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穎 鄭 好 魏玲媛 呂 艷
(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江蘇 淮陰 223003)
中國絲織技藝擁有近七千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地改良與進步,逐漸形成了色澤光麗、狀如云彩的錦緞——云錦。在中國古代,只有皇宮的權貴才能享用云錦。清政府于南京設立了“江寧織造府”,專門生產制作御用云錦。據記載,南京地區云錦織造鼎盛時期擁有機器高達上萬臺,云錦織造業行業之盛、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云錦濃縮了中國織錦工藝的歷史、文化和技藝,是中國織錦工藝唯一的“活文物”[1]。南京云錦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錦科研人員經過努力,搜集并整理了近900件云錦的實物設計畫稿和成品紋樣,并納入多個弟子進行云錦技藝的傳授,將瀕臨消亡的云錦再次帶回到大眾的視野,使得南京云錦重新煥發生機。
云錦織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名為“大花樓織布機”的提花機,雖然經過千百年的改良,但其結構依然復雜。織機分為上、下兩層,由兩人共同操作,上面的拽花工負責發送指令,依據結繩記錄的位置和顏色,提拉經線;下面的織手收到指令后,在對應位置和顏色穿梭引線。拽花工相當于敲擊鍵盤,織手面前的織造面相當于呈現圖案的電腦屏幕。一件云錦制品的結繩通常高達上百萬條,需要百萬次循環往復的織造才能完成,即使是配合默契的工人,一天也僅能織造5~6 cm的錦緞,足以看出云錦的珍貴。紛繁的云錦非遺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結晶。
信息化時代把信息技術作為第一生產要素,代表著先進信息技術是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革命正以其獨有的方式在世界掀起浪潮。從宏觀角度來看,信息化在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改變著當今世界的社會面貌和網絡格局,其結果必定導致信息化社會全球化實現。當今時代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遍及各地,不僅能夠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群體之間進行,技術與技術之間的信息交換也在不斷普及完善,從而實現全球化信息化交流[2]。
數字化技術是促進中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新驅動力量,是數字經濟發展中高階的產物。而數字化保護主要是用信息化時代下常見的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就是利用三維空間技術和虛擬信息等技術,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虛擬展示、數字化建模、模擬修復等,改變了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合理應用,既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零損耗復制和傳播,又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非遺作為一種時代的產物,并不是靜止不變的,也需要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而對非遺進行數字化保護,是符合信息化時代背景的。非遺數字化的過程,本身也是非遺再創作的過程,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三維動畫、虛擬現實、現實增強等技術為非遺的保護、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非遺本身相對于物質文化而言,是一種通過世代傳承在時間維度上縱向延伸的文化形式。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一方面應該完整保留文化的歷史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傳承的是一種“活”的文化。這表明非遺在當代的表現形式應該具有這個時代的文化氣質和精神風貌。因此,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非遺進行保護和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要利用當今先進的技術手段,讓大眾了解并接受這種歷史文化遺存,讓這種文化形態融入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態之中,使其健康地生存并發展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形態。
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文明有了更高的追求,而非遺文化如今也被社會普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在信息化時代的大潮下迎接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最初對云錦的保護,側重于對這項非遺文化基本的傳承,進一步豐富云錦的現存資料,為后續云錦的數字化保護研究提供前期成果。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科研人員對云錦的數字化保護前期更加重視云錦本身的音頻宣傳、工藝傳授等方面,現今各大網絡平臺關于云錦的影像資料已經高達100 h。然而,不同于其他非遺的是云錦繁復冗雜的制造技藝:意匠設計、挑花結本、盤織打緯等流程。盡管紀錄片中絕美的視覺體驗能讓大眾短暫地感受到云錦的華美絢麗,但云錦的制造技藝、復雜連續的工藝流程,往往容易消耗大眾對云錦本身的熱情。
