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摘? 要:我國的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在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為了讓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新時代的幼小銜接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幼兒的心理建設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目前來看,在實現幼兒園與小學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兩者出現了內容及行為上的偏差,出現了不同形式的銜接問題,文章根據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參考對策。
關鍵詞:幼小銜接;互動;教學;問題
幼兒園對幼兒來說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幼兒園教育不僅要讓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也要對幼兒進行科學知識和行為習慣的啟蒙教育,此外,幼兒園也承擔著幼兒園升小學的準備教育工作。尤其對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幼兒園要著重加強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工作力度,讓孩子能夠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走進小學學習生活。在生活習慣和思想養成上,幼兒園也要加強引導式教育,讓孩子能夠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一、以雙向互動為視角的幼小銜接問題
在落實幼小銜接工作的過程中,幼兒園以及小學做出了諸多的努力。其中幼兒園以小學課程的學習為基礎,讓學生自主學習口算、生字和拼音,小學化傾向比較明顯,教師認為這種育人形式有助于減輕幼兒的壓力,讓幼兒能夠順利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但是這種提前學習的形式導致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受到阻礙,不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動,教師著眼于幼兒階段的教育教學現狀,積極調整自身的育人模式,降低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難度,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其中,釋放個人的天性。兩大教育階段都有利有弊,同時存在不同的問題及矛盾。首先,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之中,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行為出現了偏差,盡管兩大教育板塊的教育教學難度系數相對偏低,基礎性較為明顯,教師也意識到了雙向互動以及幼小銜接的重要性,通過幼小教師座談會的形式來實現經驗和想法的有效交流及溝通,通過共同努力來完成銜接任務。但是在具體行動上,幼兒教師出現了許多偏差,無法實現行為的順利轉化,小學教師也沒有根據幼兒的個性化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其次,具體的銜接內容比較機械,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幼兒教師沒有深入淺出地研究小學教育教學的具體內涵,忽視了對幼兒心理的分析,最終導致幼兒的心理壓力過大,小學教育無視教育教學策略的進一步調整,沒有對作息時間以及上課形式進行分析。這種情況直接沖擊著幼兒幼小的心靈,幼小銜接工作不夠理想,難以充分彰顯雙向互動的重要育人作用及優勢。
幼兒園階段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時間相對寬裕,幼兒生活節奏相對寬松,幼兒的生活管理缺少一定的強制性,幼兒教師對幼兒基本上都能無微不至地予以照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作息制度相對更嚴格,對小學生的紀律與行為規范要求帶有一定的強制性。
師生關系理應是水乳交融的,師生之間應互相欣賞,這可以說是師生關系最理想的狀態。教師應欣賞學生,應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化”地發展。不可否認,整體而言,在幼兒園階段,教師與幼兒的接觸頻率更高,關系密切而具體;而小學階段師生接觸大多時間在課堂,教師與孩子單獨接觸的頻率相對減少了。幼兒園階段的環境構建宜生動而活潑,幼兒園各大活動區域的環境構建更應彰顯其不同的區域特色,以滿足幼兒學習、游戲、生活所需;而小學階段的環境構建相對顯得嚴肅、統一,教室內無玩具,課桌椅相對固定排列。
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相比較而言是比較寬松的,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學習壓力相對而言比較小,自由、自主;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的要求相對而言更加嚴格且具體,這是不爭的事實,小學生開始逐漸負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除此之外,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前兒童通常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上小學以后會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具有連貫性、漸進性,存在著一個兼具兩個階段特點的“交叉時期”,這一“交叉時期”又可稱之為“過渡期”。幼兒園與小學往往比較重視其階段性,卻恰恰忽略了兩者間的過渡,這是幼小銜接工作不到位的根源之所在。幼兒園與小學間缺乏相互的了解與溝通,導致對“過渡期”兒童的發展特征與需要缺乏正確的認識,兩者“單打一”,不能很好地對過渡階段的工作形成“合力”,也很難真正給學生提供有益的幫助。
二、以雙向互動為視角的幼小銜接策略
為了規避上文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矛盾,保障雙向互動,積極落實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需要反其道而行,注重自我反思及總結。在全面調整以及優化升級的基礎上,確保對銜接問題的有效突破,實現教育教學質量及水準的綜合提升。
(一)加強互動與交流
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真正實現雙向互動,有效避免行為偏差,實現思想轉變和行為轉變工作的有效落實。為了給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做好前期的鋪墊,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不容忽視,雙方需要以構建完善的幼小銜接方案為基礎,在積極配合和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全面實施方案。雙方互相提供觀摩課堂的機會和平臺,實現育人資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和水準的全面提升,深化各自對對方教育工作的理解及認知,進而實現全面協調以及資源共享。
(二)提升內容的系統性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許多差異,特點較為顯著,因此在落實幼小銜接工作時,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需要注重對契合點的分析,以構建科學完善的內容體系為基礎,在提升內容系統性的前提下,著眼于不同的課程特征來進行分析,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和順利過渡,充分彰顯幼小課程的重要特征及育人價值,保障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充分彰顯幼小銜接活動方案的指導作用以及優勢,保證對癥下藥,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這一點能夠為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保駕護航,讓每個幼兒都能夠有所收獲和成長。
(三)創新銜接形式
