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夢,祝哲華,肖維鴿
(紹興文理學院 商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隨著互聯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貿易迅速崛起,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貿易方式,成為拉動全球貿易增長的新驅動力。作為數字貿易重要技術基礎的ICT技術(如人工智能、軌道衛星、自動駕駛等)發展突飛猛進,帶動全球ICT產品貿易迅猛增長。2010—2019年,全球ICT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7%,是細分數字貿易中增長最快的一項,對數字貿易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6.8%。作為東亞最重要的三個經濟體,中日韓ICT產品貿易規模都位于世界前五名,并且三國的ICT產品貿易占世界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相較于日韓,中國的增速更快。當前,中日韓分別處于要素稟賦結構和數字技術水平的不同發展階段,國際產業分工地位不同。通過分析中日韓三國ICT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貿易結構以及存在的問題,展示三國ICT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預判未來發展前景,對推動中日韓在RCEP背景下數字貿易向更高層次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隨著數字技術(ICT)在貿易領域中的廣泛滲透,傳統的貿易方式和貿易對象發生了重大變革①,數字貿易成為拉動全球貿易增長的新引擎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發布的《中國貿易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全球數字貿易規模達31925.9億美元,增速超過同期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占服務貿易比重上升至52%,占全部貿易比重上升至12.9%③,數字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中日韓作為亞洲和全球主要貿易國,三國間的貿易聯系既密切又互利④,貿易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受到廣泛關注。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近年來,相關文獻主要有以下兩類:一是從服務貿易視角對三國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普遍的觀點是中日韓三國都是服務貿易大國,但三國的優勢領域各不相同,中國在建筑、計算機等勞動密集型的服務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下游⑤-⑦;中日、中韓在其他商業服務的貿易互補性需求最大⑧。二是從貨物貿易視角對中日韓三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日韓三國貨物貿易競爭性大于互補性,勞動力成本優勢使中國在初級產品和資源制成品的貿易領域均表現為競爭優勢⑨⑩,如農業、制造業和文創產業?-?,而在高技術含量產品貿易領域表現為競爭劣勢??。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對中日韓貿易現狀的分析還停留在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層面,關于中日韓數字貿易的研究較少。當前,全球進入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信息通信技術(ICT)已經成為數字貿易發展的主導力量,在各國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數字貿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經濟國際化的最主要的體現?。新結構經濟學認為,產業結構內生于要素稟賦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些要素紅利在逐步消退?,而數據作為全新的、關鍵的生產要素貫穿了當前經濟發展的全部流程,推動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與數據息息相關的ICT制造業成為支撐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基礎領域。
基于此,本文將采用競爭力相關指數分別對中日韓ICT產品貿易的競爭力和影響比較優勢的可能因素進行分析,探索中日韓ICT產品貿易的共性與特性,取長補短,以期為中國ICT產品乃至數字貿易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相較于日韓,中國總體貿易規模大,增速快
近年來,全球ICT制造業越來越集中在亞洲,相較于日韓,中國的占比增大且增速明顯,在世界ICT產品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9年,中國ICT產品貿易總額為11273.75億美元;韓國為2195.71億美元;日本為1447.19億美元(表1),分別位居世界第1位、第5位和第9位。2005—2019年,中國ICT產品貿易總額的年均增長率達12.08%,遠遠高出日本-1.00%和韓國5.03%的增長速度。并且韓國的ICT產品貿易總額在2013年度首次超過日本,呈上升趨勢,而日本的貿易總額則進一步下降,處于三國中的最低水平。中日韓三國中僅有日本為ICT產品貿易逆差國,且逆差日漸擴大。2011—2019年,中國ICT產品貿易規模較為穩定,順差額基本保持在19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等產品領域。

