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同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響應時代號召在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反思與創新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政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教育;大學生;高校教育管理
中圖法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Impac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JIN Sizhan
(GXNU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inseparable from the Interne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also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when educators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reflect and innovate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ethods can they bett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如今,高校教育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克服困難,看清問題,厘清思路,在不斷探索中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實際教學中,開辟高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徑,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質量,進一步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1? 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1.1? 高校教育管理現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愈發完善。高校借助互聯網教學平臺和多元化的技術手段,重新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具有明顯優勢。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可以減少“刻板教學”現象,提升教學的自主性、趣味性以及時效性,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1]。在“互聯網教學”的新模式下,學生不再被傳統課堂教學形式所束縛。不過,這對學生的自律性、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熱情都有很高的要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
1.2? 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1)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不規范
規范化的互聯網教學平臺應具備穩定性、安全性、實用性和便捷性等特點,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演示、課后答疑互動、交流討論等功能,起到輔助教師教學的功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互聯網平臺作為保障教學有序開展的技術后盾,在不同強度、不同形式、不同求學者與不同教學者之間的鏈接都不容忽視,要不斷尋求穩定、安全、實用、便捷等要素,打造緊密規范的教學課堂。
規范化的教學平臺需要專門的管理人員做好技術保障,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然而,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教學平臺,大部分平臺只能滿足常規性的教學要求,針對特殊專業、個性化強的專業,并不具備實用性,存在操作過于煩瑣,甚至無法滿足教學要求的弊端。同時,由于各類教學平臺之間無法兼容,因此教師和學生在處理不同教學事務時需要使用不同的平臺,導致教育管理變得更為復雜。
(2)信息管理平臺不完善
學生獲取學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學校的信息管理平臺,學校通過平臺發布消息,以便學生及時獲取信息。但是,由于市面上的信息平臺并不完善,在對學生信息安全維護方面保障力度不夠,容易出現信息泄露或被破譯的風險。高校信息平臺功能較為單一,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過于分散,大部分學生自主查找信息的能力變弱,“跟風”現象依然普遍,難免出現錯過重要信息的情況。可見,信息管理平臺并未在時間和空間上為學生提供便利,未能發揮現代技術帶來的優勢,反而使學生獲取信息的過程變得更加煩瑣[2]。
(3)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學生在互聯網模式下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的監督與管理功能不復存在,無約束的學習環境強調了學生自我管理與控制的重要性。如若脫離了教師對課堂的把控,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掌握程度以及網絡課堂的專注度取決于自身學習意識的強弱。由于互聯網教學屬于間接的、隔空的教學形式,這對學生個人的求知欲、自我約束力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如若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教師需要兼顧授課、課堂管理、現代教學平臺操作,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與進修,青年教師要儲備教學經驗、老教師要提高現代教學技術,并重視學生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
高校的人才培養遵循的是成果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及需求導向教育的理念。不管是授課教師還是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要與培養目標保持一致。傳統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沒有結合互聯網技術,溝通渠道不暢通,學生表達個人想法或建議的出口少,因此學生對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信任。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通暢、保障個人權益的意識大幅提高、個人表達的出口更多、信息愈發透明。高校必須提升服務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2? 互聯網技術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的影響
(1)積極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地深化發展、融入人類生活,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高校作為高等人才的匯集地,思想活躍度、創造力等都走在社會的前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變得更加開放化、多元化。
早期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相對刻板,授課場地單一,教學手段與方法缺乏創新性與針對性;互聯網技術影響下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生的學習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授課不再受場地、天氣、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限制,可以實現網上錄課、遠程直播、線上實踐、線上批改作業、線上考試等。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互聯網的全面普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育資源可以共享,眼界有所拓寬。同時,互聯網技術影響下的信息化管理節約了用人成本,行政工作不再需要大量人力,工作效率以及準確度都有所提高。可見,互聯網的及時性、廣泛性和便利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便利、更加全面、利學利教的交流學習平臺。
互聯網技術更好地促進了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探討。信息化管理初期,大多數高校采用的信息化服務系統與平臺都不相同,平臺過于分散,無法提供有效的信息溝通與共享服務,導致產生信息“孤島”現象[3]。在互聯網技術的整合下,網絡信息能夠實現系統關聯和平臺數據共享,確保學校能夠根據教育管理相關標準和規范來完成對信息數據采集、整合、共享與應用,加快了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設,將無法共享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將教育信息平臺與系統緊密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通暢下的高校各自為營的問題,使得高校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教育管理質量得以提高。
