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權
關鍵詞:高職數學建模;教學方法;策略
引言
數學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合理高效,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在數學教育改革方向上也更傾向于數學應用,并且數學在高職學生教育體系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顯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數學建模作為一個新興的數學教學方式開始嶄露頭角,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成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鑒于數學的重要性以及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成為高職數學教師思考的主要問題。
1數學建模思想的概念
數學建模思想是指在通過參考數學模型的方式來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是一種科學的數學思維方式。數學建模不是具體的數學知識,而是一種數學思想與思考方式。在學生進行數學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數學建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數學問題解決方式,能夠將具體的數學問題通過抽象的數學思路來進行歸納整理,從而整合出數學解題思想,促進數學教學的發展。
2高職數學建模的教學策略
2.1重視習題中的應用性問題
習題中的應用性問題是數學知識和數學建模之間最有效的聯系,為了讓學生了解數學建模的概念和形式,通過應用題的形式無疑為學習數學建模奠定了基礎。數學教材里面的應用題是教材編寫的專家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調查,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假設編制出來的,可以說專家完成了數學建模的前兩步,學生求解應用題就是對數學建模的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這兩步的應用,所以求解應用題是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需要重視應用題的部分,利用應用題加強學生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1]。
2.2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融入數學建模思想
在進行高職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場景的營造,促進數學建模思想應用的展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水平。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推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應用數學知識,促進了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將貼合生活實際,有助于高職數學教學的生活事例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提升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效果。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需要恰當的載體,生活事例、生活問題就是不錯的選擇。在進行高職數學教學設計師,教師可以通過對生活中數學要素的提取設計具體的數學案例,從而保障數學建模思想的生活化應用,推動學生對數學建模思想的領悟,促進學生發展。
2.3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到高職數學教學改革課堂中去,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
為了更好地實現數學建模思想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就應該及時變通目前高職數學教學的具體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在高職數學教學課堂中傳授新的數學理論的時候,高職數學教師不應該再采用原來以理論推公式的方式進行教學,應該將推導理論的過程從課堂的教學重點轉化為高職學生對概念的深入了解與分析,這個推導過程不需要多么嚴密和完整,主要是為了讓高職學生在推導的過程中充分認識數學概念,并通過各種應用手段、技巧方式,層層分析推導出需要掌握的公式,在無形中培養了高職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高職數學教師還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對其數學課程進行輕微的改動,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專業特點,有目的、有側重地對高職數學進行教授。比如對于工科的電子工程相關專業,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側重微積分、多重積分、極限等相關內容,以便于高職學生在未來應用中可以游刃有余;對于經濟管理學等相關專業,高職數學教學的側重點應該著重側重于數理統計分析、線性代數等相關內容;對于計算機、網絡等相關專業,在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側重點應該放在離散數學、統計學等相關方面,提高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此外,在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增加一些可以輔助的數學教學素材,在豐富高職數學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不同高職數學教學方式的轉換。充分將數學基本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數學建模思想[2]。
2.4組織數學建模興趣小組
當學生初步掌握了數學建模的能力之后,教師就可以倡導學生建立數學建模興趣小組,教師選擇一些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從中體會完整的數學建模流程,這個階段教師選擇的問題最好是那些數據和變量清晰的數學問題,教師給出這些問題的信息,讓學生嘗試使用數學建模的形式進行求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加強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交流能力,并且和小組成員之間配合完成數學模型的創建工作,可以營造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氛圍。
結語
我國傳統的高職數學教學方式,無法培育出真正有能力、真正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通過創新課堂教育方式,對數學建模思想進行科學應用,促進高職數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保障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明.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風景名勝,2019(10):99.
[2]肖云.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實踐研究[J].林區教學,2019(09):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