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成,劉 力,吳娜妹
(a.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國商學院空港經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b.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經貿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510006)
在我國會展經濟迅速發展的30多年里,有關會展產業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滯后,對會展經濟的解釋力差強人意,更遑論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理論創新。然而,新的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在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會展產業在穩定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健全國內消費體系,加速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溝通國際循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擔當。會展產業如何發揮特有的功能,在融入并助力新發展格局的同時,實現產業自身的升級與高質量創新發展,亟待會展產業理論的支撐。會展產業理論的系統化和創新,是學界應共同聚力的方向,這既是實踐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科繁榮的基礎,需要持續付出努力。本文在前期探索會展產業鏈的特點及會展產業運行機理的基礎上①,借鑒新經濟地理學全球生產網絡理論②,解釋會展產業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表現及其成因,進而提出基于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會展產業發展戰略思考,以期為會展企業優化經營策略帶來有益的啟示。
作為一種商品流通的媒介和文化交流方式,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展活動表現出類型多樣化、題材無限化、運作繁復化、影響廣泛化等特征,成為人們交易、交流和交往的主要載體之一。此時,會展活動的舉辦需要多產業鏈聯動,全社會協同,在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和國際經濟等條件得到滿足的情形下,便會形成會展產業。當會展產業在整個宏觀經濟體系或區域經濟體系中起到主導、支柱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成為經濟體系市場競爭力的主要代表,成為增量資產與增值資本的主要創造力量時,便形成會展經濟③。
會展產業是以會展企業和場館為核心,以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為支撐,以舉辦各種形式的會展活動為載體,以聚集規模巨大的人流為手段,以帶動交通、住宿、商業、餐飲等城市服務業發展和推動展會所涉及產業的創新發展為結果的復合型產業,是會展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從屬性上看,會展產業既是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要投入要素的生產性服務業,又是一個“周期性匯流的無邊界、多場景”平臺產業。與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相比,會展產業的突出特點是泛在性、杠桿性和平臺性。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會展產業視為能夠為城市集聚資源、為產業賦予動能、為社會增添活力的平臺型、賦能型和活力型產業,將之置于統領城市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的高度進行謀劃。
1.泛在性。會展產業的服務范圍可以觸及所有產業部門,可以服務于任何一個產業的全產業鏈,能夠扮演產業鏈整合者的角色,是推動產業加速融合的主要力量之一。會展產業可以通過技術邊界的融合、業務邊界的融合、市場邊界的融合和運作邊界的融合,與任一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從而極大地放大會展業的功能。
2.杠桿性。作為一個小行業,會展產業可以撬動大產業,為全社會帶來大收益,具有戰略工具價值。如作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展覽業是城市多功能建設目標的重要載體之一,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引領、聚集、輻射的作用。因此,發展會展業的意義不僅在于增加一個城市服務業部門、完善城市產業體系、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更大的價值還在于吸引域外要素流入、帶動城市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競爭力、完善社會治理、加強文化傳承和品牌傳播等。站在國家層面,某些城市的會展業承擔國家使命,具有特殊價值。
