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冠宇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0088)
在卷帙浩繁的經典著作中,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簡稱《手稿》)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馬克思流亡至巴黎的時候,不過二十余歲,但這批“巴黎手稿”內含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尤其是“異化勞動”(alienation)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手稿》亦指出,“勞動實踐”不僅之于個人生命活動,還在于經濟起源、歷史進步的意義。
近年來,眾多學者對《手稿》的核心主題、邏輯意蘊、思想關系、當代意義等方面展開討論,基于多種學科背景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對《手稿》中的“三個筆記本”展開諸多方面的考察。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主題詞,在CNKI中檢索近五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中的論文(CSSCI、北大核心),文獻總參考數量為806篇,總被引次數571次。將Refworks格式數據導入Cite Space文本計量軟件,基于Java環境運行,得到可視化網絡圖1。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發現,學界圍繞《手稿》展開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法學的相關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市民社會”“國民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勞動異化”“自然存在物”“哲學批判”“異化理論”“共產主義思想”“政治經濟學批判” 等出現的頻率較高,說明諸多學者對上述方面頗為關注。

圖1 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主題詞的Cite Space可視化網絡圖
學界對《手稿》的研究討論大多集中于“異化勞動”“哲學”“分工交換”等方面,而對《手稿》的研究與定位,逐漸出現“不成熟論”和“成熟論”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觀點,基于這兩種觀點對《手稿》的評價亦形成了兩種相反的學術觀點,即“《手稿》是一部非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黃學勝針對目前學界將《手稿》視為“非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的這一觀點展開回應。他認為,《手稿》中的諸多具體論題都是圍繞“無產階級解放”,即“人的解放”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手稿》盡管存在些許不足,但充分表達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基本思路,應將《手稿》視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與此同時,亦不乏學者對馬克思《手稿》中的異化理論及異化理論中的“赫斯因素”展開辨析。需要闡明的是,“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基于工人群體生活境況貧困不堪這一事實而提出的,進而闡釋勞動主體及其經濟關系間的異化。
馬克思以“異化勞動理論”為中心,具體闡明該理論的四個基本特征,即一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二是工人與生產活動相異化,三是人與自己的類本質(即勞動)相異化,四是人與人之間相異化,并以此展開對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批判。[2]而目前學界圍繞馬克思、赫斯二人思想關系的研究,呈現出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是“赫斯對馬克思具有壓倒性影響”,第二種是“赫斯是完全失敗的馬克思先行者”,第三種是“有限度地承認赫斯的影響”。黃學勝以“貌合神離”一詞形容馬克思與赫斯二人思想間的微妙關系?!懊埠稀币嗫煞Q為“同質性”,體現為赫斯將德國哲學與法國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馬克思也提出要把“新的哲學革命”與“無產階級的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而“神離”亦可稱為“異質性”,馬克思與赫斯所堅持的階級立場是不同的,換言之,馬克思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而赫斯則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因此,“兩人路徑一致,但是實質是不同的”,故呈現“貌合神離”之態。[3]
