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芹



摘? 要:目的? 研究延續護理在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平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采取延續護理,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護理能夠減少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延續護理;胃腸外科;腸造口;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8-0-03
腸造口是指在患者的腹壁開口,將腸管自腹腔拖出后,在腹壁造瘺,形成腸造口[1]。雖然這樣的治療方法能夠緩解患者的病情,但是因為人體的生理通道受到改變,術后易發生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為了降低腸造口手術后的并發癥風險,需要輔以相應的護理手段,幫助患者得到更好的術后恢復效果,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延續性護理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護理模式,其優勢在于出院前、出院后的護理具有銜接性,并且能夠延續住院時的護理模式,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3]。延續性護理模式可以幫助患者較為平穩地過渡到疾病的亞急性期,借助相應的護理手段,提高預后的安全性,加強風險的預防工作,能夠讓患者在術后恢復過程得到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4]。延續護理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治療過程,而是“以患者為中心”,將護理范疇延伸到出院后,為患者提供更貼心、優質的護理服務[5-6],這也體現出延續性護理模式良好的社會效益。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平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延續護理在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平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1~70歲,平均年齡(58.62±3.45)歲;手術類型:右半結腸切除術18例、左半結腸切除術11例、結腸次全切除術18例、乙狀結腸切除術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59.44±3.85)歲;手術類型:右半結腸切除術20例、左半結腸切除術14例、結腸次全切除術9例、乙狀結腸切除術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平邑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7]中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確診為結直腸癌者;②未接受過腸造口手術者。
排除標準:①年齡≥80歲者;②有手術禁忌證者;③患有感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入院指導,并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告知治療方法。過程中與患者多加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并叮囑家屬配合安撫患者的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患者出院時叮囑其按醫囑用藥,并定期來院復診。
觀察組患者采取延續護理。在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延續性護理。首先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1名護士長、6名護理人員組成,護長擔任組長,工齡≥5年的一位護理人員擔任副組長。小組定時組織座談會,發現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法,提高延續性護理的水平。每季度組織1次腸造口護理培訓,將理論課堂和實際操作相結合,依靠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能力,并開展培訓考核,只有考核及格的工作人員才能參與實際護理工作。小組組長組織組員收集“腸造口”、“延續性護理”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并總結本科室目前的護理工作,制訂延續性護理的具體流程及相關管理制度。
延續性護理模式具體分為3個時期。(1)出院前。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提前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說明延續護理對于提高治療效果的意義,添加患者及家屬的微信,叮囑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②造口護理。指導患者標準的造口更換流程(佩戴-揭除-檢查),教導患者常規應用造口護膚粉、皮膚保護膜、防漏膏。③換袋指導。為了保證居家恢復階段患者也能得到較好的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在出院前應向患者家屬仔細、詳細地介紹造口袋的具體功能,講解腸造口常見的并發癥及處理方式。指導正確的換袋流程,與患者家屬一同操作裁剪、粘貼造口袋,讓患者家屬能夠在家科學、正確地為患者進行換袋,避免不良事件。④心理指導。由于腸造口手術創口較大,帶給患者一定的心理恐懼,因此術后護理人員必須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心理情緒變化,每日以親切友好的態度面對患者,適當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讓患者提高康復自信心,勇敢、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疾病,從而提高整體的治療質量,避免因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進程、增加患者家庭的負擔。(2)出院后的3個月內。①組建隨訪小組。由護士長擔任主要責任人,2名專科護士為組員,幫助患者建立隨訪檔案,將其信息詳細記錄,避免患者再入院時因為信息不全而耽誤治療。②電話隨訪。利用電話的形式進行隨訪,1次/周,電話隨訪時主要詢問患者的日常飲食、行為,并叮囑其按時吃藥,不要熬夜、喝酒等,并親切解答患者的疑惑。③微信隨訪。在微信每周按時上傳疾病相關知識以及并發癥預防、復發預防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及其家屬可以有更多方式了解疾病。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微信群,在群里設置咨詢時間(比如每天晚上8:00,咨詢時長為1 h,由醫生、隨訪小組在群里回復患者的問題),利用群消息的方便快捷等優勢,幫助醫護人員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④飲食指導。出院前,由專業的營養人員為患者制訂食譜,患者及其家屬每日應嚴格按照食譜進食,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攝入量過低,應保證患者攝入食物的多樣化、均衡性,一日三餐要規律、充足,同時避免進食高脂肪、高糖、高鹽的食物,以清淡為主調理自身營養水平。(3)出院3個月后。電話隨訪的頻率更改為2次/月,微信咨詢服務正常開展。