3.平臺性。會展產業已成為全社會資源整合的平臺、高端要素集聚的平臺、創新驅動的平臺、環境優化的平臺、城市營銷的平臺和消費促進的平臺等。由于會展產業運行的強配套要求、多部門聯動、全時空輻射、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重組等條件,通過匯聚與輻射、嵌入與重構、引流與賦能等一系列機理,會展產業展現出強大的綜合效應,如帶動效應、產業融合效應、輻射效應與觸媒效應、虹吸效應與溢出效應、準公共性效應和城市經營效應等。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進一步發展壯大會展產業不僅要著眼于其自身的增長,更應該立足于會展產業對全社會的帶動效應、集聚效應、創新效應、優化效應、傳播效應和促進效應,將會展產業視為撬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杠桿,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發展大局提供戰略支撐,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助推器的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能。
會展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性質和平臺產業屬性,是我們認識會展產業一系列性狀的理論基礎。從區域的角度看,生產性服務業被視為區域發展的引擎②。會展活動因其獨特性,使會展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一部分,在區域發展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平臺角度看,會展產業平臺產業的屬性,決定了通過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匯聚、重組和彌散而表現出特有的平臺化產業功能,如貿易投資促進功能、新產品/新技術發布與交流功能、關系構建與整合功能、數據匯聚與挖掘功能、城市形象窗口功能、營商環境改善功能等。
在社會發展中,雖然許多服務活動是非基本經濟活動,但一些服務活動,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屬于基本經濟活動。一些非基本的服務活動還可以成為間接的基本經濟活動,如一些生產服務活動為基本經濟活動提供各種服務,如通過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文化娛樂及其他的生活質量服務設施等方式,間接地服務于基本服務活動需要等②。會展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具有多元性、多變性、異質性和廣泛性等特性,會展以循環型、模塊化產業鏈的方式提供服務①,會展產業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圖1)。由于會展活動,特別是國際的會展活動的參與者主要來自舉辦地以外,通過為主要來自舉辦地以外的參與者提供專業服務,并促使產品和勞務的輸出,會展活動便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因而具有基本經濟活動的屬性。

圖1 循環型、模塊化會展產業鏈構成示意圖
Riddle認為,可以通過構造一個經濟部門相互作用的模型來揭示服務在經濟中的獨特作用,認為服務不是“邊緣化的或奢侈的經濟活動”,而是位于經濟的核心地帶④。水野隆德認為,美國經濟之所以強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產服務對第二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起了關鍵性作用⑤。奎恩、巴洛奇、茲恩認為,國家未來增長的動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活動,而不是制造業⑥。未來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業的發展水平⑦。作為生產性服務活動,會展幾乎可以服務于采掘業、制造業、基礎設施、貿易、商務、公共管理、社會/個人、消費者等所的生產業和服務業(圖2),幾乎所有行業都有相對應的會展。因而,會展活動具有廣泛性和全域性,有學者將會展產業視為無邊界產業⑧。

圖2 Riddle的交互經濟模型及會展活動在其中的作用示意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適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由標準化生產、大眾化消費的“福特主義”向柔性化生產、個性化消費的“后福特主義”轉型需要,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企業廣泛使用新技術、新資源,采用新的供給戰略和工作形式,導致經濟結構、生產過程和制度的柔性化②。同時在新自由主義崛起的背景下,企業在全球快速擴張,導致全球經濟重組,形成趨勢經濟全球化,進而引發以“后福特主義”為核心的制度重建。
經濟的服務化和服務的知識化是當代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服務業也趨于跨國發展,在全球生產鏈出現的同時也形成了服務業的產業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會展產業在后工業社會隨著服務經濟時代的到來而逐步發展成一個由知識驅動的全球化產業。
2014年,全球共有營業額超過1億歐元的組展商28家,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十大組展商分別是勵展博覽集團(英國)、智奧會展公司(法國)、杜塞爾多夫展覽有限公司(德國)、博聞集團(英國)、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德國)、米蘭國際博覽集團(意大利)、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德國)、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德國)和高美愛博展覽集團(法國)。其中勵展博覽集團(英國)營業額超過11.04億歐元,組展數量500個;高美愛博展覽集團(法國)營業額超過2.26億歐元,組展數量135個⑨。
