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會 宋雪梅
(棗莊市口腔醫院/口腔科 山東 棗莊 277000)
根尖周病變的發生是因為根尖組織炎癥造成的,大多數是由感染、外力等造成的;癥狀是牙槽骨破壞,出現炎性肉芽組織等。當患者出現相應癥狀時,應該及時進行治療,不然很容易引起頜骨骨髓炎,不利于患者生活與工作[1]。臨床上多用根管治療,但常規治療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因為封閉材料、設備、器械等,使得治療效果不佳[2]。口腔顯微鏡下纖維根尖手術不但具有能夠知曉并定位管間峽區,也可以將牙根、骨組織等明確分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治療成功率[3]。對于根尖外科手術而言,其借助收拾方式將患者的根尖區暴露出來,隨后將根尖區出現的內、外感染情況徹底進行清除,再嚴密封閉根管系統,使根管內感染物質和根尖周圍組織之間形成屏障,實現病變的治療以及有效愈合。如今醫學科技的發展速更快,相應的疾病治療方法也在逐漸更新與完善,其中根管顯微鏡則屬于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在治療中通過放大、照明的功能能最大程度的將病灶切除,以此提升手術成功幾率。為此在臨床治療中需學會應用新型的手術方法,以避免出現無法滿足臨床需求的情況,本文則是選擇019-2至2020-2月,將確診的難治性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為研究范,探究應用聯合治療的效果分析。詳情如下所示:
1.1臨床資料
2019-2至2020-2月,將確診的難治性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為研究范例,合計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齡(26-68)歲,平均(46.24±4.77)歲;體重51~70 kg,平均體重(61.48±2.43)kg。病變位置:11顆患牙位于下頜(磨牙4顆、前磨牙有5顆、前牙則有2顆)。12顆患牙位于上頜(磨牙有5顆,前磨牙有4顆,前牙則有3顆)。
觀察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齡(25-69)歲,平均(47.44±4.79)歲;體重51~69 kg,平均體重(61.03±2.21)kg。病變位置:12顆患牙位于下頜(磨牙有4顆,前磨牙有5顆,前牙有3顆)。11顆患牙位于上頜(磨牙有4顆,前磨牙有4顆,前牙有3顆)。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根管變形嚴重;有明顯的根尖彎曲;(2)根尖并未發育成形;(3)患者的牙髓壞死;(4)患者根尖周囊腫經非手術治療后不愈合。
排除標準:(1)重度牙周疾病患者予以排除;(2)根尖周病變患者予以排除,包含亞洲病變貫通患者予以排除;身體其他系統行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3 方法
觀察組中的患者應用聯合治療,即MTA、口腔顯微鏡下纖維根尖手術,選擇的器械較多,包含銀汞、金剛砂車針以及無機三氧化聚合物;同時需準備好輸送器、顯微根尖手術專用器械,還需將牙科手術顯微鏡等何種器材準備完全。手術操作過程如下:先進行性影像學檢查,即應用后錐形束CT和X線片掃描確定疾病的位置,并了解疾病的累及范圍,以及相應的牙根情況,看其是否能滿足條件繼續手術。另外需根據患者牙齒病變具體情況,醫生共同研究,最后制定出極為合理的顯微根尖手術展開后續治療。注意在手術前三天需要指導患者借助氯己定液含漱對口腔進行清潔。當在手術的當天,則需要為患者實施局部麻醉,以注射為主,于口腔顯微鏡之下做好切口,對于切口的選擇而言,則應該在患者的牙唇頰側齦溝處,以垂直的形態進行翻瓣切開,隨后實施去骨開窗操作,做好相應的皮質骨探查工作,把根尖周囊壁、肉芽病變組織加以切除,切記不要忘在顯微鏡下進行斷面的觀察,以明確根管治療的位置,隨后在超聲治療儀的輔助之后,落實根切操作。于操作過程中需選擇合適角度展開洞型制備,將其深度維持在3mm左右,隨后切除根尖、去骨骺,將0.9%的生理鹽水灌注,實現冷卻操作,并借助MTA對根尖近些年填充,完善的修整整個填充區表面,把多余MTA加以移除,完成上述操作之后需借助2mL的慶大霉素與氯化鈉注射液共同對骨腔進行清洗,應用間斷縫合的方法,進一步復位黏骨膜瓣,并將牙周塞治劑放入。手術完成之后依然需展開影像學檢查,即借助X線實施根尖拍攝,觀察手術情況是否有效,且于七天后拆線。對照組中患者僅進行單一的口腔顯微鏡下纖維根尖手術治療,其首選的填充材料為銀汞合金,其他的治療操作均與觀察組內容相同。
1.4 觀察指標
(1)評價治療半年后效果。顯效表示:患者的牙周膜間隙、硬骨板均處于完整狀態,并無壓痛感、腫脹情況,并通過影像學檢查后恢復正常咀嚼功能。有效表示:患者通過影像學檢查后牙齒情況并未有所恢復。無效表示:患者的各項指標均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治療前與治療后5天疼痛程度評價。借助Negm評分,分值為4分的時候則是代表患者無法咬合,并伴有劇烈的疼痛感覺。分值為3分的時候則是代表患者可以咬合,并咬合的時候有明顯疼痛感出現。分值為2分的時候則是表示牙齒一旦有大幅度活動的時候均會有輕度疼痛。分值為1分的時候則是觸及時候有疼痛。分值為0分的時候則代表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覺[6]。