表1 中日韓ICT產品貿易規模 (億美元)
(二)中國與日韓ICT產品的貿易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近年來,中日、中韓雙邊ICT產品貿易發展十分迅速,進出口總額逐年增長。與中日雙邊ICT產品貿易相比較,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更為迅速。中日ICT產品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405.45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585.1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為3%。中韓ICT產品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328.78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1168.2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為17%。中國對日本ICT產品的出口以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和電子元件等產品為主,其中電子元件占比最大。從發展趨勢看,計算機及周邊設備、消費電子設備和雜項的占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而電子元件的比重有較大程度的上升,從2005年的21.64%上升到2019年的49.79%。中國對日本ICT產品的進口以電子元件領域的產品為主,且逐年上升,占比從67.82%上升至81.85%,說明中國對日本的高技術產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對韓國ICT產品的出口則以計算機及周邊設備和通信設備為主,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計算機及周邊設備,但相較于2005年占比有所下降。此外,消費電子設備和雜項也呈下降趨勢。中國對韓國的ICT產品進口表現與日本較為相似,主要以進口電子元件領域的產品為主,2019年達到83.40%。
(三)日、韓對中國ICT產品貿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
如表2所示,2005—2019年,中國對日本、韓國ICT產品貿易依存度逐年下降,分別由2005年的1.77%和1.44%下降到2019年的0.41%和0.81%,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日韓ICT產品貿易的依賴程度變得越來越小。近年來,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其中,2015年達到峰值1.29%,說明日本對中國ICT產品貿易的依賴程度在逐漸增加。相較于日本,韓國對中國ICT產品貿易依存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且增速更快,對外貿易依存度年均超過6.21%,2015年甚至突破7.99%,可見韓國對中國ICT產品貿易的依賴程度比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更深。

表2 中日韓三國貿易依存度 (單位:%)
(一)相關指數介紹
1.競爭性指數。(1)分析國際貿易競爭力水平,經常引用的指標為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CA)。兩種指數之間的區別在于CA指數在RCA指數的基礎上,剔除了ICT產品進口因素的影響,從而測算ICT產業真正的競爭優勢?;谘芯啃枰疚膶⒁訰CA、CA指數為分析指標進行實證研究。(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是指一國某類產品的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份額與該類產品的世界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式中:如果RCA>2.5,則表明該國ICT產品貿易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如果1.25≦RCA≦2.5,則表明該國ICT產品貿易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0.8≦RCA≦1.25,則表明該國ICT產品貿易具有中度的國際競爭力,如果RCA<0.8,則表明該國ICT產品貿易競爭力弱。(3)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CA)由沃爾拉斯等(Vollratlh)于1988年提出,即從某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中剔除了進口的比較優勢。其計算公式為:CA=RCAxij-RCAMij。式中:若CA指數大于0,說明該國ICT產品具有出口比較優勢;若CA指數小于0,則說明該國ICT產品不具有出口比較優勢。CA指數數值越高,該國的ICT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ICT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弱。
2.互補性指數。在根據RCA、CA指數明確中日韓三國各自所具有的優勢產業的情況下,本文選用貿易互補性指數(IIT指數)來分析三國ICT產品貿易的互補程度。IIT指數主要通過測度一國某類產品的進出口狀況,從而分析該類產品的貿易互補性需求,其計算公式:式中:T=0時,表示沒有發生ICT產品產業內貿易;T=1時,表明ICT產品進口額與出口額相等;T值越大說明ICT產品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
(二)中日韓ICT產品貿易的競爭性測算與分析
本文采用UNCOMTRADE2005—2019年中日韓數字貿易的相關數據,分別測算三國ICT產品貿易的RCA和CA指數。結果發現,總體來看,中國在ICT產品上競爭優勢明顯,但是從產品層面來看,中國的競爭優勢集中在勞動力和資本密集型的ICT產品領域。
1.總體來看,中國ICT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從RCA指數來看,2005—2019年,中國ICT產品貿易呈現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圖1),RCA指數明顯高于日、韓兩國。而在考慮進口因素的影響后,結果有所變動(圖2),韓國相較于中國的ICT產品貿易的競爭性更強,盡管中國在2005—2011年間的CA指數迅速上升,并在2011—2012年超越韓國位列三國第一,但在2012年之后,中國的CA指數又呈下降趨勢,被韓國反超。綜合來看,中韓的ICT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弱。