在與博聞集團(英國)合并后,英富曼集團(英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組展商。英富曼(Informa)是一個全球領先的國際會展、數據資訊和學術研究集團,員工超過11000人,遍布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Informa Markets是全球最大的展會主辦方,擁有超過550個B2B展會品牌,每年有超過550萬人參與英富曼在全球的展覽會及活動,涵蓋醫療保健與制藥、基礎建設、建筑與房地產、時尚與服裝、健康與營養、制造/機械與設備、酒店/食品與飲料、海事/運輸與物流、美容與美學、珠寶、航空與航天、設計與家具、農業、能源/公用事業與資源、媒體與娛樂、文化與生活等15個核心領域。2019年,Informa Markets營業收入為14.5億英鎊,約占集團收入的50%,調整后凈利潤為5億,員工超過5000人,舉辦展覽面積超過460萬平方米1資料來自Informa Markets[EB/OL].。
依托全球經濟的馬賽克圖景,會展產業也具有鮮明的區域化特征,表現為地方、國家、區域和全球等不同層次。以廣東省為例,會展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廣州、深圳、東莞、中山和佛山五市的展覽數量和展覽面積分別占廣東省的82%和94%,其余16個市占比僅為18%和6%,集中度非常高。會展產業的區域性,還體現在會展活動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應上。以第104屆廣交會為例,直接帶動效應為55.26億元,其中對城市服務業的帶動最為顯著,如住宿占19%、購物占18%、餐飲占8%、娛樂和其他花費占4%、當地交通和旅游占3%、臨時人工占2%等⑩。間接經濟影響約為162.43億元,其中廣東為56.99億元,占比最高,為35.09%;湖南、山東、福建和江蘇緊隨其后,占比在6—7%之間?。
以“行為者-網絡”理論為思想基礎,吸收了全球價值鏈理論、全球商品鏈理論的全球生產網絡理論是全球化與區域化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會展產業的全球化和區域化。
1.行為者-網絡理論。在“后結構主義”哲學思潮中,法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Bruno Latour和Michel Callon逐步發展起來了行動者-網絡理論(又稱巴黎學學派)。Latour等為了消解自然與社會、主體與客體、宏觀結構與微觀行動之間的二元對立,認為現實的研究對象不是純粹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而是二者的“雜合物”或“準客體”,任何一方都未被賦予特別的優先權,是融合了文化意義和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的行動者,從而在網絡之中通過相互作用建立起穩定的關系??梢?,在行為者-網絡理論中,行動者作為構成網絡的主要因素,不僅僅指人的參與者,而且包括物的參與者,不同行動者之間的網絡連接有賴于“轉譯”。行為者-網絡理論將現代社會視為由各種異質性的行動者相互嵌入、權力斗爭、共同建構和演化而構成的一張由科學、技術、自然、精神、知識、社會等構成的無縫之網,展示了現代“科學技術實踐是一個由異質成分彼此聯系、相互構建而形成的動態網絡過程”這一本質特征②。
2.全球生產網絡理論。21世紀以來,以迪肯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以行為者-網絡理論為基礎,在全球價值鏈和全球商品鏈的基礎上,發展出全球生產網絡理論(曼徹斯特學派)。迪肯等認為,網絡既不是純粹的組織形式也不是純粹的結構,它本質上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情景中實現的、在全球經濟中產生可觀察形式的關系過程,全球經濟絡本質就是由“網絡關系的空間”所構成的,全球經濟可以視為在多樣化的空間中從事網絡關系的社會行動者所組成的體系?:
首先,任何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都可被視為一個生產鏈,即交易上聯系起來的功能順序,其中的每個階段都對商品或服務的生產過程增加價值。所有生產過程的核心部分都包括投入、轉化、流通和消費等四個基本運行步驟,它們由一系列交易聯系起來——投入被轉化為產品,產品被配送和消費。同時,生產鏈上的每個單元都依賴于多種投入,如技術/研發、物流服務等;每個生產鏈都嵌入一個金融系統中,這個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投資和運營資本;生產鏈的每個部分都需要被協調、管制和控制。生產鏈的這些本質上線性的結構本身也置于更寬廣的企業間關系的生產網絡之中,這類生產網絡在功能和運營上相互關聯,商品和服務通過它被生產和配送,因而企業間關系的生產網絡在組織上和空間上非常復雜。
其次,生產網絡具有三個特別重要的側面:管治——它們是如何被協調和管制的:在市場經濟中,商業公司通過各種形式的組織內和組織間關系,對生產網絡進行協調和管制??臻g性——它們在空間上是如何配置的:生產網絡空間具有層級性,即地方的、國家的、區域和全球的,它們之間以復雜的方式相互聯系,而不是簡單地由上到下的等級結構。它可以被視為一個多形態、多等級的“拼圖游戲”,多種形式的地域組織正在更緊密地被疊加和交織在一起。地域嵌入性——它們與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背景聯系起來的程度:生產網絡的空間性決定了地域的嵌入性,生產網絡的每一部分都落地于某一區位,如體現在特質層面的沉沒成本,特別深地嵌入到本地化的社會關系、獨特的制度和文化習俗中。其中,生產網絡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地域形式是國家?。
曼徹斯特學派的全球生產網絡理論吸收了全球價值鏈、全球商品鏈和產業組織創新學派的全球生產網絡的合理成分,將生產組織網絡與空間網絡連接在—起,為我們理解和重塑21世紀的全球生產形式和經濟地圖,提供了一個綜合的研究框架。
