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山福 吳燕
摘要:高校隨著課程改革不斷地推進,對課程思政建設愈發地重視。高校化學由于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向大學生講解化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化學教學中,以此來培育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將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彰顯出。對此,本文將對高校化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展開探究,以期參考。
關鍵詞:高校;化學;課程思政
高校將課程思政融入化學學科中,不僅能體現教師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全過程,還能切實提升化學課程教學質量,對此,教師就要深度發掘化學課程中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并合理開發這些思政資源,主動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這樣在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同時,也能促使大學生實現全面化發展,最終提升高校化學課程教學的質量。
一、發掘化學思政元素,將二者有機融合
目前,在化學課程中,教師就可通過理論教學以及實踐教學來發掘化學中蘊含思政元素,進而將化學知識與課程思政完美融合。首先,在理論教學中,就可發掘化學教材中歷史事件、社會熱點以及人物經歷等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引導大學生通過探究形式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取舍,這樣既能為化學理論教學增添趣味性,還能有效激發出大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進而有效培育大學生的價值觀以及理想信念等。例如,教師就可通過分享化學家成長經歷,將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理想信念充分激發出。在講解化學有機物這節知識時,就能向大學生說明有機物可能會具備一定的污染性或毒性,這樣不僅能培育大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還能使大學生明確環境保護與化學知識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另外,教師也可向大學生展示化學污染環境的相關案例,將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充分激發出,并培育大學生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促使大學生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其次,化學實踐教學中,在實踐教學中除了著重培育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外,還要反復強調大學生秉持求實的態度對待化學,尊重實驗數據,尊重實驗結果,切忌弄虛作假。化學實驗過程既要注重科學操作,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并將有害物質妥善處理,比如實驗室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要做到無害化處理,進而培育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二、強化教師思政水平,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專業教師是化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師的思政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高校就要建立一批思政意識以及德育教育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這也是確保化學課程實現“協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強有力保證。教師不僅需要對化學背景、化學發展歷程、化學前沿技術有較為熟悉的了解,還要主動去學習與政治、文化、經濟、資源以及環境等知識,這樣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時,就能明確如何在化學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進而有效發掘能與大學生產生共鳴的思政元素,促使化學課程與課程思政實現深度融合,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也能充分發揮出,從而將大學生培育成有擔當的高素養人才,為推動化學事業不斷發展貢獻出自身的力量。
三、創新化學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化技術不斷地發展,教師就應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如就能將混合式教法應用到化學課程中。混合式教法不僅能豐富化學教學過程,還能有效鞏固化學教學成果,從而提升大學生學習化學的效果。另外,混合式教學還能凸顯出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調動大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引導大學生自主去探究化學知識、分析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等,在提升大學生分析能力的同時,還能有效培育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混合式能與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相輔相成,學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字化學中的教育效果。所以,混合式教學可以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化學課程思政實踐中,除了應用現有的教學方式發掘思政元素外,同時要積極結合信息化技術,更有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例如,借助各類教學平臺,這樣不僅能在課堂中向大學生滲透于思政思想,還可在線上平臺探討一些化學家的行為是否與核心價值觀相符合,通過探討提升大學生的價值觀判斷。此外,也可借助混合式教學法在實驗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比如通過信息化技術模擬化學實驗,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多次實驗試錯機會,使大學生明確實驗失誤帶來的危害有哪些,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課堂不只是向大學生傳授知識,還是塑造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化學作為理工科必修的課程,教師就要充分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化學課程的建設方向。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地強化自身的思政意識,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而將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化學課程中,有效提升化學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而為社會輸送大量的高素養化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華,瞿家儒,陳紅亮.高校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途徑探究[J].科教導刊,2021(28):125-127.
[2]徐宗,涂小進,魏來,王軍梅.“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化學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滲透[J].傳播力研究,2019,3(3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