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霞,崔博宇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了當前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舊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黨中央工作的重點。雖然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但其發展速度仍滯后于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城鄉之間的發展差異不僅限制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也影響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協調好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是我國各級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在梳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作用機理的基礎上,構建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進行定量分析,根據測量結果提出了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對策。
近年來國內學者關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研究逐漸增多,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
張春玲等(2019)提出數字經濟既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注入了新能量。劉遵峰和張春玲(2020)指出了堅持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兩手抓,從產業、機制、治理三個著力點入手,做好了兩者有效銜接。周敏等(2020)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提出了五個戰略轉向和六個實施路徑。張蔚文等(2021)認為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兩次現代化轉型疊加期間,下個階段的任務是把握好工作部署,處理好行動鴻溝。呂平和余思琪(2021)構建了四維協調發展系統,運用熵值法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進行研究,對我國雙系統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深的了解。劉雙雙和段進軍(2021)明確了關于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機理,建立了有效的驅動機制,探索了相關實踐路徑,很好地促進了兩者融合發展。
孫娜和司秋利(2015)從經濟、環境、社會、人口、城鄉五個方面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李燕娜(2020)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南省新型城鎮化進行評價研究,有效地促進了各市區均衡發展,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李民梁和李祥(2021)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誤差修正模型等分析方法,量化了廣西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動態發展關系、耦合協調關系以及均衡變動關系,結果表明鄉村振興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效果不太顯著,需要構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機制。賀杰(2021)以云南省為研究對象,運用Tobit模型與耦合協調度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水平進行了分析,從而提出了城鄉協調發展、資源合理配置等建議。
綜上所述,現有學者的文獻主要聚焦于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以及對部分省市的兩者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鮮少有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的實證研究。鑒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將河北省作為研究對象,構建關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模型對兩個系統和綜合水平進行量化,并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推動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進程。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圖1)。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聯動,且具有一定的耦合性。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系統的深入剖析,更好地了解二者的關系,明確其內在機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圖1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從人口要素上看,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發展,入城的農村人員學到了更多先進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更好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下鄉的技術人才也帶動了鄉村的發展,貫徹了“帶進來、走出去”的新理念;從資本要素上看,新型城鎮化帶動了經濟發展,提高了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融資機制,引導資本合理配置;從土地要素上看,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遵循高效原則,合理劃定和管控開發邊界,防止對耕地的破壞,從而有效保障農業、生態、城鎮等多重功能。但當建設過程中涉及對農村土地的必要占用時,應以保障農民的利益為主。
從人口要素上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流動逐年增加,剩余的鄉村廉價勞動力開始轉向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工作,有效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從資本要素上看,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了大量資本,農民生活有了基礎保障,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多元融資機構,適度增加銀行貸款,切實滿足農村的需要;從土地要素上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開了農村大門,使得現代生產技術與設備在農村大范圍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多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開發,優化了鄉村空間布局,為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提供了土地資源。
通過分析農村人口、資本力量、土地資源等要素的雙向流動,進一步厘清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最后形成了城鎮推動鄉村發展。鄉村促進城鎮發展的新局面,縮小了城鄉差距。
構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要滿足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不能遺漏重要指標,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全面地反映評價對象特征。
2.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應能準確反映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發展的要求,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差距。
3.可操作性原則。選擇評價指標要從實際出發,所選擇的數據要易于收集處理和量化計算。
4.前瞻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能反映當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現狀,而且要客觀反映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水平。
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借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實狀況,并按照評價指標體系的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原則,構建了一個較全面反映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指標體系(表1)。該體系主要有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設施城鎮化、環境城鎮化5 個一級指標以及城鎮化率、人口密度、自然增長率、人均GDP 等15 個二級指標。
表1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
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借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包含的內容及河北省鄉村振興發展的現狀,構建了一個較全面反映河北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表2)。該體系主要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一級指標,以及農業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總產值等15個二級指標。
表2 河北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1.數據標準化。考慮到各評價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同,不能直接進行運算,因此運用極差法對基礎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分別采用非負化統一處理:
2.熵值法確定權重。
第一,計算第j 個指標下第i 年占該指標的比重,公式如下:
第二,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公式如下:
第三,計算信息熵冗余度,公式如下:
第四,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公式如下:
3.綜合指數評價模型。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公式如下:
在計算公式中,Ui(i=1,2)是各個系統的綜合指數,取值位于[0,1]之間,值越大,表明系統發展水平越高;Wij是指第i 個系統下第j 項指標的權重,由熵值法獲得;xi為各個指標的標準值,通過極差標準化的方法獲得。
