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一年級新生的拼音基礎差異性較大,部分同學有拼音基礎,部分同學“零基礎”。針對這一現象,對照《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拼音提出的要求,筆者進行了課堂教學游戲環節、作業設計等方面的探究,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有基礎的同學熱情高漲、更上一個臺階;讓“零基礎”的學生不氣餒,越學越有趣。
【關鍵詞】差異化;有效性;游戲環節;分層作業
《好的教育》里曾提到過:“不管教育發生在哪里,也不管教育由誰完成,教育的使命,首先在于喚醒,喚醒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的心飛起來,有憧憬,有眺望。”作為一年級的語文老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每個班級都有超過半數的學生學過拼音或者在疫情居家學習期間跟隨父母或網絡學了部分內容,一小半學生拼音是“零基礎”;學生拼音基礎差異性較大,基礎好的同學,會覺得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枯燥,無挑戰性,出現“吃不飽”現象,零基礎的同學,會出現“難消化”的現象;學生課堂積極性不高,探索欲不強,不能沉下心來好好聽講。這些問題導致兩極分化嚴重,不能保證每名同學都能夯實拼音基礎,影響今后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現象,筆者針對學生拼音基礎差異性較大學情下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效性研究,以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讓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對一、二年級學生學習拼音提出的要求:“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本篇論文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優化教學內容的設計、多元化教學手段與方法、優化作業設計等來提高拼音教學的有效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設計適合一年級學生玩的拼音游戲、闖關游戲;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難易程度有區分,隨時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設計分層、有趣味性的作業。
一、多種游戲交織,暢享趣味課堂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既要避免熱熱鬧鬧的迷迷糊糊,又要拒絕安安靜靜的明明白白,最好的狀態就是熱熱鬧鬧的明明白白,這時,在低年級教學內容中設計合理有效的游戲就顯得非常重要。
“開火車”“摘蘋果”“把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寶寶送回家”等游戲是學習拼音常用的游戲,用得多了,孩子就會缺少新鮮感,所以在課堂上就要設計有挑戰性的游戲。比如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韻母“an”的發聲編口訣比賽,每一組的成員編出一個口訣得一分,后面的同學不能重復前面同學的答案,這不僅鍛煉了孩子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而且對于“有基礎”的同學也是有挑戰的,要不斷在腦子里搜羅新鮮的詞語,對于“零基礎”的同學,就是不斷吸納的過程,鞏固新知。實踐下來,“小組PK”的游戲,不光對于學習拼音十分有效,對生字組詞也很有幫助。
二、涉及分層作業,調動學習積極性
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指示。”設計分層作業需要充分掌握班情,了解哪些同學學有余力,哪些同學基礎薄弱。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適合他們自身的作業,既有全班統一做的作業,比如:打卡書本上當天學的音節,自主練寫音節詞;又有充滿趣味性的作業,比如,用身邊的材料搭一搭字母;還要有進階性的作業,比如:你來做做小老師,出5個題目給同桌做一做,如:j-(? ? )-ān→juān。有能力的同學在出題的時候潛意識里已經想好了考點,作為解題者,心中充滿翻越大山的欲望,可以說,興趣是培養能力最好的老師。
分層作業,滿足了全班同學的胃口,也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樂學、愛學、想學、渴望學好。
一年級新生的拼音基礎差異性較大,部分同學有拼音基礎,部分同學“零基礎”,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對照《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拼音提出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多種游戲交織,暢享趣味課堂,讓有基礎的同學熱情高漲、更上一個臺階;讓“零基礎”的學生不氣餒,越學越有趣。同時,設計分層作業,調動學習積極性。希望這種做法能對語文教學同仁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