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品質發展、健康心理形成以及自信心培養的重要階段。春風化雨潤心田,牢記使命育新人。文章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精神為指導,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際,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中培養學生自信心的路徑,以供教師參考,樹立學生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階段;品德教育;自信心;培養路徑
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立足于學生學習規律,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其理解能力較弱,無法正確理解隱藏在文字中的寓意,尤其是一些與品德教育相關的文字。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僅靠傳統的“講解—接受”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完成任務。因此,作為一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其授課方式要不斷創新。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將統一性和多樣性滲透到品德教育中去,立足于學生學習規律,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法,比如游戲教學法、故事教學法等,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我們都知道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無法進行自我約束,天性愛玩,游戲對于他們來說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大多數低年級段的小學生都無法抗拒游戲的誘惑。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好好玩”,在游戲中滲透與人際相處、規則意識、健康觀念、創新與安全、道德與法治等相關知識,使學生從“玩好”到“發展好”。這無疑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做一個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
另外,大多數小學生特別愛聽故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法,給學生講一些與自信心有關的故事。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快樂學習”一課中,可以結合少先隊活動開展“快樂學習明星”評比活動。在活動中,讓同學們分享快樂學習的方法和體會,然后教師再講述一些與自信有關的故事,如自信堅持創作的畫家梵高等。通過這些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去感染學生,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
二、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達到理論層面上的自信
教育的本質是優化人的個性品質,提升人的生活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服務。小學品德教育直接影響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往后的生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務。要想在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必須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拼搏者、做自信者。所謂用科學理論培養學生,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善于引用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新聞熱點、人物事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在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自信心。用科學理論“養人”,用實踐活動“育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我在開展“裝扮我們的教室”(二年級上冊第八課)教學時,開展了學生展示裝扮教室的成果活動。這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樂做主人翁、維護班級榮譽的情感。
三、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以學生的需求為目標,增強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非常廣泛,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雖然手機可以幫助學生查閱很多知識,但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他們不能辯證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不能正確地分辨對錯,導致他們所獲取的知識紛繁復雜,教師必須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教學時,教師必須把學生的需求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育的主導性目標,將學生的需求設計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分析資料、辨析等環節,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辨別和篩選信息,高效、規范、文明地使用媒體,從而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學會思考,讓他們主動掌握自己的求知歷程,從而以主動性靠近主導性。每當學生的需求得以實現時,學生就會格外激動和自豪,成功體驗則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越來越充滿自信。
四、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構建優良的校園文化和學習環境,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徑。發揮各學科教師合力,構建優良的校園文化和學習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但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教育活動中,達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隱性教育如空氣,看不見但少不了;像春雨,滋潤萬物但悄無聲息;似春風,細膩溫和但有虛無縹緲。隱性教育更加適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規律、個性成長和精神需求。隱性教育資源的特點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直接與學生的生活接軌,比如虛無縹緲但又貼切實際的校風學風、寧靜致遠但又溫暖人心的學習環境、真誠可貴的人際交往等。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悟自信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慢慢促使學生形成該有的自信心。
五、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重視啟發性教育,不斷啟發學生的自信意識
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就必須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教學上要重視灌輸性教育和啟發性教育,不斷啟發學生的自信意識。品德與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教學的區別在于,品德課教學側重于“育人”,而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教學側重于“育能”。在某種意義上,品德課程教學是讓學生更有自信地學習與生活,是比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的事。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灌輸各種與自信心有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自信意識的啟發性教育。可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任重而道遠。例如二年級下冊“我能行”聚焦自信心的呵護與培養,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尋找和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敢于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自豪,敢于展示自己。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學習習慣,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啟發學生的自信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發揮由內到外的啟發性教育的作用,滿足學生自信心發展形成的需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六、結語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的人能夠成就自我,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精神為指導,探究在“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中培養學生自信心的主要路徑。提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啟動學生的自信意識;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增加成功體驗,讓學生做一個自信的人。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 楊淑香.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沉睡的自信心[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12):937.
[2] 陳小燕. 回歸生活彰顯魅力——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思考[J]. 新課程·上旬,2019(03):76.
[3] 石文香,梁艷,鞠微. 淺談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0):283.
[4] 袁惠嫻. 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