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菊獻
摘要:社會情感課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臺,在學生控制情緒能力培養中顯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培養更是如此。文章就在闡釋小學生控制情緒能力培養中社會情感課的意義基礎上,圍繞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情緒管理;學生社會適應性逐漸變得成熟,逐步形成自我情緒調節;能夠站在他人的情緒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維持人際關系的意識三方面,將具體的影響作用加以明確論述。
關鍵詞:小學社會情感課;控制情緒;意義;影響作用
引言:
伴隨我國素質教育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培育高素質人才無疑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道路中的永恒目標,小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接班人,引導學生未來更好的融入社會并最大程度發揮出社會價值,由此也成為小學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此期間,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顯然是根本所在,社會情感課自然是引導小學生具備這一根本能力的主要載體。
一、小學生控制情緒能力培養中社會情感課的意義體現
面對當今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更高層次的教育階段,學生所要面對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如何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就成為學校教育開展的必修課。其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社會中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那么學生就會遇到各種社會情感發展方面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了解社會的啟蒙階段,引導學生妥善地處理所面臨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自然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社會情感課作為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關系技能培養的教育載體,所以必然會在小學生控制情緒能力培養中發揮出較為直接的引導作用,為其成長與發展道路更好地融入社會,并實現最大程度體現社會價值提供有力保證。
二、社會情感課對小學生有效控制情緒的影響作用
1.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情緒管理
自我意識的形成并逐步增強是社會情感課教學的基礎目標,是學生能夠認知自己身心狀態和體驗身心狀態,最終對身心狀態產生愿望。在小學社會情感課的教學過程中,首要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夠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其間,教師作為學生感知自己身心狀態的“引導者”,通過創設情境和互動話題的形式,讓學生可以體驗到再某種情景之下所形成的內心感受其實就是一種情緒,心理感受表達的過程正是情緒表達過程,宣泄情緒的行為往往可以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在這期間,快樂、悲傷、恐懼和憤怒四種基本情緒學生都會得到認知和體驗,最終對情緒宣泄的正確方式形成一種期盼。除此之外,教師還會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學生共同分享,向學生說明自己在經歷某事,或者處于某種環境之下自己情緒會有怎樣的變化,如在某項比賽中,先是內心非常緊張,隨后逐漸適應比賽節奏與氛圍,最后從容完成比賽的心理變化,每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所表達出的情緒也完全不同,包括了恐懼和快樂兩種情緒,但是適應比賽的過程讓自己恐懼的情緒得到了控制,而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比賽成績雖然自己很快樂、很高興,但是依然想到自己還要再接再厲,將這一輕取轉化為自己今后繼續努力的動力。這樣的經驗分享活動往往讓學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到什么是情緒轉化,轉化的過程就是自己情緒管理的過程,由此讓自己自我意識得到逐步增強。久而久之學生也更愿意用實際行動去驗證老師所分享的做法,學生自我情緒管理的效果也會日益凸顯,最終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理想的成長環境。
2.學生社會適應性逐漸變得成熟,逐步形成自我情緒調節
所謂的“社會情感”,顧名思義就是人在社會中培養出來的與人交往并改善自身行為的感情。由于小學生主要的成長環境由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兩部分構成,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所以情感自然集中在家庭情感與校園情感兩方面,社會情感是廣大小學生相對較為欠缺的情感元素。然而,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并發揮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就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故而培育學生社會情感就成為一項基本任務。社會情感課的開展,強調讓學生最大程度接觸真實的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環境,引導學生以友善的交往為目的,不斷優化自己的交往行為。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會將學校比作一個小型的社會,同學之間的交往就是一種典型的人際交往,如何處理交往過程中的細節直接關乎到是否友善。隨后則是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做出具體的講述,實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期間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學生并未過多的接觸過真實的社會,因而很難直接理解社會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些做法,但是將學校這個小社會成為“濃縮版”的社會大環境,用學生平時日常的交往行為去說明社會交際行為,并且根據學生日常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向學生講明在社會交往中也會產生這樣的心理狀態,平時如何改善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恰恰適用于社會交往活動。這樣學生顯然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社會交往,平時自己與同伴的交往經驗往往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可作為參考和借鑒,讓學生理解社會交往的難度得到降低,社會適應性也隨之逐步走向成熟,久而久之學生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也會了解到在何種情況下同伴愿意接納自己怎樣的情緒,在怎樣的情況下自己應該去接納同伴的情緒。這不僅讓學生形成了一中友善的人際交往過程,更讓學生逐步形成自我情緒調節的意識與能力,由此為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3.能夠站在他人的情緒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維持人際關系的意識
從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角度出發,在學生步入小學校園的一刻起,學生就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之中,校園環境與幼兒園和家庭環境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復雜,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與同伴之間的交往需要考慮到一定的外界因素。但是,由于小學生在自身的情緒方面普遍難以得到控制,會經常出現不分任何場合、對象發泄情緒的情況,由此為同伴造成心理上或環境上的影響。針對于此,小學社會情感課的教育目標中,就包括了幫助學生關系技能和責任意識養成兩個高階教育目標。在此期間,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去引導學生,向學生說明不同做法之間會對人際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讓學生在情緒控制方面得到最為直接的啟發。主要的操作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將學生真實的經歷作為素材,明確“故事”的內容與角色。由于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興趣愛好多有不同,因此在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同的經歷,通常也都蘊藏著學生意識不到的維持人際關系的方法,因而導致學生經常會出現人際交往失敗的情況出現。為此,教師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人際交往經歷,將其作為素材讓學生演繹出來,將真實故事再次還原。其中,要向學生明確故事背景和每個角色呈現出的內容,從而為啟發和引導學生如何維持人際關系建立一個理想平臺。第二,闡述角色扮演的原則,倡導表情、動作、語言的即興發揮。在角色演繹環節正式開始之前,原理學生大膽的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做法表現出來,讓故事的真實性能夠得到高度還原,可以適當添加即興發揮元素,這些做法更有利于老師幫助大家找到正確維持人際關系的做法。第三,結合演繹的情節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意識到正確維持人際關系的做法。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則作為“小觀眾”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觀看故事演繹的過程,并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細節的記憶。在角色演繹活動結束之后,先肯定學生演繹的過程,并隨之向學生提出“自己對于某個角色有著怎樣的感受?”和“哪些做法是自己不能接受的?為什么?”兩個問題,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和原因后,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別人采用了這種做法自己是不是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以此為契機,將合理的想法和行為舉動傳遞給學生,這一過程顯然讓學生意識到站在他人情緒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性所在,同時也更容易理解和接納維持人際關系的做法,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正確樹立維持人際關系的意識,情緒控制的合理性也會隨之得到不斷提升。
通過以上觀點論述不難發現,在小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培養過程中,社會情感課所發揮出的作用非常明顯,但切實將其轉化為現實卻并非易事,在教育目標和手段方面必須加以科學選擇和充分落實。為此,不斷深化上述論點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今后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由此為學生營造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環境提供一個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梁金玉.社會情感課程教學要突顯”四性”——《不要被情緒控制》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J].廣西教育.2017,(45).
[2]吳際.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解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6).
[3]龔燕.社會情感學習的意義、背景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97(14).
[4]舒華.社會情緒能力學習:一種被我們忽視的教育[J].青春期健康.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