圖1 中日韓ICT產品貿易RCA指數

圖2 中日韓ICT產品貿易CA指數
2.從產品層面來看,中國在勞動力和資本密集型的ICT產品上具有競爭性。從表3數據來看,中國在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的競爭指數大多大于2.5,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優勢;計算機及周邊設備和電子元件的競爭指數不斷提高,消費電子設備的競爭指數則在降低。對比CA指數,中國的電子元件在考慮進口的影響因素后,國際競爭力水平大幅下降,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但近年來,其競爭劣勢在不斷改善。此外,中國其他ICT產品國際競爭力表現與RCA指數測度結果基本一致,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在貿易中表現為競爭優勢,其中通信設備依舊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ICT產品。而日韓兩國在計算機及周邊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的競爭指數均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表現為競爭劣勢,在電子元件均表現為較強的競爭優勢。

表3 中日韓ICT產品RCA、CA指數
綜上所述,中日韓ICT產品的競爭性指數表明:(1)中韓的ICT產品貿易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日本的ICT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低,并且競爭劣勢不斷加深。(2)相較于日韓,中國的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貿易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中通信設備最具競爭力。在電子元件領域,日韓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雖然中國沒有表現出競爭力,但競爭劣勢在不斷改善。
(三)中日韓ICT產品貿易的互補性測算與分析
本文采用UNCOMTRADE2005—2019年中日韓數字貿易的相關數據,分別測算三國ICT產品貿易的IIT指數。結果顯示,中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ICT產品貿易互補性弱,而在競爭力不足的ICT產品上表現出較強的互補性,如電子元件。
1.從總體層面來看,中日韓三國產業內貿易程度均較高。從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中日韓三國的ICT產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都很高,說明中日韓三國均對ICT產品需求大。中國的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的產業內貿易較為穩定,電子元件和雜項的產業內貿易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雜項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達到0.99,貿易互補性需求最高。韓國的ICT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綜合水平最高,在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的產業內貿易呈現上升趨勢,表現出較強的貿易互補性需求,而電子元件和雜項的產業內貿易呈現下降趨勢。日本的計算機及周邊設備和通信設備的產業內貿易呈現大幅下降趨勢,產業內貿易水平十分低下,但在消費電子設備、電子元件和雜項領域的產業內貿易程度在逐步上升。

表4 中日韓ICT產品IIT指數
2.從雙邊貿易來看,相較于中日,中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近年來,中日ICT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呈現遞減趨勢,中日之間的ICT產品更多的是產業間貿易。其中,雜項表現出很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不斷提高,而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及電子元件的IIT指數均低于0.5,表現為產業間貿易。其中,電子元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2015年達到峰值0.56后下降到2019年的0.34。但相較于2005年,呈現出微弱的上升趨勢。中韓之間的消費電子設備、電子元件和雜項的IIT指數均大于0.6,表明這些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互補程度較高,其中,電子元件和雜項是最主要依賴于產業內貿易的兩類產品,除了這三類產品以外,計算機及周邊設備和通信設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均較低,并不斷減弱(表5)。

