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高速發展,人才創新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在此背景下,高校物聯網專業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已經在過去的教育改革階段取得了諸多成效。現階段,物聯網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高校物聯網專業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急需解決,需要學校和教師聯合起來共筑人才培養新體系。本文圍繞新形勢下物聯網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幾點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一線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物聯網;教學改革;創新策略
高等教育背景下,物聯網專業廣受關注和討論,其創新人才更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促進國家繁榮的重要基礎。在物聯網專業教學中,只有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維,才能夠培育出符合社會需求、行業需求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因此,一線教育者應當積極踐行教育改革,力求通過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入創新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空間。
一、高校物聯網專業教學現狀
目前,物聯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使得課程體系稍顯繁雜,缺乏層次性、缺乏多元化。與此同時,能夠彰顯物聯網專業特色的課程少之又少,使得專業教學不夠獨具魅力、不夠生動有趣,更使得部分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出現了厭學、煩躁等不良情緒。由此可見,合理的課程設置至關重要,高校物聯網專業課程設置應當充分考量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觀點,更應當融入青少年的成長特點。
物聯網專業還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這一模塊正是高等教育較為缺乏的。也就是說,高校物聯網專業教學過程中不甚重視實踐教學,更缺乏學生自主探索與實踐的學習環節。久而久之,物聯網專業學生缺乏實踐鍛煉,也就是缺失了實踐能力與實踐經驗。由此可見,開展實踐課程與拓展實踐活動對物聯網專業來說十分重要,教育者有必要著重建設實踐模塊,為學生提供可以親身參與、親自動手的學習環節。
二、新形勢下物聯網專業教學策略
(一)合理設置專業課程
當前,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下的課程設置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學校、學院方面應當聯同教師重新安排與跟進,盡可能設計出符合大學生成長需求及行業發展需求的課程模式。與此同時,專業教師還應當按照相關標準優化課程內容,致力于用最短的時間高效育人,讓物聯網專業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此外,物聯網專業還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體的計算機專業,增進核心課程教育、增進核心技術應用等至關重要,其課程設置還應當考量實際情況,均衡以上幾點特征,保證課程設置符合情況,避免專業教學與實際情況出現脫節。
(二)加強專業實踐教學
前文提到了物聯網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針對實訓教學進行優化與完善十分關鍵,這是促進物聯網專業高效、高質發展的重要推手。因此,物聯網專業教師必須認識到實踐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并針對具體學情推廣新模式與新方法,力求促進物聯網專業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師生互動是實踐教學的前提,物聯網專業教師也是一樣,其需要與學生保持友好的聯系,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密切溝通與交流,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進行引導,一步步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索興趣,一步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養。此外,高校也可以積極聯系企業,引入外部力量支持實踐教學,讓學生盡早接觸物聯網專業崗位及相應工作,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核心競爭力。
(三)強化教師團隊素質
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師,教師也是推進實踐教學的教師,也就是說,高校應當強化教師的綜合實力,讓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讓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鞏固理論。此外,高校也可以效仿職業教育中常用的教師培養模式,讓我校教師走出去,走進企業和生產一線再學習。或者,讓我校教師參加校內培訓,多在實驗室、實訓基地親自動手操作。而學校及學院方面還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資深從業人員等進入學校,開辦教育講座、宣講專業知識,或者還可以進入實驗室、實訓基地輔助教學等。這樣一來,我校教師就構成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團隊,從而能夠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發揮教書育人的積極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專業教師牽頭的教育改革十分必要,教師首先要認識到物聯網專業的教學現狀,針對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實踐教學不夠重視等問題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借助教育改革力量解決教學問題。此外,高校方面也應當積極踐行教育改革,重視對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力求打造出一支專業基礎扎實、實踐技能強悍的教師團隊,督促其為大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馬飛.基于“社團有趣·競賽有技·科研有效·就業有用”的物聯網專業教學改革探索——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2,13(01):74-76.
[2]趙丹,李昂,李丹丹.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物聯網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以RFID技術課程為例[J].物聯網技術,2021,11(1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