質量的提升,部分教師只能在會計教學中把相關知識制作成視頻,讓學生反復觀看,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難以對會計知識進行深度解析,影響會計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不當
在高校會計教學中,很多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缺乏合理性認識,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過度使用,甚至不顧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往往一股腦的使用多種技術手段,讓學生眼花繚亂,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忙于應付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互動,忽視真正的教學內容,本末倒置,嚴重影響會計知識的教學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不重視,不能使其與會計知識教學進行充分融合,往往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流于表面,如利用網絡軟件讓學生簽到、查找會計知識資料等,難以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開展會計實訓操作鍛煉,導致信息化手段的功能難以真正發揮效用。[3]
(四)脫離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與前提,但是在很多高校會計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設計與社會時代的人才需求不相符,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只是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活躍課堂氛圍,難以全面發揮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功能,嚴重降低了會計人才培養效果。
三、高校會計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策略
(一)樹立信息化教學理念
在高校專業教學中融入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發展趨勢。基于此,高校會計專業教師要認清時代發展形勢,改變以往落后的教學理念,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重要性,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積極融入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的信息化會計教學模式。因此,高校要結合具體教學需求,強化對會計專業教師的信息化培訓,使其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觀念,并對信息化教學技術、設備、軟件等進行靈活性使用,同時在會計知識教學中引進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4]為了調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可以樹立信息化教學典型,使其在更大范圍內分享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技巧和展示應用效果等;同時還要注重構建信息化教學研究團隊,為信息化手段在會計教學中的深度應用進行有效性推動,逐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會計知識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開展移動式學習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教育教學理念也在逐漸轉變,更加凸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更加側重滿足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為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可能。基于此,教師可以挖掘移動智能設備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移動學習平臺,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利用制動智能設備,如智能手機、iPad等學習平臺,就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相應的功能模塊,點進去之后就可以開始自主性學習。在對移動學習平臺模塊以及內容進行設計時,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會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其進行優化設置,以便滿足會計教學要求,且能夠契合學生的實際訴求,從而提高移動學習平臺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為提高學生的會計知識學習能力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在具體的學習平臺設計時,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并對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實現教學平臺與教學策略的融合應用,同時對學習平臺的使用效果進行綜合性評估。在學習平臺中,教師可以對會計專業知識進行融合提煉,并制作成短小的教學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中,為學生開展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形式,學生只要在智能手機中下載相關的APP,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學習,不必受到時空的限制,進一步優化學習步驟,提高學習效率。
(三)開發會計教學資源庫
為了保障高校會計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升,高校要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現代化的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并對教學軟件以及教學資源進行定期更新,使其更加符合時代、政策的變化形勢,確保教師以及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優質的會計教育服務,養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與學習習慣,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對行業信息進行全面掌握,推動教師職業教學能力的提升,強化會計教學有效性。
同時要結合具體需求構建完善的會計教學資源庫,在該資源庫中主要包含教學課件、案例、媒體素材、行業信息、虛擬實訓、在線測評等模塊,此外還可以設置創新創業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加精確的行業、專業信息,從而激勵學生自我發展創新,幫助學生制定更具有合理性的職業規劃。利用教學資源庫,可以推動高校會計課程知識的項目化、模塊化,強化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
為了進一步提升資源庫的專業化和實用性,高校可以結合人才培養需求,加強校企合作,共同協商構建教學資源庫,充分發揮相關企業的信息化軟件開發優勢,以及高校的專業教師資源、信息資源等優勢,形成合力,突出體現會計課程資源庫的專業化、藝術性、實用性、教學性優勢。
(四)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模擬,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會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在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并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烘托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推動其學習自覺性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實收資本、資本公積以及短期和長期借貸等相關知識時,由于這些知識概念較為相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知識混淆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條理性梳理,并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共同點、差異點等進行全面分析,然后將其發送到微信公眾號、制作成微課視頻或者在多媒體上進行播放等,方便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開展自主性學習。同時還可以在教學視頻中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強化學習效果的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對網絡上的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范圍,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拓展知識視野,強化教學服務體驗,讓學生對行業內的最新知識、政策等進行及時了解,以便為其學習方向、職業規劃提供指引,強化會計知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構建一體化會計實訓場地
高校要結合會計教學需求,構建一體化的會計實訓教學場地,對實際的企業財務崗位、實驗流程等環境進行模仿再現,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對會計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應用,通過這一過程可以推動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系統化、網絡化掌握,同時還可以對自身在會計知識學習中的缺陷問題及時察覺,拓展其思維空間,從而對工作流程進行合理規劃,形成完整的實驗流程。
在綜合實訓場地內開展相關實踐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在企業真實業務情境下開展工作,以實際的工作需求開發其創造性思維,對企業不同運營環節、崗位需求等進行綜合性考量,對實際的財務工作流程進行全面模擬,讓學生對財務崗位職責進行深刻感知,使其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性鍛煉,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對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信息化手段在高校會計教學中的融合應用,是現代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趨勢,可以拓展會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理念,對網絡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活躍教學氛圍,助力學生開展實踐操作訓練,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強化其會計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使其更加符合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需求,為現代化經濟發展輸送更多的應用型高素質會計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周丹.探究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會計類專業教學方式的轉變[J].營銷界,2021,(03):70-71.
[2]劉建梅,傅榮. 信息化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策略探究[A]. 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4.
[3]邱杰. 高校管理會計信息化教學探討[A].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會計學會第十三屆會計信息化年會報告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會計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會計學會,2014:7.
[4]李紅芹. 高校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A]. 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2011)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中國會計學會,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