價值鏈理論強調組成經濟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具有不可分割性,全球商品鏈理論指出商品的生產,無論是產品的制造,還是服務的提供,都包含在跨越時空的復雜交易網絡之中。一方面,生產網絡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切割不同地理尺度的地域系統,另一方面,生產網絡也會受到不同尺度的管理和非管理壁壘以及地方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伴隨經濟的全球化過程,服務業也趨于跨國發展,形成全球服務業空間。與此同時,由于與當地有不同的結合形式,在世界各地也形成了各種形式的服務業產業空間。與其他服務業一樣,會展產業同樣形成了全球會展產業空間和各種形式的地方性、國家性和區域性的產業空間。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視角下,會展產業表現出如下特征:
1.會展產業是服務于所有產業及服務于全產業鏈的全球性價值鏈網絡。其一,作為獨立產業,會展產業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一部分。與其他產業相比,會展產業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循環型、模塊化產業鏈,包括由多個次級模塊構成的項目籌備模塊(前期)、城市服務模塊(中期)和產業擴散模塊(后期),突出特點是具有多模塊并聯的橫向關聯突出、具有雙核心網絡型組織結構特征、產業鏈末端具有廣域性等特征。其二,作為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嵌入幾乎所有產業的生產網絡,會展產業成全球生產網絡的重要聯結者。從會展與其服務的產業互動關系看,會展產業運行的方式是雙向聯動:一方面,展會所服務產業中的企業定時、定點、周期性地匯聚于展會;另一方面,展會盡可能接近產業帶或產業集群。由于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有舉辦展會的需求,所以會展產業可以服務于所有產業,且可以服務于所有產業的全產業鏈(圖3)。因此,會展產業形成全球性、全覆蓋的價值鏈網絡,成為全球經濟馬賽克圖景中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服務于全產業鏈,會展活動可以成為核心企業進行產業價值鏈整合的平臺,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這一功能還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圖3 會展產業服務于產業價值鏈示意圖
2.會展產業是一個既自成體系又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復雜平臺網絡。通常情況下,生產網絡通過企業間關系的層面加以體現,而會展產業的網絡性更加多樣。一是會展企業自身是一個網絡化的平臺,包括組展商網絡、展商/觀眾網絡、展品網絡、配套服務商網絡等。二是通過聯盟等外部化方式,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會展企業相互鏈接,整體形成一個的會展產業網絡。三是會展產業通過所服務的產業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使展會效應也表現出網絡化的特征,如帶動效應和擴散效應等。會展產業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的動力,在于展會在地理上接近所服務產業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需要。隨著某一產業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價值鏈核心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重構,展會隨之重新進行區位調整,力圖使展會在空間上與價值鏈核心環節接近,以求最大限度地為展商和觀眾降低參加展會的成本,從而使自身的效益最大化。這種地理接近上的內在需求,推動會展產業以所服務產業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為導向,進行重新布局,從而融入所服務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由于展會幾乎可以服務于任何一個產業,所以會展產業就可以融入所有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在全球生產網絡中,會展產業已深深地嵌入其中。
3.會展產業以多重契約的外部協調方式保障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對會展產業而言,以產業鏈的方式提供產品是唯一而不是更優的選擇①,因此,產業鏈的穩定性對會展產業的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循環型、模塊化產業鏈,會展產業至少包括超過三十個以上的模塊(圖1),涉及諸多產業部門,彼此間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契約鏈,被視為一個高密度的多重契約產業。會展產業主要以多重契約的方式,通過外部協調確保穩定運行。當然,隨著跨國會展企業的擴張步伐的加快,會展企業間并購重組力度不斷加強的趨勢也正在形成,以內部化的方式進行管制與協調也有所體現。
4.會展產業同樣具有多尺度空間疊加的特征。會展產業作為全球產業的自身網絡性和通過融入全球生產網絡而產生的伴生網絡,都以特有的方式在切割不同地理尺度的地域系統,產生空間層級性,并統合于全球生產網絡之中。在地方層次上,會展產業表現為會展集聚區,如廣州琶洲會展集聚區?、深圳會展新城?等。在國家層次上,會展產業表現為會展經濟帶,如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和中西部五大會展經濟帶等?。在區域層次上,會展產業表現為會展發達國家的區域集聚,如由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構成的歐洲會展發展領先地區等。在全球層次上,會展產業表現為多地區會展發達國家的存在,如歐洲、美國、中國、新加坡世界領先的會展經濟體等。
