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夏候倩
[摘 要] 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模式,設計人教版高中《英語》第二冊Unit1的閱讀語篇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主要使用關鍵詞和高頻詞的語篇關聯教學。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和高頻詞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內在邏輯,提升語篇關聯意識。
[關鍵詞] 語料庫;數據驅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引言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相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潮流。信息化外語教學主要有三種創新性教學類型:交互合作式外語教學、語料庫及數據驅動外語教學、游戲式外語教學。[1]其中,語料庫數據驅動外語教學模式已應用于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翻譯等教學中,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中有一定探索,而基本不用于中學的英語教學中。原因在于大多中學教師并未意識到語料庫可以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除此之外,學生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掌握語料庫工具的使用。既然如此,中學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語料庫這個全新的教學工具,也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料庫和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將語料庫應用于日常學習中。本篇將從語料庫走進高中課堂的角度,探討數據驅動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篇關聯意識。
二、數據驅動模式下的閱讀教學
數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簡稱DDL)即基于語料庫數據驅動的語言學習方法,最早由 Tim Johns提出。不同于傳統紙媒閱讀,語料庫所特有的閱讀界面體系在凸顯關鍵信息或提供語言頻數信息等方面,不僅順應了大數據時代下的閱讀變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如語境猜測、語篇整體大意的把握、語篇文體風格的賞析等。[2]高中英語教師完全可以應用數據驅動模式進行英語教學,將語料庫帶入英語課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必修課程要求掌握語篇中的顯性銜接和連貫手段。很多教師在教授語篇知識時,往往讓學生關注段首句、主題句和過渡句等顯性銜接和連貫手段,而忽視了段落和句子之間、句子與詞之間在內容上的內在關聯。事實上,語篇中的關聯不僅表現在關聯詞這一淺層的形式上,還突出體現在語篇的關鍵詞和高頻詞中。[3]語言材料中多次出現的單詞或詞組,通常都是重要且值得關注的內容。[4]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注意高頻詞和關鍵詞,了解閱讀材料中隱含的內在關聯,揭示語篇內容的隱性銜接手段,從而提升語篇關聯。教師可以使用語料庫工具如AntConc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生成關鍵詞表(keyword list),從而直觀展現該語篇內容的高頻詞和關鍵信息,再通過語境共現(concordance)來查看大量語料實例。關鍵詞表顯示的是當前語篇的詞匯與參照語料(通常規模更大)的詞匯相比后得出的一些顯著性高頻詞,按照keyness(關鍵性)值高低排序,值越高表明該詞與參照語料庫的均差越大。
基于此,教師將語料庫工具中所呈現的關鍵詞表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預測語篇內容,如閱讀語篇的題材、結構特征、顯性銜接和連貫手段等,從而挖掘語篇中的隱性銜接內容和手段,從宏觀關聯深入微觀層面。
三、基于DDL教學模式的課程設計
本部分基于語料庫數據驅動教學模式,采用語料庫工具AntConc的關鍵詞表和語境功能展現一節完整的DDL閱讀課程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2019)必修第二冊Unit1的閱讀語篇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該文章體裁是說明文,以埃及阿斯旺大壩的修建為例講述了如何解決一個問題。本文根據時間線的發展脈絡,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評價與反思等過程,每一段的單詞在運用上都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不僅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步驟,還上升到合作的重要性,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意識。
(二)教學目標
在本節課結束后,學生能夠:
(1)從語料庫所呈現的詞頻表和關鍵詞表中預測語篇題材、大意和結構;
(2)了解修建阿斯旺大壩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修建大壩與保護文物之間的矛盾;
(3)閱讀中不僅學會關注文章中體現語篇顯性關聯的銜接詞、過渡句等,還學會關注文章中體現語篇隱性關聯的動詞或動詞短語等關鍵詞、高頻詞,從而提高閱讀與寫作邏輯意識;
(4)歸納本文的寫作手法和銜接手段,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評價與反思”的寫作過程。
(三)教學過程
Step 1. 根據單元主題和文章標題,初步預測文章大意
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本單元標題“Cultural heritage”和閱讀語篇標題“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讓學生預測語篇內容,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What do you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 topic and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 problems? What are the solutions?
Step 2. 觀察語篇關鍵詞表,進一步預測文章內容
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語料庫工具AntConc,隨后給學生展現本語篇的關鍵詞,詢問學生僅從關鍵詞中能得出的信息,預測本文的題材和內容。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師給出答案。
Step 3. 閱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內容,提取關鍵信息
學生閱讀全文,找出前兩段中具有明顯反義關系的四組概念。學生給出自己的答案后,通過Step 2語料庫中所呈現的關鍵詞,回答以下問題,必要時可以和其他同學討論。
What is old?
What is new?
How to protect the past?
How to lead to future?
Step 4. 深度閱讀,提取關鍵信息
(1)再次閱讀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找出阿斯旺大壩在建立過程中制定政策階段和政策執行階段的相關內容,并完成Table 1&2。
(2)仔細查看表格中的動詞或動詞短語,以及兩段中的銜接詞,思考其中的關聯。
(3)展現這些動詞的語境共現,讓學生全面學習詞匯的含義和用法。
Table 1? The Stage of the policy making
[Who? The committee Experts What?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Result __________ was signed, and ________________. ]
Table 2? The Stage of Implementation
[Who? Governmen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German
engineers Fifty
countries What? Result Over the next 20 years, _______________. ]
Step 5. 歸納總結與作業
教師讓學生歸納本文的寫作手法和銜接手段,總結說明文的寫法,如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將討論結果寫成作文,注意單詞的銜接等關聯手段。
參考文獻
[1]徐錦芬,劉文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外語創新教學與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5):2.
[2]何安平.語料庫輔助英語教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劉曉斌,羅偉雄,吳嘉慧.以文本數據驅動的教學提升語篇關聯的理解[J].英語學習,2020(5):4-10.
[4]Leech, G. 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ELT: New corpus evidence brings a reappraisal[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1, 33(5): 32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