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
(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 菏澤 274000)
乳腺癌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雖然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但其發病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還會在治療延誤的情況下在肝肺等臟器組織中轉移,進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乳腺癌多發生于中老年女性之中,常常會給大家來極大的痛苦及心理壓力,且在某些大城市之中已經占據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1],該疾病的復發率相對更高,臨床方面在制定治療方案之時需要綜合考慮分期情況及患者的個人需求,只有盡早治療才能得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現階段有關乳腺癌的病因研究結果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認為與激素作用及家族史直接相關,此外,營養過剩、月經初潮過早或絕經過晚也會增加患病幾率,當出現乳腺腫塊且無明顯疼痛感或乳頭溢液等癥狀時應當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斷,且單靠體格檢查得到的結論較為片面,必須結合病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來分型或與其他相似疾病鑒別。就乳腺癌的治療而言,需以手術為主并進行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對于那些年邁體弱者、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以及遠端轉移者則需關注其禁忌癥,而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也顯得尤為重要。為探究全程優質護理在乳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人員對2019.6~2021.6間的48例病患做出對比。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開始與2019年6月,以在院手術的乳腺癌患者為病例樣本,截止至2021年6月,得到48例,回顧分析之時以隨機數字表做平均分組,給予對照組以常規護理,同時給予觀察組以全程優質護理。針對樣本的基礎資料做以下統計:對照組的年齡在30至58歲之間,其平均值為(49.42±2.35)歲,觀察組的年齡則在32至60歲間,其均值為(56.34±1.63)歲,差異分析時p>0.05。
納入標準:(1)對研究知情且同意;(2)體格檢查結果、病理學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均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2];(3)因自覺腫塊而入院檢查;(4)均為女性;(5)接受乳腺癌根治術且無手術禁忌癥。
篩除標準:(1)癌細胞為轉移;(2)處于哺乳期以及妊娠期的病例;(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4)存在不同程度的臟器障礙功能;(5)精神疾病。
1.2方法
對照組:圍術期堅持常規護理,遵循常規護理流程,護理人員需以病情監測為前提,對患者進行清潔護理等基礎護理并以健康教育為補充。
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礎并予以全程優質護理,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1)術前優質護理:手術操作可能引起病患的應激發應,為此需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分病床進行管理,完善病例病案資料,對其進行動態檢測,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借機對其展開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乳腺癌這一疾病的病因、機制、治療及預后講解,必要時可結合典型臨床案例以進行思想教育,強調手術的安全性及醫護人員的權威性以紓解患者緊張的情緒,詳細講解手術過程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術前需叮囑患者注意休息,對其飲食加以積極干預,以均衡飲食為改善患者體質,以補充高熱量、高蛋白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做好術前相關檢查工作,排除手術禁忌癥,確認患者心電及血壓等特征相對穩定再做手術,提醒患者術前沐浴并對其進行備皮,而術前12h應當禁水、禁食。
(2)術中優質護理:事先做好手術器械及相關物品的準備,對手術室環境加以處理,不僅要進行清潔及消毒,同時還要調試室內溫度及濕度等條件,待患者入室需先核對本次手術的類型、預定好的麻醉方式以及患者的姓名等基礎信息,為患者簡單的介紹手術室環境以安撫其不安的情緒,時刻陪伴在患者身旁并予以鼓勵,還可為其播放音樂以營造輕松的手術室氛圍。指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協助麻醉師建立靜脈通路,便于后續的輸液及輸血操作,手術全程需檢測其體征變化,以防大出血為低體溫等問題。加強與主治醫師的配合,不僅要及時的、準確的傳遞手術器械及物品,同時還需關注患者的意識狀態并在異常時立即報告。