5.會展產業深度嵌入地方制度和文化之中。會展是建立在美學和文化基礎之上的價值創造行為,會展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基于美學基礎,同時彰顯文化底蘊。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國統字〔2018〕43號)將會議展覽服務作為中類歸于“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大類下,明確了會展產業的文化產業屬性。因此,會展的地方制度文化嵌入性與其他產業相比更加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制度在一些國家的硬約束性和激勵性。如中國的審批制度、疫情期間的扶持政策等,對會展產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和激勵效果。二是會展對文化的高適應性。如不同地方舉辦的展會,在開幕式、展館和展臺、配套活動等設計中,無不追求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元素和特色?,或婉約、或豪放;或細膩、或粗獷;或內斂,或開放;或堅守、或包容,使會展在文化上呈現出了多姿多彩性,展現了會展對當地文化的高度適應性。實物與文化一同展示,虛實結合?,拓展了會展的影響力,使會展與城市文化相互促進?。三是會展對文化的強黏合性。如許多組展企業紛紛挖掘當地文化題材,開發相關的展覽和活動。一方面通過開發當地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娛、旅游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豐富會展的類型,擴大會展業的規模。在許多城市,會展產業與文旅產業相互融合發展,打造會展文旅城,體現較高的黏合性。
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會展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具有服務于所有產業和全產業鏈的全球性價值鏈網絡,表現出多種特性,如既自成體系又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復雜平臺網絡;以多重契約的外部協調方式保障產業鏈穩定運行;多尺度空間疊加、深度嵌入地方制度文化之中等,給我國會展產業發展帶來許多戰略上的啟示。會展產業應順應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做好會展企業的全球化經營、在地化經營和全產業鏈經營等。
會展產業的全球化,意味著跨國會展企業引領會展產業的發展。規?;洜I和品牌化經營是任何一個企業由地方性企業邁向全球性企業的必由之路,會展企業國際化擴張的邏輯和路徑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一特點體現為:以會展品牌經營的規模化為路徑,通過集團化經營,最終達成會展企業的國際化、全球化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橫向(平行)專業化”為實施的關鍵策略。專業化通常是縱向的,多元化是橫向的,會展企業的“橫向(平行)專業化”是相對特殊的經營邊界拓展方式,內涵是“縱向深耕產業市場,打造品牌專業展——依托已有的專業展會團隊和經驗跨界拓展新專業展會,打造專業展會品牌簇——發揮品牌溢出效應,對品牌矩陣實施集團化經營”。通過“橫向(平行)專業化”的方式,一個會展企業可以深入多個產業領域,打造多個專業展會品牌,最終形成專業展會品牌簇,從而實現規?;洜I,形成國際化、全球化會展網絡,成為多個產業的全球推廣平臺。除內部孵化外,在“橫向(平行)專業化”實施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橫向并購的方式實現外部擴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外部擴張的方式能夠更有效率地擴充品牌矩陣,鞏固市場地位(圖4)。因此,會展企業的“橫向(平行)專業化”是集“專業化+品牌化+集團化+國際化+全球化”為一體的戰略表達。以英富曼集團為例,服務超過15個專業、商業及學術領域,擁有超過550個領先的B2B展會品牌,成為全球最大的會展集團。

圖4 會展企業“橫向(平行)專業化”擴張示意圖
全球生產網絡理論認為,全球經濟是由社會行動者所組成的網絡關系空間。企業的網絡關系空間可理解為是一個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通過多種方式構建,如聯盟、授權、許可、投資、認證、供應鏈管理等。會展產業鏈的突出特點之一是縱向鏈條較短、橫向并聯關系顯著,以組展商和場館為雙核心形成網絡型組織結構。網絡狀產業的重要特點是形成產業聯盟,會展產業的生態系統應以組展商和場館為核心,通過組建垂直聯盟和水平聯盟的方式構建全方位網絡系統,實現生態化發展。首先,以組展商和場館為核心,組建具有根植性的地方性垂直聯盟,體現會展產業的地域嵌入性和文化嵌入性。會展產業是由循環型、模塊化產業鏈構成,地方性垂直聯盟由組展商和場館牽頭,聯合專業服務模塊和接待服務的諸多產業而成。在此基礎上,全球組展商之間結成全球性的聯盟,從而使各地方性垂直聯盟聯結成一個整體,構成全球性會展產業的網絡狀生態系統,形成生態化的發展態勢(圖5)。

圖5 會展產業網絡狀生態系統構成示意圖