4.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度指的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系統互相促進的程度,而耦合協調度指的是雙系統協調發展的程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耦合度模型來計算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系統間的耦合度,公式如下:
其中,C 為雙系統的耦合度,且C 處于[0,1]之間,U1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數,U2為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
為了更好地反映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的水平,只構建雙系統的耦合度模型還是不夠,還需要構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指數模型,更好地比較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調水平,公式如下:
D為雙系統的協調耦合協調度,取值在[0,1]之間;T 為雙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a 和b 則為待定系數,考慮到雙系統在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將系數a和b均賦值為0.5。
為了方便比較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系統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差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度和協調度劃分為10檔(表3)。
表3 耦合協調度等級評判標準
根據前文建立的耦合協調模型,運用2015-2019 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數據(表4和表5),得到了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數U1、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U2(表6和圖2)以及雙系統的耦合度C、耦合協調度D和綜合發展水平T(表7)。
圖2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
表6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計算結果
1.綜合評價指數。總體來看,2015-2019 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綜合評價指數呈現上升趨勢。在新型城鎮化方面,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數一直在快速增長,從0.0646 增加到0.8009,由表4 可以看出這主要是因為河北省轉變了城市發展方式,著重提升城市品質,保護城市生活環境,從而使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保障。在鄉村振興方面,2015-2016年,河北省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增長較為緩慢,從0.4763 增長到0.5204。2016-2017 年,河北省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從0.5204 下降到0.3616。2018-2019 年,河北省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繼續從0.4393增長到0.6011。這些年來,河北省全面打造鄉村振興典范,大力推動鄉村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不是很顯著。由表5對鄉村振興指標的選取,可以看到河北省農村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社會保障資金不夠,文化教育較為滯后,農村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表4 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源數據
表5 2015-2019年河北省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指標源數據
綜上所述,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數增長較快,而河北省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數不太穩定,增長較慢,這與河北省當下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情況相一致。
2.綜合發展水平。運用表6 數據,對2015-2019 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度、耦合協調度進行測算,具體計算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 中的綜合發展水平(T)可以看出,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綜合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從0.2705增加到0.7010。分段來看,2015-2016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有所增強,從0.2705 提高到0.4204,增幅達到55%;2016-2017 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增幅較小,由0.4204 提高到0.4646,增幅達到11%;2017-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從0.4646增強到0.7010,增幅達到51%,發展態勢良好。綜上所述,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綜合水平發展勢頭強勁,增幅比較明顯。
表7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
3.耦合協調等級。從表7 中的耦合協調度(D)可以看出,2015 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為0.4189,處于瀕臨失調的階段;2016-2017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從0.6390增長到0.6731,處于初級協調階段;2018-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從0.7224增長到0.8330,耦合協調等級也從中級協調轉變為良好協調的階段。在這五年時間里,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從瀕臨失調變為良好協調。這充分說明了河北省政府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個戰略協調發展的重視,出臺的一系列關于城鄉融合發展政策很好地促進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進一步發展。
2015-2019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綜合評價指數呈現上升趨勢,雖然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態勢較快,但河北省鄉村振興發展較為平緩,兩個系統具有差異性。近年來,河北省非常重視鄉村一體化工作,將其納進民生工程,把河北省作為示范區創建試點,致力于建設美麗新農村。此外,河北省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全面發展,穩步提升,緊跟新型城鎮化水平的腳步,從而使雙系統的耦合協調水平持續上漲,耦合協調度逐漸增加,從瀕臨失調發展為良好協調。經過分析河北省雙系統三個維度,發現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總體發展較好,但鄉村振興發展落后于新型城鎮化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城鎮化的持續發展。所以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將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向高耦合協調等級過渡。
基于上述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發展關系的探討和研究,旨在分析河北省在城鄉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帶動新型城鎮發展。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只有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才能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而轉變城市經濟建設是關鍵。因此我們要完善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加大對資金的引入,以企業帶動戰略,戰略推動經濟增長,激發市場活力。提供優質的城市服務,落實人口轉移的就業和居住問題,保證進城務工人員的相關利益,提升城鎮公共服務的質量。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實施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大力度防治土壤污染、水質污染等。在抓好環境整治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城鎮綠化,改善城鄉總體面貌,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彰顯社會主義生態美、主體美。
2.補齊鄉村建設短板,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對于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必須落實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現在農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短板”亟待加快補上。鄉村振興的建設是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的需要,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民消費已經形成了新市場和新產業,要學會引進人才技術和方法,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民生產質量,同時,要建立鄉村社會保障機制,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讓技術人才流入農村。同時鄉村文化教育也必不可少,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
3.創建戰略協調機制,統籌城鄉融合規劃。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結合能很好地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來看,制度的不均衡是主要問題。為了打破制度壁壘,要構建一套完整的體系,有條理地推進改革。當然,我們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使資源要素流動起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鎮要保障農村的人才、市場、資金的需求,增加對農村的投資,提升農民的幸福感。而農村為城鎮提供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要科學經營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