(3)術后優質護理:術畢后進行轉運及安全管理,以定期通風、溫濕度調節、清潔消毒等處理來提高護理病房的舒適度,可適當擺放綠植以保持患者的心情愉悅,夜晚調整柔和的燈光并控制人員流動以保障患者的正常休息及患者的睡眠質量。優化術后基礎護理,保護患者的隱私,尤其是在協助其更換衣物、整理床鋪之時,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指導患者以舒適的體位并對其進行呼吸指導,必要時可以聯合鎮痛泵治療,關注其刺穿部位情況并減少不必要的按壓,若有需要還可予以低流量吸氧。加強并發癥護理,其重點在于引流管的護理,查房時需予以固定并避免彎折,對引流的情況加以分析,定期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以減少靜脈血栓形成,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并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自肩關節活動開始逐漸恢復機體力量,循序漸進,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安全管理并予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心理健康干預,乳腺癌患者面臨切除雙乳的問題,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在術后常見抑郁及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普及人造乳房技術并糾正其不合理認知,為其組織更多的病友活動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鼓勵家屬陪伴在側。
1.3觀察指標
(1)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皮下出血、皮下積液、上肢水腫以及皮瓣壞死[3]。
(2)術后生活質量:指導患者完成心理量表測評,以SF-36為工具,分八個維度分別測評,即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4],結果之中以分數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更好。
(3)護理滿意度:指導患者做自編量表測評,各維度在0~20分間,評分高則滿意度高,主要包括護理流程、細節操作、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及并發癥干預。
1.4統計學方法

2.1 術后并發癥統計
對比對照組數據有顯著差異,觀察組總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術后并發癥的對比(n,%)
2.2 術后生活質量觀察
對比對照組數據有顯著差異,觀察組的SF-36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術后生活質量的對比分]
2.3 護理滿意度評價
對比對照組數據有顯著差異,觀察組評分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的對比分]
乳腺癌是現階段危及女性生命健康的首要因素,男性的患病幾率較小,與遺傳因素及激素水平具有密切的關系,且隨著工作及家庭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加,女性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加之熬夜、高糖高脂飲食及抽煙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致使發病率的控制情況不夠理想。乳腺癌主要發生于乳腺導管上皮細胞,也見于腺小葉[4],患病初期出現質地較硬的小腫塊,這也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由于腫塊大多無痛,為此患者也并未予以高度重視,直至腫瘤的增大導致局部異常隆起,甚至出現了乳頭血性溢液及皮膚改變等明顯不適癥狀,一旦發生癌細胞轉移就會累及全身多個組織與器官,發展至晚期就會增加其致死風險。
乳腺癌的治療大多需依靠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性治療方案,對于那些較為特殊的人群需考慮其禁忌癥,現階段常見的手術方法為乳腺癌根治術、改良根治術、全乳切除術聯合乳房重建等等[5],手術及護理方案的選擇需要以臨床分型、嚴重程度及患者的實際需求為重要參考。分析乳腺癌手術效果可知,其治愈率明顯提高,這與手術的時機及手術前后的綜合護理具有密切的關系,雖然現階段針對于乳腺癌這一疾病仍沒有確切的預防歐式,但臨床方面建議女性應當掌握乳腺自我檢查方法并養成定期檢查的良好習慣,一旦出現腫塊等癥狀就要予以高度重視。
研究結果與分析如下:(1)術后并發癥:乳腺癌手術后常見以皮下出血為代表的多種并發癥,比較時兩組間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以上結果說明了全程優質護理在術后并發癥預防方面的重要價值,接受全程優質護理的手術患者其并發癥明顯少于經常規護理的患者。(2)術后生活質量:需以SF-36量表中的八個維度評分加以測評,涉及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個方面,且兩組間的差異顯著,而觀察組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即接受全程優質護理的乳腺癌手術患者其術后生活質量要遠遠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3)護理滿意度:選定五個維度并自制量表,兩組的主觀評分間具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即p<0.05,這一結果有效說明經患者對于全程優質護理的滿意度明顯更高,且李婧、杜娟、郭琦及孫苗[6]在2020年中的研究結果間具有相似性,即“觀察組對術前準備、健康宣教、術后護理、功能鍛煉和生活護理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即p<0.05”。
綜上,乳腺癌患者在早期不易被發現,至中晚期就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唯有盡早接受手術等相關治療才能保全性命,且臨床實踐表明,聯合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工作才能整體療效,這也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保障。本次研究表明,全程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要遠遠好于常規護理的應用效果,對于乳腺癌手術患者而言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這有利于康復進程的加快,此外,還可以提高患者在院期間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其負面情緒得以改善,醫患間的糾紛因而減少,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于全程優質護理的滿意度也相對更高,為此應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