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蘊嶺
在國際區域治理中,經濟治理是重點領域,也是成效最為突出的領域。為什么需要經濟的區域治理?最基本的原因是為了克服國家邊界限制,以國家間合作的方式開拓更大的經濟運行空間,推動要素資源在區域內流動,實現生產、銷售、服務的規模效益,從而推動各國經濟的發展。
為什么區域市場能夠獲得更大的受益?最著名的理論是區域市場可以產生貿易轉向與貿易創造。簡單的解釋就是:由于區域市場內取消了國家間的關稅,使得生產成本降低,商品變得便宜,于是原來從區域外進口的商品就轉到區域內來進行,這樣,就增加了區域內貿易。同時,由于貿易增加、經濟發展、收益提高,又增加了購買力,因此也會增加貿易的總量,包括增加從區域外的進口。這個理論開始主要是為建立在內部消除關稅的關稅同盟提供支持,后來被廣泛用于所有推動區域市場創建的實踐,特別是自貿區(FTA)的構建。同時,該理論還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證明區域市場可以產生動態效應,即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綜合收益。
初級的區域市場構建是建立關稅同盟,再進一步是建立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再進一步是建立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共同體具有統合經濟政策、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功能。在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聯盟(union),它具備更高層次的區域治理,像歐盟,即是沿著這樣的路徑,實現了很高水平的區域經濟治理。當然,并非所有的地區都會走這樣的道路。
如今,區域經濟市場構建最為流行的是自貿區(FTA、CEP),特別是新型自貿區構建,它由以削減關稅為主要內容轉向綜合安排。新型自貿區之所以成為區域經濟治理的主要形式,在于其適應新發展的需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分工深化,通過產業鏈、供應鏈、網絡鏈把各國經濟更為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經濟的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在此情況下,統合國別政策法規、制定新的共同遵守的規則、讓經濟交流活動依規而行,成為區域經濟治理的最重要任務。
在通過自貿區構建深化區域經濟治理上,把標準、規則的制定作為重點,是一個重要的發展。1992年簽署的北美自貿協定開始涉及諸多非關稅領域的規則,而日本和新加坡于2002年簽署的自貿協定(稱之為經濟伙伴協定<EPA>),則不僅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人員的開放,還包括了知識產權、技術標準、政府采購、競爭政策等。自進入21世紀之后,幾乎所有的自貿區協定都具備新型自貿區特征。由美國推動的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TPP)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不僅涉及交易規則,還涉及成員經濟運行的許多規則,美國退出后簽署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CPTPP)基本上延續了TPP的做法。
全球化是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多邊貿易治理(GATT/WTO)是全球化發展的基礎。但是,產業分工、產業鏈、供應鏈都帶有很強的區域化特征。北美、歐洲、東亞是世界三大區域經濟中心,一是各個區域中心有著比其他地區更為緊密的經濟鏈接和供應鏈網絡;二是三大中心之間有著比其他區域更為緊密的經濟關系。如今,三大經濟中心都各自建立了區域性經濟框架,歐盟有基于全要素流動的統一大市場(single market);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現改為美墨加自貿協定(UMCFTA);東亞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三個區域經濟之間也發展起了相互的對話與合作,美歐之間就構建美歐自貿區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商討;北美與東亞之間有亞太經合組織(APEC)為鏈接,推動構建亞太自貿區(FTAAP)的努力也一直在進行;東亞與歐盟之間有亞歐會議(ASEM),將來也有望建立更為密切的跨區域安排。
在世界其他區域,如拉美、非洲、歐亞地區,也都建立了多樣性的區域經濟治理機制,如共同市場、共同體、聯盟和自貿區等,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特點開展不同方式的區域經濟治理合作。當然,國際區域經濟治理還包含其他許多內容,比如對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治理、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治理、對改善綜合發展環境的治理等,都越來越被提到國際區域經濟治理的議程上。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發展受到多方面制約、出現“退全球化”的情況下,區域經濟開放與合作安排卻出現了加強的趨勢。RCEP的實施就是一個例證,盡管相關國家間關系存在諸多矛盾,但在推動區域經濟治理方面,卻能夠擱置政治歧見與爭端,就構建開放的東亞區域經濟市場達成共識,由此可見在區域經濟治理方面加強合作的重要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