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粉
摘要:當前在“唯分數論”等思想及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等因素的影響下,多數中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缺乏公民社會參與意識,對其進行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至關重要。本文從在學校教育中滲透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在家庭中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參與意識、利用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三個角度探索了中學生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路徑,以期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公民教育的合力,做好中學生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教育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中學生;公民教育;社會參與意識;路徑探索
一、對中學生進行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一)當前中學生的思想意識現狀
近些年來,中國幾乎每個家庭對孩子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大部分家長認為,最好的投資就是人的投資——即對孩子的投資。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唯分數論”“教育內卷”“雞娃”成了熱門詞匯。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和學生,都處于焦慮之中。中學生的年齡在12-19歲之間,他們的生理、心理正處于發展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也正處于形成階段,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前的教育形勢,使得中學生形成了重視分數、急功近利等心理,加上家長的溺愛與包辦,部分學生呈現出一種“高分低能”的發展趨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動手能力低下、獨立能力差;部分學生甚至在性格方面有缺陷,自私、心胸狹隘、沒有感恩之心、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等。以上種種現象,都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亟待改變。
(二)對中學生進行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要培養出來的是適合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的合格的公民。一個人,他不僅是一個擁有個性的個體,更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最終都要融入社會之中。中學生正處于受教育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僅要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更要接受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教育,只有雙管齊下,多方用力,他們才能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在將來才能融入社會,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中學生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路徑探索
(一)在學校教育中滲透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課程教育中可以適當地滲透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教育。
1.上好思想政治課程,讓中學生了解我國的國體、政體,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培養責任意識。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自己的國家。在思想政治課上,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還應讓學生明確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弊鳛橹袑W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權,受教育也是中學生的一項義務。所以,他們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之中,充實頭腦、學好本領,以期將來能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之中。
2.在語文課堂上利用古今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同情心、責任心。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他們或寄情山水,描摹美景;或感于時事,一吐胸中之不平;或人生坎坷,抒發心中喟嘆……在品讀、感悟經典的過程中,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洗禮。語文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在課堂上滲透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教育。讀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能感悟到青年杜甫在登上泰山時心中的一腔豪情,自然能激勵自己樹立遠大的志向;讀其“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在面對久經戰火、滿目瘡痍的國土時,內心的悲痛與憂慮;當我們讀到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這一章時,自然會因他的“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而警惕,反思自己是否有一顆同情之心;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心里自然會生發出一種作為中國少年的自信與責任感來……中學生作為一個處在社會之中的個體,應該從文化典籍之中去汲取養料,充實自己的精神,做一個有愛國心、同情心、責任心的少年。
3.利用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從前的中學生相比,當代中學生的個性更加獨特,很多學生習慣了我行我素,缺乏集體意識。他們在一個班集體中尚且如此,更何從談起關于國家的集體意識呢?所以班主任應當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首先,應該確定班集體的目標,如本班要在學習、紀律或勞動方面走在年級或全校的前列,讓班內學生有目標意識。其次要健全班內組織,培養好班干部,這要求班主任要對學生的個性有所了解,能夠知人善任,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安排適當的班干部職務;除了班干部以外,對于其他同學,也應該讓其有事可做,如關燈、開關窗戶、鎖門等瑣事,要讓每個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并能為了班集體的榮譽而做好每一件小事。學生在班級體內有了主人翁意識,能夠承擔起屬于自己的一份責任,將來進入社會后,也能更好地給自己定位,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4.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其學會珍惜生命。2021年,發生了太多的悲劇。2021年11月,湖北十堰竹山21歲女子晨跑失聯,最終被發現的是她的遺體。2021年12月,陜西西安一名女大學生因房東不退押金,且對其進行了羞辱刺激服毒身亡。一朵朵生命之花枯萎凋零,留給親人的只有無盡的哀痛和遺憾。2021年12月,陜西西安、浙江紹興等多地爆發新冠疫情,國人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抗戰。無數白衣戰士和志愿者們奔赴前線,為了護衛一方平安,他們不眠不休,與病毒賽跑。生命太過于脆弱,它只有一次,也太過于珍貴。作為我們怎么能不珍惜呢?所以,在學校里應該對中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以采取召開法制報告會議、班會,上好安全課等方式開展生命教育,要讓中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心胸開闊、能經受挫折,要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無限的光彩。
5.以史為鑒,繼往開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一代代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終于以鮮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從來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杜f唐書·魏徵傳》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倍拍猎凇栋⒎繉m賦》中寫道:“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苯袊臍v史也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當今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如果忘記了歷史,就難以前行。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要有舍我其誰的精神,要以祖國的建設大業為己任,在不久的將來以己之力譜寫祖國發展的新篇章。
(二)在家庭中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參與意識
1.父母應為中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國有句俗語說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只靠口頭的說教或武力的制服是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一個會令人產生厭煩、抵觸之感,一個會令孩子畏懼,做任何事都畏畏縮縮,或是產生逆反心理或報復心理。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要求孩子遠離手機,父母就應當先放下手機;要求孩子認真學習,父母就不能沉迷于玩游戲、打麻將等娛樂活動;要求孩子修身養性,父母就應當談吐文雅、熱愛閱讀,而不是言行粗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中寫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父母自身的素質高,孩子才不會產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心理,才會以父母為榜樣,從而提高自己的素養。
2.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鍛煉動手能力,并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與責任意識。自從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的父母對于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事事包辦,過度溺愛,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獨立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培養出了很多“溫室里的花朵”。要知道,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獨立的意識。中學生的年齡在12—19歲之間,他們是可以參加一些家務勞動,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的。如在家里做一些洗碗、做飯、拖地、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的辛苦與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自己漸漸長大,不能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應該積極地參與到家務勞動之中。農村的學生也可以適當地參加農業勞動,如播種、鋤草、掰玉米等,去田間地頭出出汗,感受父母的辛苦,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也體會父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良苦用心,從而明確自己現階段的責任是用心讀書,待學成歸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真正的愛,應該放手,而不是總是將孩子護在羽翼之下,那樣的孩子怎么能飛得高、飛得遠呢?
3.利用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一滴水,終會匯入大海。一個人,終要融入社會。對于中學生來說,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培養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大有裨益。防控新冠疫情期間,可以讓學生針對疫情的傳播與防控發表觀點,從而明確自己當前能為防疫做些什么,如果不能做出實際性的貢獻,做好個人防護也是一種貢獻。某中學的門口有一條河,河邊的住戶經常將垃圾或污水直接倒入河里,也有學生將果皮、紙屑、食品袋等從橋上扔下去,河灘、河道總是遍布垃圾。針對這一狀況,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利用勞動課時間,由專人管理、組織,下河清理河道。學生經歷了又臟又累的清理垃圾的活動之后,感受到了治理環境的不易,直言將來自己不會隨便扔垃圾,也應該想辦法號召附近的住戶愛護環境。每年重陽節來臨之際,該中學也會組織學生會成員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為敬老院老人送上節日的關愛和慰問。此項活動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志愿者服務無私奉獻的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吸引著更多師生的積極參與。學生還可以有選擇地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提高其社會參與能力,強化其公民社會參與意識。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在公民教育過程中,只有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公民教育的合力,才能做好中學生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教育工作,我們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公民教育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朱熹集注.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4]李永忠、林伯海.論我國的公民自主意識及其培育[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5]肖萬祥.讓公民教育生根發芽一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下中小學公民教育初探[J[思想,2015
[6]劉鐵芳、謝燕.社會參與和公民權責意識的培養[J[德育與心理,2006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