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姣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今社會處于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受環境、同伴、網絡等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發展規律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給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問題、新挑戰。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效引導學生建立健康良好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素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社交平臺,有效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和教育實效性,為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互聯網;思想疏導
2022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9份《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已有10.32億網民,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手機互聯網用戶運營規模不斷擴大,中國中學生使用網絡的規模仍在增長。這些數據反映了互聯網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細節。而跳出數據,我們現實世界中也隨處可見學生在校園里、街道上無時無刻在使用手機互聯網。手機從簡單的通話功能,發展到瀏覽、社區互動、在線支付、生活助手等等許多豐富多樣的功能。手機通信設備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讓學員越來越依賴手機,由移動設備頻繁使用而出現的“低頭族”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一、網絡時代中的大學生思想特點
(一)思想觀念開放,平等意識增強
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各類信息通過網絡媒體、移動設備進入人們的視野,多種文化、思想發生大碰撞,意識形態呈現多樣性、多元化特征。大學生群體具有思想活躍、求新求異、喜歡挑戰等特點,他們緊跟時代潮流,利用網絡媒體、移動設備等廣泛獲取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注重自我的完善和發展,通過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和進行其他良性競爭,來提升自身能力,豐富自我經驗,確立自我同一性,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對不公平、不平等持有非常鮮明的態度。
(二)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他人交往
作為95后、00后的學生,他們大多是獨生子,處于家庭影響力的核心。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他們更傾向于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大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通常不懂如何替他人考慮、換位思考。在更注重完善自我、突破自我、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又常常難以諒解他人。在學習生活中行事偏向個人主義,自尊心強烈,不太遵守規章制度,做事全憑心情,喜歡我行我素。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和矛盾,同學與同學之間有時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會出現一定的人際交往問題。特別是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逐漸被網絡社交中的文字、表情所取代。互聯網社交平臺中的互動并不能取代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甚至使現實中的同學關系逐漸疏遠,學生容易出現日常交流心理障礙。
(三)心理素質偏低,抗壓能力較差
當代大學生自信、活躍、聰明,同時又敏感、脆弱。他們的成長環境純粹又無邪,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和失敗,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經驗。他們內心深處對大學生活會有許多美好的憧憬。但是,在真正進入到大學以后,面對新的環境,陌生的同學和全新的學習生活,理想和現實的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不能夠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使得遇到困難和挑戰時,常常出現畏縮逃避的心理。遭遇挫折和失敗以后,很容易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出現這種負面情緒時,他們往往在網絡世界中尋找發泄的途徑,容易受到互聯網不良影響的誤導,沉浸在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甚至人生觀、價值觀念和價值觀被扭曲,阻礙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思想疏導的必要性
在網絡時代中,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容易使他們走進自我封閉,不愿與人分享溝通的死胡同里。遇到困惑和問題不輕易吐露,也不太愿意傾訴,長此以往,會造成亞健康的心理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難題,及時地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引導學生逐漸走向成熟。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疏導就是一個常用且重要的方式。疏即疏通,導就是引導。思想疏導是通過解釋、理解、同情等來影響或改變對方的情感認知、心理狀態的行為,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使其以開朗、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促進其有個性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新網絡時代下思想疏導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網絡時代下思想疏導的機遇
其一,互聯網社交平臺拓寬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路徑。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師生交流只能在現實世界中展開的單一的模式。有時因為時間、空間上的沖突,教師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與學生溝通交流,使學生覺得老師不夠關心他們,也不愿意跟老師傾訴,思想教育工作難以有效開展。而且在虛幻的網絡世界中,教師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問題。這樣的方式大大加深了學生與教師的聯系。其二,互聯網社交平臺為高校師生提供了全新的對話方式。相比于傳統的面對面交流,虛擬空間里的交流氛圍更加輕松和自由,學生可以把平時不敢當面說出的話傾訴出來,使教師可以更加準確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其三,互聯網社交平臺有利于提高師生溝通的效率。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迅速傳播的信息,普遍化的受眾群體,教師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此外,還可以使用易班,樹洞等網絡技術社會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內容豐富,方法新穎的優勢。其四,在虛幻世界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生活動態,及時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困難及時加以整理,全方位地剖析科學研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根據所提供的人性化服務,傳遞關懷,傳遞社會正能量,積極主動地處理學生在學習訓練、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增強學生的信賴感。
(二)新網絡時代下思想疏導的挑戰
新網絡時代給大學生思想疏導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其一,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一些偏激、錯誤、不健康的信息,對大學生來說,歸屬感和判斷力的缺乏使之易受不良信息的動搖,會導致不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損害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其二,互聯網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虛擬網絡豐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特點深深吸引著大學生,他們可以在其中輕易獲得愉悅和滿足,沒有自制力的學生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其三,虛擬世界加大了教師的監管難度,龐大的信息量、紛繁復雜的思潮和意識形態難以全面的監管,有效的過濾。因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四、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社交平臺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和教育實效性
(一)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建立健全機制體制
一是,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收集互聯網使用情況與學生學習成績和綜合測評關系的數據,形成“數據庫”并從中獲得基本規律。二是,同時積極開展大學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如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影響研究、網絡成癮性研究等等。為高校思政工作的展開提高理論依據。三是,完善網絡思政教育的機制。使高校思政工作者明確責任和義務,建立評估體系和獎懲措施,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二)培養專業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創新教育路徑,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就要求教師掌握網絡技術,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作為高校,要培養教師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能力,熟練使用互聯網社會平臺的能力,熟悉網絡文化以及合理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能力。通過定期培訓、經驗交流、理論研究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創新思政教育方式,貼近學生生活
一是,“以學生為本”。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不要傲慢,要平等交流,善于傾聽。尊重學生隱私。二是,“對癥下藥”。了解學生所想所思,對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三是,“以身作則”。正確看待和理性對待社會輿論和網絡輿論,積極倡導和傳播正能量。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積極、科學的人生觀。四是,“授之以漁”。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自行選擇信息的接收和規避負面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完善網絡師生互動平臺,網上網下相互促進
健全團隊管理,組建高效率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設計開發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提供獨特的新聞媒介。基于民主、開放、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同學生進行公平、友好的互動交流,能夠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成效。同時利用平臺發布校園信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使正面典型、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同時網上網下的立體互動,通過不同形式的思政工作協同發展,各司所長,增加教育系統性和實效性。
五、結語
總之,網絡技術和社交網絡是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隨著網絡時代的深入發展,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轉變邏輯思維,緊跟時代潮流,主動抓住網絡時代的新機遇,譜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符合時代要求,通過正確使用和有效引導,使互聯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工具。
參考文獻:
[1]王蘭.從社會學視角看21世紀的“低頭族”[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5):80-83.
[2]王愛民.如何根據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1).
[3]于佳鑫,申淑征.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探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277-280.
[4]吳敏筱,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5]梁健惠.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5):152-154.
[6]賈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7(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