與黃學勝不同的是,丁穎從馬克思與赫斯二人“研究切入的視角不同”出發展開論述。馬克思從勞動的本質(將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出發,借助國民經濟學①的觀點進一步提出“異化勞動理論”。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赫斯是以“貨幣”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將“貨幣”與“人”無機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提出對“商人世界的痛恨”,從而走入了否定貨幣、消除貨幣的“狹窄胡同”。[4]郭苗苗從“私有財產思想”角度出發,認為《手稿》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私有財產”,馬克思將“揚棄私有財產”作為研究的邏輯鏈條,進而展開對私有財產的起源、本質、關系、歸宿等方面的探索,諸多方面構成馬克思“私有財產思想”的主要論域。[5]鐘啟東厘清蘊含在《手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念,反思歷史與現實的諸多困難,進而闡明借助并發揮“人的實踐力量”才能解決當下“理論對立”“觀念顛倒”的現實難題,要以作為新時代精神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統領全局,構筑當代中國精神,進而形成有信仰的人民,有力量的國家,有希望、有未來的民族。[6]
具體來看,張海燕從倫理學的角度談《手稿》意蘊的“人類精神生活”,并指出《手稿》不僅回答了倫理的性質及其變遷方面的問題,還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的根源?!熬裆睢辈⒎遣蝗救碎g煙火的純粹的獨立空間,與此相反,“精神生活”與“世俗生活”是密切相關的。[7]韓喜平、李文娟從倫理經濟視域,對《手稿》展開分析。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特點是從倫理價值的角度對經濟問題的深度思考,進而探尋一條人與社會有機發展、和諧共進的道路。厘清《手稿》中“勞動關系”“私有制批判”“人的本質”“共產主義”等諸多問題,對于解決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建構和諧勞動關系”“堅定制度文化自信”“促進人全面發展”等諸多方面頗具指導意義。[8]
于春玲、孟曾從《手稿》中探尋、構建“美好生活觀”,認為馬克思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基于經濟事實出發,構建了美好生活的藍圖,即擁有豐裕的物質,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實現美好生活需要擺脫資本束縛,擺脫資本束縛的關鍵在于正確且合理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關系。[9]周啟群基于《手稿》中的“社會”概念展開解讀。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國民經濟學家并沒有真正理解“社會”,僅描述社會現狀,卻忽視社會中深層次的問題。馬克思發現了勞苦大眾勞動之不易、生存環境之惡劣,對政治經濟學視域下認為的“商業社會”進行分析,描繪出真正社會該有的模樣。[10]
《手稿》由三份具有內在邏輯的筆記本(Ⅰ—Ⅲ)構成。馬克思圍繞國民經濟學的一些學說和觀點,從勞動的本質對其展開了猛烈的批判。《手稿》中的“國民經濟學”,換言之就是當時德國人對英國、法國的政治經濟學的稱呼。筆記本Ⅰ即是馬克思對亞當·斯密學說的批判,包括“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三個范疇,重點揭示了學說中的內在矛盾;筆記本Ⅱ則是對“私有財產”的討論;筆記本Ⅲ則在Ⅰ的勞動、Ⅱ的私有財產內容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共產主義與之相連的論述,內容較為豐富,這也是眾多學者展開激烈討論、深入研究的關鍵部分,主要記載了“私有財產”“勞動”“共產主義”等相關論述,同時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展開批判,亦含有“分工”“貨幣”“《序言》”等部分片段觀點。
[筆記本Ⅰ]人在資本主義之下,其勞動卻使得自身成為商品,資本控制下的社會也就創造了相當數量的被剝削的工人階級。工資即決定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斗爭,而資本是一種私有權和支配權,資本也是資本家自身的利潤。那么,對這一利潤的追逐,也將是壟斷資本控制社會的手段,不論工人的社會財富處于何種狀態,其工資最終將處于可憐的最低限度。勞動創造了財富,但作為商品,“供需”有著市場和資本的多重影響,工人的工資自然受資本家的把控,注定淪為低廉的商品,依附于資本家的生產工具。馬克思提出了分工的又一面向,值得我們關注。這種市場特征不僅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還導致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競爭。在資本積累生產過剩之下,工人的工資只會下降至最低點。
[筆記本Ⅱ]資本家與地租所有者之間的關聯、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最終社會只分化為無產與資產兩個階級。資本、地租和勞動三者的分離對工人來說是極為致命的。筆記Ⅱ著重從資本家的視角分析了他們與勞動的關系。追溯以往歷史,在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及國民經濟學的不同時期,私有財富分別表現為金銀等自然要素、土地和農業勞動,以及具有抽象意義的勞動。不過,這種歷史階段的差別還未觸及事物的本質。
[筆記本Ⅲ]馬克思對于以勞動為原則的國民經濟學的虛偽予以強烈批評,它徹底實現對人的剝削和否定,人本身成為私有財產的這種緊張的本質——人被真正外化、異化。但人也正是不斷處在揚棄的過程之中,即從平均主義走向資本主義的揚棄,最終到對自我異化的揚棄。換言之,馬克思在這里表示出這是社會的必然趨勢,現在所處的資本控制下的工人勞動異化是必然的過程。最終,在生產力高度發展之后,共產主義勢必重新使人自身和社會狀態走向本質的回歸。這里,馬克思又著重探討了黑格爾“辯證法”的一些內容,尤其涉及“否定之否定”及人/意識/對象等層面的本質分析。
