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張 麗,謝秀媚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產科 廣東 梅州 514000)
“盆底肌”是位于盆底的肌肉群,可以保持盆底臟器正常位置。女性盆底功能障礙主要由盆腔支持結構退化或缺陷,損傷及功能障礙導致,比較常見的是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有研究指出,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有所不同,剖宮產對產后盆底功能造成的影響最小,陰道順產與順產轉剖宮產影響均較大,與順產過程中胎兒分娩對盆底肌形成較大、較長時間作用力有關[1]。有研究指出,不同的分娩方式對患者盆底功能造成的影響不同,需要給予差異性的康復治療,提高治療效果[2]。對不同產科因素孕產婦進行分娩后盆底肌康復治療,通過盆底肌肉鍛煉、盆底生物反饋治療、盆底肌電刺激治療等方式,可改善患者盆腔器官脫垂分期和產婦尿失禁情況。相關研究表明,在孕產婦盆底功能臨床治療中,應用盆底肌康復治療具有良好的短期療效,有助于患者生產后盆底功能有效、快速恢復,減少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預防其他并發癥發生與病情進展[3]。本文選取180 例初產婦,根據臨床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組觀察,探究不同產科因素對孕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盆底肌康復治療的近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8 月梅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180 例初產婦,根據臨床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順產組、順產轉剖宮產組、剖宮產組,每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初產婦;②足月妊娠;③單胎妊娠;④育齡女性患者,年齡<40 歲;⑤盆底功能篩查診斷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臨床資料不全;③心腦肝腎重要器官障礙患者。其中陰道順產組孕產婦年齡23 ~34 歲,平均年齡(29.25±1.05)歲;孕周最短38 周,最長42 周,平均(41.05±0.45)周。順產后改為剖宮產組孕產婦年齡23 ~35 歲,平均年齡(29.19±1.12)歲;孕周最短38 周,最長42 周,平均(41.12±0.50)周。剖宮產組孕產婦年齡23 ~34 歲,平均年齡(29.37±1.10)歲;孕周最短38 周,最長42 周,平均(41.01±0.39)周。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選取三組孕產婦心腦肝腎重要器官無障礙患者,檢測盆底肌力。檢測方法為采用2 根手指,1 根手指為構型,緩慢插入產婦宮頸后穹窿處,接觸盆底深層肌肉,根據衛生診斷認證局的認證測試標準進行判斷。采用盆腔器官脫垂量化檢測法對產婦的盆腔器官脫垂情況進行檢測,通過對產婦的腹部進行施加壓力,觀察產婦有無尿液不自主流出情況。對產婦進行電刺激、盆底肌鍛煉及生物反饋聯合治療方案,在治療開始的4 d 內,對產婦進行周期為8 Hz ~32 Hz,脈寬320 ~740 μs 的電刺激,指導產婦進行1 類肌纖維訓練;治療開始4 d 后,對產婦進行周期為20 Hz ~28 Hz,脈寬20 ~320 μs 的電刺激,并指導其進行2 類肌纖維訓練。每周治療2 次,每次30 min。連續治療5 周為1 個療程。
比較孕產婦分娩后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以及分娩后造成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患者經盆底肌康復治療后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的改善率。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剖宮產組分娩后1 類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與2 類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均顯著高于順產組和順產轉剖宮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順產組和順產轉剖宮產組分娩后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孕產婦分娩后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比較[n(%)]
三組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患者經治療后,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孕產婦治療后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改善率比較[n(%)]
孕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易發生盆底組織基本結構和生理功能損傷,引起盆底肌功能障礙,導致其分娩后出現盆腔器官脫垂以及尿失禁,對孕產婦分娩后身心康復均造成嚴重影響,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促進盆底功能恢復,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對患者日后生活及工作造成干擾,甚至影響生育能力,后果嚴重,需引起重視與廣泛關注[5]。為預防或減少分娩對孕產婦盆底組織基本結構和生理功能造成的損傷,應對不同產科因素對孕產婦盆底功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選取適當的分娩方式[6]。有研究指出,不同的分娩方式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差異較大,其中,剖宮產手術由于具有較大的手術創傷,在手術過程中患者需要進行麻醉,麻醉藥物也會對患者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導致患者整體狀況受到影響[7]。盆底功能障礙是臨床分娩常見并發癥,在剖宮產術后偶有發生,主要原因是手術操作可能損傷患者盆底組織,加上麻醉藥物的副作用,會影響患者術后盆底肌肉的彈性與功能恢復,引起不適癥狀。而順產過程中,孕產婦宮縮明顯,胎兒娩出過程中對盆底組織形成較大壓迫,造成盆底功能損傷的概率更高。臨床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臨床發病率高,對孕產婦分娩后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典型癥狀表現為盆腔器官脫垂與尿失禁,引起患者負性情緒,心理負擔加重,可能影響產后泌乳量和母乳喂養,給母體和嬰兒均造成負面影響[8]。此外,在出現盆腔器官脫垂以及尿失禁問題后,需要及時開展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根據孕產婦盆底功能變化機制及產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脫垂等疾病的病因,通過盆底肌肉鍛煉、盆底生物反饋治療、盆底肌電刺激治療等方式,促進患者盆腔器官脫垂以及尿失禁改善[9]。謝靜麗[10]指出,不同產科因素對孕產婦盆底功能造成差異影響,剖宮產對女性分娩后盆底功能造成影響最小,順產對女性分娩后盆底功能造成影響最大。分娩后盆底肌康復訓練對患者盆底功能恢復有顯著促進效果,且治療效果在不同分娩方式患者中應用取得的短期療效相當。LaCross 等[11]研究指出,康復性超聲成像生物反饋臨床應用過程中,對于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復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顯著改善應激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由此可見,不同的分娩方式對于患者產后盆底功能均會造成一定影響,影響大小有一定差異,為了促使患者產后盡快恢復生理機能,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促使患者盆底功能恢復到孕前,減少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盆底肌康復治療方案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主要方式,應用頻次高,效果好,操作簡單,臨床應用價值高。
盆底肌肉鍛煉可以喚醒肌肉知覺、加強肌肉收縮程度、增強盆底肌肉鍛煉,治療要循序漸進,改善并增強盆底肌張力[12]。在對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前,首先需要對患者盆底功能進行準確評估,了解其病情嚴重程度,然后選擇合適的盆底肌康復訓練方式。盆底生物反饋治療通過放置于尿道或者陰道上的電位探頭或傳感器將相應的電位或者壓力信息傳輸給計算機系統,繪制成視覺圖像或聽覺信息,對盆底肌訓練進行指導,形成條件反射[13]。盆底肌電刺激治療可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促使神經細胞功能恢復,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縮[14]。在對盆底肌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根據盆底損傷情況進行合理康復訓練計劃,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趙曼丹等[15]研究中指出,對產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初產婦采取不同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方法均可獲得治療效果,但是不同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方法臨床應用各有優勢與不足,效果上也存在一定差異,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提高綜合療效[16]。
本文結果顯示,剖宮產組孕產婦分娩后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明顯高于陰道順產組和順產后改為剖宮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陰道順產組和順產后改為剖宮產組分娩后盆底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盆腔器官脫垂和產婦尿失禁改善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剖宮產對于孕產婦盆底功能影響最大,經過規范的盆底肌康復治療,可使絕大多數患者的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剖宮產是影響孕產婦盆底功能的主要產科因素,通過盆底肌康復治療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