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會展服務于產業有兩種切入方式:一是聚焦與產業鏈的某一或某幾個環節,注重細分,深耕局部。二是將整個產業鏈全部納入服務對象,全面發力,構建全產業鏈的服務體系。隨著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會展產業的突出優勢在于通過構建平臺的方式服務于整個產業鏈。這是因為會展企業的競爭對手不是同類展會,而是企業營銷預算可能流向的行業,如廣告、電商、直銷等。企業參展參觀的最根本動力是效率的最大化,展會通過搭建實體或虛擬的平臺,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供需雙方提供盡數量盡可能多、質量盡可能高的人員、產品和信息,并盡可能多地提供促成交易和交流的機會,是可以實現效率最大化的平臺,因此規模化和網絡化是會展經營的主要方向。做大是會展企業做強的基本前提,沒有規模作保證的展會從長遠來看沒有競爭力。要想擴大展會規模,最根本的、長遠的保證在于服務全產業鏈。全產業鏈展會是市場競爭和選擇的結果,與細分市場展會共存于同一生態系統中,但前者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在每一個產業中打造居于生態鏈頂端的頭部展會,對于會展產業長久地保持核心競爭力和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頭部會展企業的打造,必然以全產業鏈的市場空間為發展基礎。沒有這一基礎,展會規模難以做大。通過細分市場展會之間的整合、重組,進而發展成全產業鏈展會,是打造頭部會展企業的重要路徑之一。已有的全產業鏈展會也可以通過吸收、合并等市場化手段,不斷擴大規模、充實內容、完善服務、提高質量,進一步做大做強,帶動會展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傊?,會展與所服務產業之間是互為因果關系:因為要服務于全產業鏈,所以要構建平臺;因為有了平臺,才有服務全產業鏈的能力。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格局下,會展產業必然要同步構建全球化和區域化并存的會展網絡平臺,以適應于全球產業的演進。在“雙循環”新的發展格局下,會展產業在穩定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等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會展企業實施全產業鏈優先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李鐵成,劉力.基于循環型、模塊化產業鏈的展覽業運行機理與發展策略研究[J].旅游論壇,2020(2):62-70.
②苗長虹,魏也華,呂拉昌.新經濟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68;269;130.
③王承云.會展經濟[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2-4.
④Riddle DI.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21-28.
⑤水野隆德.美國經濟為什么持續強勁[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⑥李冠霖.第三產業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⑦華而誠.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J].經濟研究,2001(12):3-8.
⑧王起靜.會展產業的本質及發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9):75-82.
⑨張敏主編.中外會展業動態評估研究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55-158.
⑩羅秋菊,龐嘉文,靳文敏.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大型活動對舉辦地的經濟影響——以廣交會為例[J].地理學報,2011,(4):487-503.
?李鐵成,劉力.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IRIO)的我國會展業經濟影響分析[J].旅游學刊,2014(6):34-45.
?Dicken P,Kelly P F,Olds K,et al.Chains and Networks,Territories and Scales:Towards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M].Global Networks,2001,1(2):89-112.
?彼得·迪肯,劉衛東譯.全球性轉變[M].北京:商務商務印書館,2007:13-22.
?李鐵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目標下廣州會展類型結構優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3-98.
?彭麗珉,李鐵成,黃瓊冰.深圳寶安大空港區會展業發展研究[J].可持續發展,2019,9(2):214-220.
?李鐵成,劉力.我國會展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7):80-83.
?Lisa Claypool.Boundary forms:Calligraphy and the City at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2014,27(3).
?Nguyen Van Huy.The Exhibition on Catholic Culture:Dialogues and Negotiations at the Vietnam Museum of Ethnology[J].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2016(59).
?Robert Freestone.Exhibitions and Town Planning Culture: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ITU A|Z,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