馬克思認為,工人的生活取決于需求,需求取決于資本家的興致,進而闡述了一種狀況:“如果供給的量超過需求,那么價格構成部分——利潤、地租、工資——之一就低于價格而支付。結果,這些價格構成的一部分就脫離這種使用,從而市場價格也就傾向于作為中心點的自然價格?!笔袌鰞r格的偶然和突然的波動,對地租的影響少于對分解為利潤和工資的價格部分的影響;而對利潤的影響又少于對工資的影響。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當某個地方工資提高時,別的地方工資保持不變,還有的地方工資在降低。當資本家贏利時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當資本家虧損時工人就一定跟著吃虧。其次,勞動價格要比生活資料的價格遠為穩定?!瘪R克思列舉出可能存在的主要狀態:“若社會財富衰落→工人遭受痛苦增加?!雹儆捎趪屹Y本、收入減少,經濟發展遲緩帶來了社會財富積累“赤字”從而給工人帶來物質與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叭羯鐣敻辉鲩L(雖對工人有利)→但資本家之間激烈競爭→S工人<D工人→工人工資增加→工人過度勞動。”②馬克思強調,此種情況出現的前提是“社會財富增長”,是基于國家資本與收入增加的事實。而資本與國家收入的增加又依賴于勞動積累、不斷擴大的分工、分工又帶來人數的增長(見圖2)。

圖2 馬克思列舉的“第二種”可能的社會狀態邏輯圖
分工不僅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還導致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競爭。最后,資本積累生產過剩,帶來大部分工人失業,于是工人工資下降到最低點。按照斯密的觀點,“大多數人是不幸福的”,而社會的最富裕的狀態會帶來大多數人的痛苦。這樣的結果與國民經濟學家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國民經濟學家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卻將這一考察責任推卸給“刑事司法、醫生、宗教等管理人員”。馬克思指出,“競爭就是抵制資本家的唯一手段,競爭既對工資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也對商品價格的下降產生有利于消費大眾的影響”②。馬克思批判國民經濟學家將經濟關系視為“前提”,并發現私有財產剝削的本質。馬克思在《手稿》“資本的利潤”這一部分中,闡述了“資本”的定義?!百Y本,即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有權。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并不是由于他的個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資本的所有者?!?/p>
需要指出的是,《手稿》中提到的“資本權力”的概念,并非在講權力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問題,而是說資本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11]“權力”是政治學、哲學、經濟學視域下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背景下,他將“權力”分為兩種,“一種是財產權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權力,另一種是政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彭肖建基于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表述,認為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財產權利”特指“私有財產”,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關系當中,“私有財產”突出表現為“資本的權力”。
《手稿》涉及經濟、政治、哲學、社會、思想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馬克思從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對哲學、政治經濟學、共產主義理論等歷史文獻與諸多思想展開系統性批判考察。馬克思對“自然”“社會”“人”等一系列概念的認識頗為深刻。在解讀、剖析《手稿》的諸多復雜、抽象概念時,若不從特定時空下展開歷史研究分析,容易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哲學、倫理學中的諸多思想內容作“當代的解讀”,這樣的解讀方式不能斷言為“誤讀”,但或許會帶來部分觀點的不必要爭論。因此,閱讀《手稿》需要了解特定時空、不同社會結構與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異同,進而展開系統化的研讀與思考?;谏鲜鲅凶x與回顧,結合現實問題,作如下思考:
“易變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結合起來,與當今時代迅速變化的復雜且充滿誘惑的世界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概念詞語——“烏卡時代”。一般來說,“內卷”通常是在現有資源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競爭,“外卷”通常是在現有資源有增加空間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競爭?!皟染怼笔且环N激烈競爭的畸形狀態,不僅讓個人與他人、自我和對象處于一種對立關系之中,還會帶來主體價值感失落。為此,要在勞動創新中有效調節“內卷”。一方面,要合理開發資源,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國家調控,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眾多學者基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背景,運用大量文獻材料,按圖索驥,積極論證。意蘊在馬克思前期的《手稿》與后期的《資本論》中的思想譜系,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但目前圍繞《手稿》缺乏中西方之間在思想層面的演進、變遷與互動。