近些年,南京云錦研究所也定期進行展覽聯名等活動。如2021年南京云錦研究所與“閃耀暖暖”聯名創作的服飾,其版型和形制均來源于研究所為十三陵復制的萬歷年間孝端皇后的綠色女夾衣。這種將非遺與當下游戲相結合的宣傳手段,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前往研究所參觀學習。可見,云錦相關研究人員正在逐漸通過現階段的數字化技術力量,從新生代的視角,發掘出云錦更多的可能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卻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走向沒落,究其根本,是傳播對象本身對非遺文化缺乏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據調查(如圖1),15~18歲和18~25歲的年輕群體中,僅分別有11%和13%對云錦有所了解,大多數甚至對于非遺云錦聞所未聞。作為非遺傳承的主體,應當自覺了解中國文化,建立起與非遺云錦溝通的橋梁。云錦數字化保護的意義也體現在喚醒大眾對云錦自覺了解、守護并加以探索的熱情,使其建立傳承并弘揚中華非遺文化的使命感。

圖1 大眾對于非遺云錦了解程度調查表
此外,新時代背景下云錦傳承沿襲的師徒傳授體制顯得過于單一。對于云錦織造如此煩瑣的手工制造技藝,需要織造工人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學習,年輕織造工人又容易心浮氣躁,難以靜心系統學習,且云錦耗時長、量難積、材料貴、利潤低等特殊條件,都加大了云錦傳承的難度。
為了推進非遺文化滲透大眾生活,保證非遺傳播的可持續性,有效的傳播手段也至關重要。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等的展覽會仍是目前最為廣泛的宣傳手段。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提升,網絡媒體等渠道逐漸普及至非遺項目,但如何將非遺內涵巧妙地與媒體技術相結合,仍是當下實現云錦工藝數字化保護的重難點[4]。
目前,大眾仍需要通過借閱書籍、報紙、雜志獲取云錦相關資料,而互聯網上關于云錦的資料也沒有完整的、系統化的整理。這種過于分散零碎的信息,使得大眾難以獲得規范的資料,并且需要具備一定的判知能力。單一的獲取渠道,也使得大眾對云錦的求知欲大大降低。云錦文化無法順利傳播到群眾中,缺少傳播對象的云錦文化,最終也無法實現將非遺與大眾生活密切連接的初始目標。
非遺傳承在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下,正逐步嘗試將文化的活態保護與現今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手段實現有機結合。現今,各類非遺紀錄片層出不窮,云錦作為中國絲織史上的里程碑,繁復的工藝記錄往往消耗大眾的熱情,且容易導致非專業人員無法理解云錦的奧妙。此外,過于單一的保護途徑,往往容易造成大眾審美疲勞,無法刺激大眾對文化本身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非遺傳承創新途徑應突破慣性思維,利用現代化、時尚化、生活化的手段將非遺文化、非遺傳承人和大眾緊密聯系,突破本土意識形態。云錦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蘊含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如今數字化時代,加強對云錦工藝的研究和開發,開拓更為高效創新的保護途徑,將有助于非遺云錦文化更為長遠的傳承和發展。
云錦以往的保護方式過于注重書面形式的表達,大多只停留在簡單的圖文記錄上。這種方式對于云錦的保護與傳承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整體形式過于單一,忽略了云錦深厚的文化發展空間。目前云錦的保護渠道中,真正做到與現代網絡媒體技術相結合的少之又少,更多則仍停留在傳統的師徒傳授階段,并沒有使得云錦文化面向大眾,限制了對云錦的有效保護與傳播效果。運用數字化技術能更好地對云錦進行收集、整理、傳播與交流,進一步使得云錦這一曾經專供皇家的御用品面向大眾,真正成為大眾的文化遺產,從而提高大眾的文化自信。除此,數字化的靈活運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對云錦保護的單一性,更加活態完整地保存和再現了珍貴的云錦文化[5]。
現如今,正處于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技術更是展現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因此云錦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從大眾性、交流性、活態性等多方面發展方式轉變出新路徑。如今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使得數字化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突破傳統意義上對云錦文化保護的展示效果,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認識云錦,激發和培養大眾自覺保護非遺云錦的意識。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創建云錦文化的云空間,讓大眾足不出戶就能走進云錦文化。
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云錦文化的傳播,將云錦文化從表面化、單一化、模式化向更深層次推廣,已成為信息化時代的必要選擇。因此,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非遺進行保護與傳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當今先進的技術手段,能讓大眾了解并接受非遺文化,使非遺文化融入當代社會之中,以便其良好生存不斷發展。
在信息化浪潮下,三維掃描、虛擬仿真、動畫特效等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拓寬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數字化手段作為信息化時代的新引擎,為非遺云錦的歷史沿革、傳承譜系、織造工藝保護等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通過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構建數字化平臺,從云錦織造技藝的動態模擬、虛擬仿真與交互體驗三個方面,現代化、多樣化、生活化地展示云錦織造技藝的獨特精妙,以期使云錦產業發展在數字化手段的驅動下煥發新生機,加速非遺文化產業的革新。