幼小銜接工作比較復雜,銜接交流方式的豐富化以及創新非常關鍵。幼兒教師可以主動帶領幼兒參觀小學,讓幼兒對小學有一個積極正面的認知,進而充滿期待,順利完成個人的學習任務,實現順利過渡。小學教師則需要降低育人難度,關注對不同教育教學環節的進一步分析,實現環環相扣,主動介紹小學設施以及目前的生活環境,通過這種形式來讓幼兒意識到小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育人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此基礎上的家校合作以及互動也非常關鍵,這一點有助于充分彰顯家長的重要作用以及價值。
(四)讓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熱愛與向往
幼兒對小學生活所持的態度、情緒狀態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入學后的適應產生關聯性。顯然,幼兒園應著力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并獲得對小學生活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幼兒園可開展“我要上小學”主題活動,前期組織幼兒進行關于“上小學”的話題大討論,搜集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并帶著問題與小學“零距離”接觸,如坐坐一年級的課桌、參觀集體進餐的大食堂、感受莊嚴的升旗儀式等,讓幼兒心中所想的問題可視化、可體驗化、可操作化,拉近幼兒與一年級的距離,實現有效互動,從而使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五)讓幼兒逐步適應小學生活
教師應努力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性能力,逐步讓幼兒適應小學生活。首先,教師應著力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如在區域游戲中鼓勵幼兒多探索、多實踐,多與他人互動交流。其次,教師應著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讓幼兒學會自我管理,同時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師應著力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鼓勵幼兒與他人之間進行多元化的互動交往。最后,教師還應著力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與任務意識,如與幼兒共同建立班級公約、游戲規則等,以達到自我約束的效果。通過這些方面的培養,能讓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品質,為適應小學生活做好鋪墊。
(六)讓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準備
幼兒園應著眼于幼兒終身學習的需求,著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幼兒的非智力品質,努力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讓幼兒在課程游戲化活動中快樂地發展自身的“基礎性能力”。比如大班階段可在區域活動中設置“小學生體驗區”,提供一套小學的課桌椅及小書包等,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整理書包,體驗小學生的課堂坐姿等。
(七)幼小加強溝通,搭建教研活動平臺
為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必須制定科學的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管理制度,明確幼兒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編寫科學有效的教材。幼兒園和小學在本質上是獨立的教育機構,他們有著教學和管理自主權,但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促進幼兒園與小學銜接順利推進,要注重幼兒園與小學教研活動平臺建設,以這個平臺為載體,可以適當地組織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相互配合模擬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就最新的教育理論進行交流和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傾聽和評價的方式實施教學實踐,或針對同一問題進行相互研究探索,以使教師能夠不斷地了解掌握幼兒的實際需求,發現彼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差異和問題,及時改進。
(八)教師提升素質,改進幼師教學方法
教師是幼小銜接工作的主導者,必須重視在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過程中教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國目前部分幼師專業素養和能力不太高,沒有接受過科學的銜接培訓,未能掌握正確的銜接教育知識和方法。為了促進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順暢銜接,應系統組織對過渡時期幼師的培訓,尤其是大班教師,幫助他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改善教學方法,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建立信任,增強幼兒在合作活動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學習和生活。
(九)利用互聯網,多方促進幼小教育的開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新時代幼兒園也要加強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幼小銜接教育的質量。幼兒園可以搭建幼兒園官方網站,在網站內設置專門的幼小銜接教育主題,對當地的小學升學形式,小學學校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為家長及時掌握幼兒升小學的信息提供有效的途徑。同時,可以在專題模塊內開展專家線上指導平臺,家長可以把對幼小教育的問題和意見在專題內進行留言,幼兒園可以聘請教育專家針對家長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家長對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豐富了幼兒教師的知識儲備。同時,幼兒園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形式,來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可以通過群組的形式加強彼此的交流,幼兒教師也可以在群內對家長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三、結語
幼兒教育主要以行為習慣的規范和養成為基礎,養成教育和啟蒙教育是核心。小學教育則側重于對行為的規范以及知識學習,因此兩大階段的有效銜接不容忽視。許多幼兒園以及小學開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雙向互動以及交流來積極承擔各自的育人責任,促進孩子的良性成長,保障孩子能夠順利過渡,更好地彰顯現代化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及優勢。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領域的現實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正確認識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引導兒童順利處理好其間的過渡與銜接,從而讓兒童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孫夕喻. 幼小銜接的方法探索[J]. 科幻畫報,2019(12):167.
[2]劉河,包兵兵. 新時期小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實踐策略[J]. 貴州教育,2019(24):27-29.
[3]王若溪. 淺談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J]. 基礎教育論壇,2019(35):39-41.
[4]吳名芳. 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 新課程(綜合版),2019(12):59.
[5]黃爽,祁繼. OECD國家實施幼小銜接的經驗與啟示[J]. 人民教育,2019(23):73-76.
[6]孫芳. 淺談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 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2019: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