1.4? 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平邑縣人民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包含護士態度、護理能力、科普水平、隨訪效果4個部分,每部分25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高。
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造瘺口狹窄、壞死、皮炎和感染等情況。并發癥發生率=(造瘺口狹窄+壞死+皮炎+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量表,包含8個部分,每部分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胃腸道疾病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尤其是隨著大眾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飛速變化,胃腸道疾病的患病率年年上升,并且類型較多,是較為棘手的疾病。結直腸癌是一種多發的胃腸道癌性病變,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等,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因此需要及時入院檢查并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患者死亡[8]。其中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是術后腸造口容易出現感染、皮炎等的并發癥,對患者的整體治療帶來不良后果,因此需要輔以相應的護理措施,幫助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恢復質量[9]。在該病患者的護理中,常規措施具有一定缺點,例如護理措施及護理理念無法有效延伸到院外,造成沒有專業知識的患者在出院后不能得到更好的護理。相比于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憑借更長的護理周期、更細致的護理服務,可以讓患者獲得更周到、規范的護理體驗,有利于減少不良心理情緒,糾正錯誤生活習慣,提高其生活質量[10-11]。
延續護理涵蓋出院前、出院后時期,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從疾病的急性期過渡到亞急性期,實現居家護理,有利于減少患者的治療壓力,也可讓醫院資源更高效化地運用。過往的護理模式局限于醫院內,患者出院后能夠得到的護理服務很少,但是居家恢復期對于腸造口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只有讓患者在恢復期習慣腸造口的生活,才能幫助其盡快地回歸到正常生活當中[12]。而延續性護理正是實現了護理場所的延伸,讓照顧場所從醫院延伸到家庭,借助住院期間健康指導、出院后定期隨訪等方式,以及微信、電話等聯絡手段,讓患者能夠得到協作性、連續性的照護服務,以此在居家期間得到更好的恢復。延續性護理分為信息延續、管理延續、關系延續,其真正的意義并不在于為患者提供長期的護理,而是在隨訪過程中不斷加強患者及家屬的自我保護能力,減少患者主觀原因造成的不良事件發生,進而提高治療的整體效果[13]。
辜甜田等[14]的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減少結直腸手術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加快其腸造口愈合速度。延續性護理的優勢在于打破了地點的限制,形成醫院-社區-家庭的護理范圍,脫離醫院較為陌生的治療環境,患者回歸家庭后能夠放松身心,維持心情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隨訪的方式也為醫護人員、患者帶來了雙向便利,患者能夠及時獲取信息,可避免因為困惑而對疾病產生恐懼,甚至出現抵觸治療情緒。在出院后隨訪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也會監督患者的合理飲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延續性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借助延續護理的方式,可以減少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莊聰瓊,王文,張璉瑜,等.微信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腸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13):160-164.
[2]仲艷,陳蘇紅,李敏,等.直腸癌回腸造口關閉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護理及預防處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5):455-459.
[3]汪麗萍,顏巧元,張寧,等.腸造口患者的遠程延續護理[J].護理學雜志,2021,36(13):108-110.
[4]陳孝飛,陳君.結直腸加速胃腸外科傷口造口愈合效果、并發癥率及自我護理能力運用延續性護理的作用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8,26(15):945-950.
[5]陳飛,胡琳娟,郭思思,等.新構建的延續護理模式應用于腸造口患者的效果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11):1604-1609.
[6]張美琪,覃惠英.男性腸造口患者性功能及與心理狀態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男科學雜志,2021,27(3):284-287.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1):1177-1191.
[8]王潔,汪春良.醫院-家庭連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在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21,19(2):332-335.
[9]陳飛,鄧君,郭思思,等.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案管理應用于腸造口患者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9,19(12):854-857.
[10]許桃紅,劉麗平,施麗敏.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對腸造口術后患者的護理效果、適應水平及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9,47(3): 346-349.
[11]張燦芝,陳美,劉臘梅.胃腸外科造口患者的病恥感及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12):34-36.
[12]周雪丹,周海洋.結直腸癌腸造口患者體力活動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21,19(10):1673-1676.
[13]羅小紅,鄧麗彩,張燕飛,等.出院計劃在直腸癌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9,27(7):435-441.
[14]辜甜田,張詠梅,鄭喜蘭,等.家庭參與式護理在提高老年腸造口患者家屬照顧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34):165-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