(3)對比患者的腫痛情況;具體評級為Ⅰ、Ⅱ、Ⅲ度[7]。腫痛率=(Ⅰ度+Ⅱ度+Ⅲ度)/總例數*100%。
1.5統計分析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效果低于觀察組,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患者治療前、后的Negm評分對照
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egm評分低于對照組,有意義,即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的Negm評分對照(分,
2.3 組間腫痛情況對比分析
觀察組的腫痛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價值,即P<0.05,見表3。

表3 組間腫痛情況對比分析[n(%)]
對于慢性根尖周炎疾病而言,其致病因為病原刺激、或是是根管內長時間感染造成的,臨床癥狀以牙髓組織壞死,牙槽骨受損以及肉芽組織形成等情況為主,在時間的作用下,疾病會逐漸惡化,極易造成牙齒喪失、牙槽骨缺失,影響患者的提倡咀嚼,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難治性根尖周炎和普通根尖周炎比較,其治療難度更大,其中的絕大部分患者會有骨質破壞、根尖周膿腫等情況,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為了減緩病情惡化的程度,則需應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常見治療方法以手術方式為主,從而幫助患者解除疾病困擾,但選擇什么樣的手術則需進一步斟酌,若是選擇拆冠、取樁以及根管等方法治療,不但其治療較為費時,也會對牙齒造成較大損害,若是應用根尖手術則可以達到可靠的治療效果[4-5]。
當今時代,隨著微創技術的進一步推廣,顯微超聲技術逐漸應用在臨床中中,也得到了口腔科醫生的認可,和傳統的根治術相對比,則可以借助照明、放大等優勢仔細對患者的根尖周病變情況進行觀察、分析,顯著改善了臨床肉眼看不到的情況,方便進一步處理,打打提升手術安全性,也可以保障洞窩清潔性,降低洞壁碎屑、根尖微裂的發生;在臨床做應用逐漸增多的背景下,有學者發現單方面借助口腔顯微超聲檢查和治療,雖然能夠在近期得到較為優異的療效,但其預后效果并不好,且遠期療效有待于加強,因此需探究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MTA屬于當前應用較為頻繁的根尖封閉材料,材料優勢則為毒性較低,具有較高的邊緣封閉性,骨誘導性,同時具有優良組織相容性等等,應用之后能夠防止細菌的再次侵入,減少牙周組織出現感染的幾率,同時也能減少微滲漏發生,和牙本質相結合,有助于軟硬組織再生,對根管下段進行嚴密封閉,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6]。
由此研究得知:治療后觀察組Negm評分低于對照組,有意義(P<0.05),說明除了實施顯微根管術治療之外,聯合MTA治療后則能夠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感,原因則是MTA能夠有效將細胞外信號調節性激酶活性加以激活,以促進調節細胞因子分泌,從而使得骨鈣素得以積極的表達,有助于患者病變位置的進一步愈合,從而對對骨吸收、以及改建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在鎮痛方法也顯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觀察組患者的腫痛情況占比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價值,即P<0.05,說明與MTA聯合治療后,可以有效將患者腫脹感減輕,原因則是MTA能誘導機體的硬組織形成,有助于患者牙骨質的增生,可以起到較好邊緣封閉效果,且具有生物良好性,值得應用。除此之外,顯微根管術治療基礎上,聯合MTA之后幫助患者的硬組織再生,主要原因則是此方法應用之后能夠將其牙槽骨實現有效恢復,幫助骨細胞進一步的生長,使得牙骨質能夠沉積,同時不會受到血液影響,就算處于相對比較潮濕背景下,一樣能夠實現慢慢凝固,從而減少和牙本質壁間出現的微滲漏,避免凝固過程中體積收縮,防止出現空隙,表出良好的封閉性,也可以減少牙冠折斷情況發生的幾率,進而恢復患者前牙的美觀程度,在經過修復全冠之后,也可以顯著減少其就診的頻次,大大減少治療的周期,幫助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提升預后生活質量[7]。
總之口腔顯微鏡下纖維根尖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能提高手術成功率,增強手術安全性,療效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