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語文學科有著顯著的人文性特征,加強情感教育的實施既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與“三觀”,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情感教育展開分析,僅供參考。
一、研讀教材,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最為基礎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先對教材進行研讀,從教材中挖掘出符合情感教育要求的內容,繼而在講授文本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較好的情感體驗。以《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講授為例,教師需要在備課中對課文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以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其時代背景,并利用網絡與相關書籍找到一些有關的資料,使學生能清楚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和生存狀況,讓學生了解到晏子到楚國的使命。通過引入這些材料,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當時的情境,這對促進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往往很難進行深刻理解,這就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無法產生情感共鳴,更不會獲得良好的情感熏陶。在此情況下,語文教師應當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喚醒學生的情感認知系統,使其可以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情感共鳴,以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以《開國大典》一課為例,教師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珍貴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這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文本中的情感,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充分展現了情感教育的優勢作用。
三、聯系生活,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知識源于生活,而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與生活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時,也可以將情感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有效引導,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索溪峪的“野”》為例,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將教學活動放在室外進行,讓學生細致、認真地觀察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美,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這一過程不僅能為學生更好地感受索溪峪的美打下基礎,還能有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
結束語
加強情感教育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任務與要求,相關教師務必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通過研讀教材、創設情境與聯系生活等教學措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