(2)消極影響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高校、教師和學生對互聯網模式下的教育產生了焦慮。首先,教師需要重新學習技術,尤其是老教師對互聯網技術下的教學平臺的進一步學習與使用不積極,他們學習新技術的能力明顯偏弱,出現多次學習也無法掌握新技術的現象,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青年教師雖然學習技術的速度快,但使用技術后備課程序變得復雜,有時甚至需要錄制課程,這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教學成本過高,因此積極性明顯偏弱;其次,學生也擔心和教師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得更弱,如藝術學科的聲樂演唱、器樂演奏以及理工科的實驗課等都無法由互聯網技術平臺教學所替代。但在互聯網高速發展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讓高校教育管理得到持續健康地發展,就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通過不斷地配合、調整,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構建一個健全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統。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給高校教育出了一個難題,在此,我們要對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實際高校教育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首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需要一定人力、物力的支持,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如果資金受限,就會出現校內的網絡管理系統與設備等出現問題。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技術方面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從而導致互聯網中出現一些破壞性因素,如黑客入侵、病毒入侵、個人隱私泄露等。學生的個人信息被網絡平臺所收集,其中信息一旦泄露,就會引發數據安全危機,甚至直接威脅學生和家長的財產安全、人身安全等。這些安全問題往往會加大高校教育管理的難度,影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4]。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給傳統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帶來了工作負擔。教育管理者同樣面臨重新學習技術的問題,甚至今后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都要有所改變。互聯網技術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這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為了實現現代化教學,高校早已實現網絡普及,教學樓、圖書館、宿舍均被網絡所覆蓋,這給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學生造成了較大影響,上課利用手機聊天、看小說、刷電視劇、打游戲等情況屢見不鮮,教師管理課堂的難度大幅提高。沉迷于游戲、活在虛擬世界里、生物鐘紊亂、心理出現障礙、遭到網絡詐騙等現象的學生也并不少見。這明顯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削弱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養。
3? 高校教育管理對策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需要依勢前行。只有在問題面前勇于正視問題、分析問題并且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優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信息時代下,未來的教育將在整體上呈現出公平化特征,人才的不斷輸入為高校教育的活力與創新注入強大的內生因子。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研究和判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狀況,從而提高教學實踐的目的性、有效性,已成為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只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轉變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樹立時代性和引導性的現代教育管理理念。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要明晰掌握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積極學習互聯網知識,并且有效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管理中[5];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是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時從學習者轉變為引導者,順應時代的需求,將新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學生重新建立一種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從而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
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積極接受新事物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習互聯網技術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提高教學質量。教育工作者在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教育管理變得更加科學有效。
(2)加大技術投資力度
好的互聯網平臺是優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由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需要應用相關技術工具,相應的設備也時常需要更新和維護,這需要一筆可觀的資金支持。大多數高校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需要國家給予資金支持,幫助高校不斷完善教育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實現穩步提高教育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水平的目標。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技術水平也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學習并掌握前沿技術的能力體現了學校的綜合水平。隨著教育工作者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了對學生的精細化培養,尤其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與引導有重要作用,這對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和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高校在引進人才時,要將基礎的技術水平作為用人標準之一,這也是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3)樹立網絡道德意識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學生判斷網絡信息的能力,為學生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要在思政方面進行普及性教育,有效利用網絡為學生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6]。
4? 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教育管理體系處于完善階段,高校要對校內網站、圖書館、辦公網絡、搜索引擎、教學軟件等教學資源媒介進行嚴格把控,不斷探索、開發新的教學模式,響應時代號召,落實教育管理工作,引領學生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高碧云.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現狀與優化策略[J].山西青年,2022(7):166?168.
[2] 石征.“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策略及發展趨勢—評《高校教育管理與創新實踐研析》[ J].領導科學,2021(20):128.
[3] 孫志佳.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探索—評《基于大數據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J].中國高校科技,2022(3):99.
[4] 顧維萍.淺談“互聯網+”教育在高校發展的現狀及未來趨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2):76?77.
[5] 薛涵.“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淺析[ 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5):49?50.
[6] 關幼萌.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與發展研究—《高校教育管理與創新實踐研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6):250.
作者簡介:
金思瞻 (1987—) ,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