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講授一門課程必不可少的元素,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對課程理解,同時能更深遠影響學生對機械類專業的認識與認可。本文分析了目前機械類專業常用的新媒體載體,思考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將課程知識和思政潤物無聲的傳遞至每個學生心中。為農林院校機械學課程思政設計改革提供一種參考。
關鍵詞:思政;新媒體;設計
我國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主要地方,只依靠思想政治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專業課教師,課程大部分是專業課程,學生用于專業學習的時間遠遠大于思政課程的學習[1]。因此,僅僅依靠專業的思政課老師進行思政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部高度重視思政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體系搭建,中央出臺的各項教育文件也反復提到課程思政的實施綱領。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大部分專業教育體系也從模仿西方教育體系逐漸發展成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體系;課程思政雖作為重要的思想源泉,但無法從西方的教育體系中模仿,同時國內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占比不強,學校管理部分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導致思政教育常常被邊緣化,學生學習也都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理解思政課意義。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相加,而是強調融合和貫通,把理想信念塑造、價值引導在潛移默化中有效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面對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專業課堂,新時代的思政教育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開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課堂由線下轉入線上,學生學習途徑的無限擴大,給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而有效的教學方式。本文擬總結分析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促進與擴展,為農林院校機械學科的課程思政設計改革提供參考。
一、課程思政的實施方式
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新探索,“它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中[1]。課程思政是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在課程和專業教學中的體現;教書育人則是教師做好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高校專業課教師應該做好本身的思想教育,給學生做良好的榜樣,做好示范性,肩負起教育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課程思政中的“課程”明確指向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重點在于“思政”,即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隱形地融人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程教學中,以達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起到“協同效應”。既不能像思政課那樣專門講思政,也不能只進行專業知識教學而不考慮思政內容[2]。課程教師應該將思政元素和專業課內容相結合,到達教學目的,并增加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對新時代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積極開發自己所在學科、專業以及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從而引導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意識到堅定政治立場與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性[3]。新時代下的“課程思政”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重要舉措,這要求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良好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等等,使大學生不僅僅能夠獲得專業課知識,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傳統線下講授的思政內容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簡單來說就是學生不反感,教師不卡頓,這需要教師、學生都在狀態,采用潤物無聲式的教學方式慢慢引入思政元素。這一難度是極大的,也是無法重復和無限傳播的。新媒體的引入正好解決了這一痛點,不依賴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大學生慕課、國家精品課程等線上資源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切入點,將線上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是提升學生對專業課認同感的有效手段。綜上所述,合理利用新媒體這一媒介,是促進課程思政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新媒體方式對課程教學的變化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網絡和混合式教學模式擴大了教師教學方法選擇的空間,為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4]。微信、QQ是當代大學生喜歡的通訊方式,將他們以及其他新的網絡分享平臺應用起來。例如:教師可將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轉換為歷史場景再現的啟發式教學法,采用模擬現場、虛擬實驗等方式,將學生帶到特定的歷史場景下,模擬先賢的學術突破場景,激發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索精神。
新冠疫情的來臨,讓線下教學處于癱瘓,線上教學成為教師授課的主要方法。不過線上教學也有一定的弊端,師生之間不能面對面,點對點的進行交流輔導,往往導致不積極的學生不能接收更多的有效信息;線下教學具體看師生人數,學生人數太多,教師精力不夠,不能精確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學生人數太少,造成師資力量浪費;學生因為個人原因未能上課,教師也不能再將課程上一遍,這也是線下教學的不足之處。所以利用新媒體的方式,保證線上線下取長補短,發揮線上學生對新媒體工具的興趣和靈活的教學時間,以及用PPT或者電影等方式將專業課內容和歷史元素以及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使教學更有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線下課程活動也要關注高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且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
在應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專業課教師要明確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中不良言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并加以防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此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5]。利用新媒體的方式改變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興趣,用這種方式來降低思政教學的抽象性。不僅通過線下的直接講述,同時也使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充實課程思政的內容,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元素,更容易學習專業知識。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新媒體的方式開展高校課程思政,能夠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線上線下教學協同運作,互相彌補不足之處,為將來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教學方式的優缺點,及時尋找原因,為接下來的工作提供依據;充分發揮其優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萬玉鳳,梁丹.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N].中國教育報,2020-6-6.
[2]謝春麗,劉永闊,閻春利.“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J].中國冶金教育,2022(01):95-97.DOI:10.16312/j.cnki.cn11-3775/g4.2022.01.029.
[3] 邵明英 , 付宇杰 . 移動互聯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師生 互動研究 — 基于 SWOT 分析 法 [J]. 實踐與探索,2020(4) :155-159.
[4] 于歆杰 . 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 [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56-60.
[5]啜一芃 .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研究 [J].2021(2018-19):223-224.
作者簡介:蔣亞軍(1990—), 男, 漢族,工學博士,武漢輕工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農業裝備與測控。
基金項目:武漢輕工大學校級青年教學研究項目(XQ20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