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輝
摘要:通過豐富課前熱身活動、開展任務型教學、邏輯教學、評價、探究式教學等方式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立足于社會變化、學情、考情以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培養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方式;革故鼎新;評價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變革之道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初中歷史作為變革中的一環,時代對初中歷史課程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歷史課程教學需幫助受教育者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情感同時要充分發揮主動性。
一、革故鼎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
(一)豐富課前熱身活動,營建課堂學習氛圍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情緒、情感是組成學習動機的三大要素。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前活動能極大地引起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情感,打開歷史課堂教學的好局面。1.肢體律動游戲;2.情景導入,展示與課文相關的直觀的歌曲、圖片、視頻、史料或實物;朗誦相關詩文、史料;角色扮演等方式,營造情景,誘發學習者的探知欲。3.復習引入,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不僅能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也能銜接本課的內容。復習不單單式你問我答,也可以是復述還可以是復習延展探究。
(二)開展任務型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歷史課堂若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無法呈現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授辛亥革命的影響時,展示史料并要求受教育者概括內容,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深層領會,來達到學生學習該部分內容的目的,比直接講述的效果好。
(三)整合教學內容,體現邏輯關系
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并且研究表明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能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并持久保持。整合教學內容,要分析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本課的內容,整合為:“絲綢之路”的分類(海上、陸上)、起因經過結果、西域管理,這樣的的結構,更適合學生的思維模式。
1.整進整出
北京師范大學任真教授提出的“整進整出”英語教學理念,同樣實用于歷史教學。“整進整出”就是在主旨問題或主題任務驅動下,整體輸入,整體感知,整篇輸出。一堂歷史課,導入-新課-練習-總結提升,缺一不可,尤其是總結環節,其實是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復習并記憶,將課后的記憶追蹤環節整合于課堂完成,從而是大部分同學都達標,提高課堂的效率。
2.有效利用資源
我們的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我們需要整合體現知識之間邏輯性同時有效利用資源。練習部分與總結部分,可融合。利用角色扮演、繪思維導圖、你問我答等方式既復習了課堂內容又對知識進行了練習,調動學生們的大腦,在思考中提升。
(四)評價式教學,融情于教
一個人在社會上要想獲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師者,教書育人也。[1]
1.情感聯絡
作為師者,不論課前課中還是課后,應多關注學生,像朋友一樣聊天鼓勵、像父母一樣關愛、像智者一樣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走進學生內心,找到學生情感上的支點,獲得學生的信任及學習的動力。
2.情感教育
課堂上,我們需根據課文內容設置情感教育內容,運用評價法,幫助學生評價以前的人或事,“探古索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學生通過評價張騫,體會愛國主義及堅持不懈的精神。
3.鼓勵性教學
遇見問題學生,我們多采用鼓勵性語言教育,將感情融入學習中,會獲得學生的好感,反思自己的作為,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探究式教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力不是決定成績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在于學習方法的運用。探究式教學要求學生合作學習探究,探究包括知識內容同時也包括學習知識的方法,通過實踐探究方式歸納總結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
1.分析材料的方法
找出材料與材料間的聯系與區別;重視材料的引言找出材料的歷史背景;結合課文分析,不可脫離課文;將常見的材料融入新課中練習。
2.記憶方式
將課文內容設置成角色扮演、情景劇讓每一名學生參與;開設講座課,學生主講;辯論賽或答辯賽、頭腦風暴、小組對抗賽、錄制微課來幫助學生學習與記憶。
(六)立足學情與考情,超前式教學
目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不可能脫離應試而存在,因此教育者在教學中,要幫助受教育者掌握相關知識,同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拓展,分層教學。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任務,發展學生特別的能力。在小組合作時,為后進生布置展示任務;為優生布置質疑任務,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又達到知識學習及能力培養的目的。
二、推進革故鼎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
變革歷史課堂教學方法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在農村初中。新形勢下,推進革故鼎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認識
現今,仍有部分學校及老師對新課標對歷史課堂的要求不明確,對素質教育沒有引起重視。需要教育者充分認知傳統教育方式的不足,能夠進行分析進而創新,順勢而為。
(二)提高教育者專業素養
教育者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目標,不斷探索教育的發展規律及要求,學習教學、教育、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要在有豐富理論的基礎上求變創新。
(三)創建教研團隊
一個團隊能促進個人的發展同時也能幫助教育者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離不開教研團隊的推動作業同時也需要教研團隊提供變革的意見。
(四)推行賽課制度
由于專業歷史教師及專職歷史教師人數較少,以及對歷史課程的不重視,歷史課的賽課比賽次數相對較少,阻礙教學方法變革的推行及新式教學方式的研討及學習,因此,需要通過推行賽課制度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及方法變革。
(五)創建督查機制
新課標對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提出的新要求,若是沒有保證實施的督查制度,很容易流于形式,無法達到新課程標準對歷史課程的要求。建立細致的督察制度并定期施行,是歷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保證。
革新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是時代賦予當代教育者的使命,也是社會大變局中政治、經濟、文化等不斷發展的結果。作為歷史教育者,我們要順應發展,聚勢而為。
參考文獻:
[1] 徐峰.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校園英語.2016(08). 《教育實踐與研究(B)》 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