表5 中日、中韓ICT產品IIT指數
綜上所述,中日韓ICT產品的互補性指數表明:(1)中日韓三國的ICT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都很高,其中,中國的ICT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2)中國的電子元件和雜項的產業內貿易呈現上升趨勢,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的產業內貿易狀況相對穩定,維持在較低的水平。(3)中韓在消費電子設備、電子元件和雜項等領域表現為產業內貿易;中日在雜項表現出產業內貿易,此外其他產品均表現為產業間貿易。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在ICT產品上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和互補性。但是,中國ICT產品貿易發展較為不平衡,相對來說以勞動、資本密集型為特征的ICT產品貿易占主導地位,而電子元件等高端技術產品貿易與日韓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中國ICT制造業發展主要以要素投入和投資規模驅動為特征
中國憑借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技術轉移效應,承接了發達國家的“邊際產業轉移”,在加工整合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地位。2005—2019年,中國ICT產業主要向日韓出口低質量、低技術含量的ICT產品,從日韓進口高質量、高技術含量的ICT產品。這種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使得中國ICT產品貿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失衡,在傳統要素密集度高的ICT產品中表現出極強的競爭性,而在技術密集型的電子元件等產品中表現為較弱的競爭性,不利于ICT產業的良性發展。
(二)核心技術落后于日韓
由于ICT技術對高端人才、資本等創新投入要素要求高,且受政府戰略支撐,多種技術集成度極高,使得ICT技術具有高度壟斷的屬性。目前,中國在ICT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領域還沒有形成長期的積累,研發能力不足,大部分中國企業還僅僅只是將高端技術引進后投入流水線生產,服務于短期利益,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劣勢。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收益數字服務貿易領域和高端技術制造業領域,尤其在保險和養老金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等領域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等發展中經濟體的競爭力則還集中在較為低端的ICT產品制造業。當前,ICT產品高端市場基本已被歐美日韓占領,同時,尖端技術領域間(如電子元件)的收購及合并舉措頻繁,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這大大加大了我國企業進入高端ICT產品市場的阻力。
(四)ICT制造業領域高端人才缺失
在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數字經濟時代,ICT行業對高素質、高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長。盡管近年來ICT雇員人數有所增長,但ICT服務雇員的增長數要明顯高于ICT制造。2010年到2018年,中國的ICT制造業研發人員年復合增長率僅為3%,ICT制造業研發領域的高端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人才缺口不斷擴大。
(一)主要結論
通過對中日韓ICT產品貿易的互補性與競爭性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在計算機及周邊設備、通信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等產品領域具有極強的競爭力,主要以中國單方面向日韓出口為主,表現為產業間貿易。(2)在電子元件和雜項等領域,中日、中韓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是由于我國ICT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上下游協同生產體系不健全、研發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
(二)基本建議
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和日韓等國家(地區)部分制造業的回流,這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ICT產品的出口力度及國際分工格局演變的進程,不利于我國ICT制造業的長期發展。根據以上問題并結合中國ICT產品出口現狀,本文對如何提高我國ICT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建議:首先,繼續鞏固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ICT產業,使其依托人力資本、科技創新來提升產品質量、創造產品價值轉變。其次,加強有為政府的作用,從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兩個層面對ICT制造業戰略規劃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目標,適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第三,增加對科研創新的經費和人員投入,加大對前沿技術領域的攻關力度,推動ICT產品向高端化發展,進一步優化我國ICT產品貿易結構。第四,統籌產業區域性布局,引導和推動ICT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充分發揮溢出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第五,提高企業自主研發的積極性,政府綜合運用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通過提高企業獲取高新技術并進行模仿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使企業成為ICT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者。
注釋:
①徐金海,夏杰長.全球價值鏈視角的數字貿易發展:戰略定位與中國路徑[J].改革,2020(5):58-67.
②李鋼,張琦.對我國發展數字貿易的思考[J].國際經濟合作,2020(1):56-65.
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發布《數字貿易發展白皮書(2020年)》[EB/OL].搜狐,http://www.caict.ac.cn.
④劉文,徐榮麗.“雙輪驅動”自貿區戰略與中日韓貿易合作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0(10):144-151.
⑤趙放,高偉.中日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比較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84-87.
⑥周銳.服務貿易視角下中日韓貿易競爭與互補分析[J].價格月刊,2020(2):38-44.
⑦閆云鳳.中日韓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比較[J].現代日本經濟,2018,37(1):48-59.
⑧龐德良,華景斌.基于商品和服務貿易全視角的中日韓貿易競爭與互補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9(2):43-53.
⑨莊芮,鄭學黨.中日韓FTA貨物貿易談判策略研究——基于日韓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貿易競爭關系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3,29(7):25-35.
⑩羅芳,王麗琪.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韓貿易的經濟效應研究.中國水運:下半月,2020,20(1):59-60.
?劉磊,關權.中日韓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基于國內技術含量的視角[J].現代日本經濟,2019,38(5):55-69.
?湯碧,張璨.中日韓農產品加工業貿易關系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6(10):106-115.
?陳偉雄,徐淑云.中日韓創意產品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與發展策略[J].亞太經濟,2017(1):111-115.
?袁曉莉.中國在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的策略選擇——基于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視角[J].亞太經濟,2013(6):40-44.
?李黎明.中日韓知識產權產品貿易現狀及對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146-155.
?任航.中日韓知識產權貿易競爭力比較研究.江蘇商論,2020(4):36-38.
?王曉紅,費嬌艷.中國信息通信技術服務貿易發展及創新思路[J].開放導報,2020(6):21-30.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EB/OL].搜狐,(2020-07-02)[2021-4-19].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7/t20200702_285535.htm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J].經濟評論,2017(3):4-16.
?任保平.新常態要素稟賦結構變化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開發的動力轉換[J].經濟學家,201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