無論是研究中國還是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倫理、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基于國際學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展開長時段的考察,建構“世界視域”和參照系都是十分有必要的。[12]葉坦以“魁奈的‘重農’思想與中國農業的經濟思想淵源”和“中國的貨幣思想影響了德國貨幣理論學派”這兩個“典案”,證明了在“中學西漸”背景下,中國的經濟思想與學說對西方社會是有影響的。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的注釋中,出現了清代徽州人王茂蔭的奏折及其思想。[13]這一微觀案例,啟示我們研讀著作文獻,要著眼于著作全貌,并對易被忽略的注釋更加關注。在王茂蔭所處的那個時代,中國的經濟思想已然走向了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西方學者的思想、社會等方面。實際上,不僅法國借鑒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經濟觀念、循環分析方法等,在東亞傳統國際秩序下的朝鮮半島政權(高句麗、百濟、高麗、朝鮮等)及日本等國,亦受到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深刻影響,借鑒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的經濟觀念,靈活運用、調整以適應本國的經濟政策推行[14],但目前對這一領域的對比研究較為稀缺[15]。此外,研究傳統經濟思想現代化問題時,中國土地、會計、金融、企業[16]等亦可以作為案例展開分析。研讀經典,要基于特定時空下展開歷史研究分析,構建“世界視域”探尋中西各國之間的互動,為我國的文化與學術自信提供寶貴且翔實的佐證,從繁賾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探尋共同發展的歷史規律與真相。[17]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時期的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國家治理等問題[18]還蘊含特定時空下個人與集體、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與張力,以及信息網絡與信息場域的諸多內容,值得深入思考。[19]
《手稿》以唯物史觀的視野,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及其制度的本質特征。書中字里行間的諸多表述,如“按照斯密的意見,大多數人遭受痛苦的社會是不幸福的,社會的最富裕狀態會造成大多數人遭受這種痛苦”,“國民經濟學不考察不勞動時的工人,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在私有制的統治下,個人從社會得到的利益同社會從個人得到的利益正好成反比”??梢钥吹?,馬克思對私有制、國民經濟學家的批判,其根本的出發點、落腳點是“關注人的發展”。對“人”的終極關懷、突出人在經濟社會關系中的主體位置,關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研究政治經濟學堅持的首要原則。
“大江之行,回旋起伏、變化萬端、激濁揚清,終歸于進步,是為演進。這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的演進過程,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息息相關,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近代至今的演進走向?!盵2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合的產物,這與馬克思倫理經濟思想的最高價值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1]。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個結合”,才能更加自覺確立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22]
【注 釋】
①國民經濟學是當時德國人對英國人和法國人稱作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采用的概念。德國人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國家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來管理、影響、限制和安排工業、商業和手工業,從而使人民獲得最大福利的科學。因此,政治經濟學也被認為等同于國家學。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是關于物質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科學。隨著斯密主要著作的問世及其德譯本的出版,在德國開始了一個改變思想的過程。有人認為,可以把斯密提出的原理納入德國人界定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另一派人則竭力主張把兩者分開。雅科布和索登在1805 年曾做了兩種不同的嘗試,但都試圖以一門獨立的學科形式來表述一般的經濟學原理,并都稱其為“國民經濟學”。
②馬克思在這里轉述了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論述的關于競爭具有良好作用的思想。按照斯密的觀點,各個資本之間的競爭加劇,將促進勞動報酬的提高,而且不降低利潤。在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長和資本家之間進行競爭的條件下,資本家必然要破壞關于不得提高工資的“天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