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云,何優選,鄭春燕
(1.嘉應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嘉應學院教務處,廣東 梅州 514015)
近年來,教育部有關文件強調,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最重要基礎,要落實“四個回歸”,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1]。要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科學確定過程考核項目的比重[2]。不少高校教師改變以往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3]。傳統的計算機應用軟件類課程考核模式主要是按老師的設定在計算機上完成任務,最終憑一張試卷定成績,忽略了學生平時的表現[4]。
本文以某高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2017 級的A 班與B班(均為本科班)和2018 級的C班(本科班)與D班(三二分段與專升本班)為試點班,以“GIS軟件及其應用”課程為例,對加強課程過程考核改革試點的實施工作進行分析探討。
“GIS軟件及其應用”課程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限選課程,共50 學時(其中實驗30 學時),使用GIS 軟件,完成地理信息技術相關的數據處理和空間分析等應用,主要考查學生專業軟件應用能力。本次試點工作,A 班采用原有考核方式,B、C、D 班均采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各考核項目比重見表1,p96),通過四個班的考核結果對比,分析試點工作的實施效果。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B-D 班與A 班的過程考核項目及其占總評成績百分比略有不同,前者比后者多了隨堂小測與期中考,前者的期末考比重比后者少20%(詳見表1,p96)。四個班考勤、課堂提問、實驗、期末考的考核方式一樣,B-D班的實驗和期末考的占比略低,主要是增加了隨堂小測與期中考的比重。此外,改革后的作業數量也較之前多,有隨堂和課后兩種形式。以上作業、小測和期中考,均有批改與評講。

表1 各試點班考核項目對比(%)
2.1.1 B 班期末考試情況總體比A 班較好
由期末考試分數分布情況來看(表2),B班全部及格,平均分76.53 分,標準差7.87,平均分中等,各人成績有差距,符合正態分布;A班及格或以上人數約占總人數的90%,平均分69.39 分,標準差14.14,雖然平均分不高,但成績有差距,也符合正態分布。從平均分來看,B 班的平均分比A班高7.14 分,成績優良(70 分及以上)的人數是A班的1.75倍。從標準差來看,B 班的個人成績與平均分較接近,無較大偏差;A 班的個人成績與平均分相比,較多表現為偏離。以上數據反映了B 班對知識點掌握較好的人數較多,A 班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一樣。

表2 各試點班期末考試各分數段人數占比統計
2.1.2 C 班期末考試情況總體不如D 班
C 和D 兩個班均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但兩個班的考試情況仍有差別。由期末考試分數分布情況來看(表2),D 班全部及格,平均分81.1 分,標準差5.68,平均分較高,成績符合正態分布。C 班及格或以上人數約占總人數的97%,平均分79.08 分,標準差8.8,雖然平均分略低,但成績也符合正態分布。從平均分來看,D 班的平均分比C 班高2.02 分,成績優良(70 分及以上)的比重是C 班的1.12倍。從標準差來看,D 班的個人成績與平均分較接近,無較大偏差。C 班的個人成績與平均分相比,表現為輕微偏離。以上數據反映了C 班期末考試情況總體不如D 班,這可能與各班的學風有關系。
由于A 與其他三個試點班的考核方式不同,而B 與C、D兩個班雖然分屬不同年級,但這三個班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可對B-D 班進行縱向比較分析。由表2 可知,BD 班平均分呈現逐漸增加,B 班的標準差比C 班略低,但比D 班高,總的來說,C 和D 班的考核效果較B 班好。這與實行新考核方式過程中,2018 級采用的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相對2017 級的內容有了一定的優化有關。此外,三個班大部分學生的總評成績位于80-89 之間,呈正態分布,高分的占比分別為D>C>B。
B-D 班的課程過程考核項目增加,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評價更加細化,有利于更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該班學生普遍反映,提高課程過程考核的項目與占總評成績的比例,形式有些像中學階段的考核,但評價項目的比例又不太一樣,這樣有利于提高大家平時的學習積極性,更注重學習過程,而不像以前的考前臨時抱佛腳,記憶力強的學生能考高分,學習努力認真但記憶力較弱的學生分數不高。
B-D 班學生肯定試點工作,建議推廣到其他年級、其他課程。開始公布此項試點工作時,同學們普遍覺得新奇,認為大學里布置多些作業、小測,還有期中考,與中學期間的學習很相似,會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習任務,壓縮個人時間,但因為是為了探索更好的教學方式,同學們都同意按要求進行試點工作。隨著工作任務的推進,大家覺得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學習積極性,能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查資料、與同學討論、請教老師等途徑來解決問題,有一定的成就感。
由以上結果來看,本次過程性考核試點工作還有提升空間,推廣應用的課程和年級可以再優化。由于試點課程是專業選修課,實驗學時較多,需要較多的學習時間,因為試點對象是大三學生,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占據了較多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大部分同學掌握好本課程的知識點,能舉一反三,這個對任課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任課教師繼續優化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更貼近生產實踐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更靈活的考核項目。另外,學生普遍反映,該試點工作最好能從低年級、基礎課程開始進行,更有利于低年級學生主動學習,掌握更牢固的基礎知識。
高校加強課程過程考核工作,有利于全面考查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5],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增加平時學習投入,但相應地,教師的工作量也會增加,需要考慮合適的解決方法[6]。因此,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加強過程性考核適用課程的案例研究。過程性考核不一定適用于全部課程,建議從低年級、基礎課開始推廣加強課程過程考核改革。低年級學生剛經歷高考,學習狀態仍較良好,積極性較高,適應能力也較強。基礎課程也是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且是整個專業學習的基石,進行試點改革,可以促進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提高對專業的認知度與接受度,也可能間接減少申請轉專業的人數。
二是建立健全助教崗位制度。建議適當提高任課教師的工作酬勞,或者配置教師助理,如勤工儉學崗位的學生助理。因開展試點工作,教師工作量比平時增加較多,如批改作業、小測、試卷等,還有其他科研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如果開展加強課程過程考核改革,需要比平時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可能會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教育部也鼓勵優秀高年級本科生擔任助教,并給予合理補助[2],但具體落實,需要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助教崗位制度,以保障過程性考核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