基于前期對非遺云錦大規模的實地考察,結合文獻、圖片、音頻等相關資料,分析并整理出“設計意匠—原料準備—挑花結本—織機裝造—織造”完整系統的云錦工藝流程。除此以外,針對云錦織造過程中投梭工和拽花工相互配合的織造動態進行提取:“掄”“撳”“抄”“匯”“提”“捧”“拽”“掏”“撒”。其中,以實地考察的視頻為基礎,提取關鍵幀的動作為圖片,并進一步通過藝術化手段處理,摒棄圖片中無關緊要的人物場景,將織工的動作定格并處理為簡單易懂的圖形;同理,將核心工藝挑花結本中的“挑花”“倒花”“拼花”及大花樓織布機裝機過程中的“牽經”“穿綜”“引線”等同樣進行圖形提取(如圖2)。并與影視動效技術相結合,使原先靜止的圖形動起來,配以相關的聲音、特效,如此,云錦織造工藝在完整保留的基礎之上,也使非遺文化傳承向著更加活態化不斷延伸。

圖2 云錦工藝流程手繪圖解
通過對云錦資料的收集和再分類、再設計、再匯總,結合當代信息化背景下高效的數字化手段,對整理好的文字、圖形進行高速掃描,形成全面系統的資料檔案數據庫。建設數字化網絡平臺,將資料數據庫上傳,用以展示完整的云錦制造工藝流程。從而系統真實地展現云錦工藝的原始性和整體性,同時突破以往非遺文化保存方式的局限性,實現云錦文化的永久保存、資源共享、開發利用和創新發展。
運用藝術化手段將繁復冗雜的織造技藝簡化成簡單易懂的線性化圖形,一方面突破了云錦傳統的文獻資料的記載手段;另一方面,通過簡化的圖形進行非遺文化傳播,對大眾而言無疑是一種更加高效的途徑,一定意義上實現了非遺傳播面向大眾,成為富有生活化、現代化的精神財富。此外,建立云錦資料數據庫實現了資源共享,實現了對云錦資料的獲取、分析、存儲、傳播和使用,為大眾提供了系統的網絡平臺,能夠讓大眾真正了解、熱愛云錦文化。
如今,虛擬仿真技術在信息化時代下被廣泛應用并趨于成熟,VR虛擬技術在吸引使用者興趣的同時亦加強了其體驗感,諸多品牌也通過VR體驗游戲機進行產品宣傳。然而,將虛擬仿真技術與非遺文化相結合的案例卻占少數。一方面,非遺文化前些年正逐步淡出大眾視野,使得非遺研究一度陷入窘境。另一方面,運用數字技術往往容易造成虛擬仿真技術與云錦本身內涵失調,從而無法展現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但對非遺云錦進行虛擬仿真模型搭建卻有一個顯著的突破點——大花樓織布機,其作為中國古代織造技藝中最高成就的提花機,長5.6 m,高4 m,寬1.4 m,由1 924個部件組成。織機運作時,須由上下挽花工與投梭工相互配合。因此,大花樓織布機承載的不僅是織機本身的宏偉壯觀,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勤于思考的智慧結晶。
本研究將大花樓織布機進行部件的分割與重建,形成了可放置于博物展示廳的三維模型。在動態模型展示中,以云錦織造流程為重點設計出標準化、全面化、系統化的織機動畫,突破以往技術因素的限制,使得云錦織造工藝能夠現代化、大眾化、互動化地進行傳播。
3D建模技術全方位展示大花樓織布機的整體造型和部件細節,讓大眾對大花樓織布機有全方位的認知和了解。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則能夠真實還原云錦織造過程中煩瑣的工藝,結合不同的音效、文字、場景,達到最終的三維動態展示效果,以觀眾為第一視角深入探索云錦完整的織造工藝,使其身臨其境,更具震撼之感。同時,織機織造時的動態運作效果也能使大眾在參觀時留下關鍵記憶點,激發大眾對云錦文化的思考與探究。
前期構建的大花樓織布機的基礎模型,初步實現了參觀者對織機織造過程的交互體驗。然而,僅通過博物館等大型展廳所配備的虛擬仿真設備才能進行完整的沉浸式織造體驗,如此造成了云錦傳承途徑中的場所、設備有所局限。因此,本研究除了構造適用于大規模展示場景下的虛擬仿真技術,也設計出了適用于大眾生活中的交互游戲、掌上APP等系統。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前期所完成的動態捕捉和沉浸擬真,通過合理設計、系統搭建、技術創新和交互技術應用,將云錦的發展歷史、織造工具、織造流程等部分進行交互界面設計,最終形成“布錦織道”H5交互設計(如圖3)。界面融入云錦潮水紋樣,伴隨悠長婉轉的音樂,由“菁菁”為使用者進行界面引導(如圖4),整體作品風格趨向休閑放松,通過答題、音頻、動畫多元素匯總增強交互趣味性。除了這種將云錦元素通過簡單的游戲交互設計作用于傳承主體“人”之外,2021年南京云錦研究所與“閃耀暖暖”聯名創作的服飾,作為“暖暖”人物的重磅設計推出,一時吸引了外界不少對于非遺云錦的探索。可見,強化云錦交互實踐傳播能直接作用于大眾本身,使其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增強大眾文化自信。

圖3 “布錦織道”H5構建

圖4 “布錦織道”界面設計展示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有效的界面設計、系統建立與交互創新,使得大眾可以利用交互界面進行云錦織造的情景模擬游戲體驗,為線上云錦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實驗場所。相較于以往非遺傳承中的師徒傳授方式,交互界面充分發揮了新型技術優勢,利用其交互性、真實性、多元性等特征,為大眾營造出一個可互動的、沉浸體驗的線上虛擬環境。
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保護非遺云錦的必要手段。從最初收集匯總的圖文、音頻資料,經過技術的改良與創新,逐步形成了云錦織造的動態圖形、織造流程虛擬仿真和掌上APP交互體驗等多元化的保護渠道。云錦傳統的紋樣元素、古老的工藝技法,通過新生代的視角,被發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通過種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踐行了云錦的技法與理念,更促使大眾對云錦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確保了云錦文化的生命力。
盡管現今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多層面的非遺云錦數字化保護途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更為完善與高效的數字化保護手段仍會層出不窮。只有將云錦文化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并融入大眾生活,增強大眾對于云錦文化的認同感,非遺才能煥發其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