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莉 吳森

〔內容提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途徑。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的重要支柱產業,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于落實國家戰略、推動東北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根據對遼寧省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實地調研情況,梳理分析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針對產業園區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賦能
注:本文受遼寧省2022年決策咨詢和新型智庫專項研究課題“關于我省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對策研究”資助。
一、加快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制造業發展,作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作為共和國工業的奠基地,遼寧裝備制造業門類齊全,實力雄厚,在國家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化兩化融合,是遼寧更好地肩負起國家戰略使命與責任的重要舉措。
(二)推動遼寧取得振興新突破的根本要求
《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通過五年努力,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其中包括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2022年1月,遼寧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工業振興引領遼寧全面振興。裝備制造業是遼寧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加快推進數字賦能,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引領遼寧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根本要求。
(三)建設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抓手
《遼寧省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遼寧省先進裝備制造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省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遼寧傳統離散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存在諸多挑戰,尤其是大型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兩化”融合所涉及的環節頗多,任務艱巨。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遼寧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遼寧省制造業數字化發展現狀
在工業互聯網建設方面,近年來,遼寧省出臺了《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系列政策文件,設立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截止到2022年10月,已建成開通5G基站6.7萬個,全國排名第14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已實現全省覆蓋,上線運行32個,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工業企業上云2.5萬戶,重點培育的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0個,服務工業企業1.27萬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80萬臺,7個平臺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2020年8月,國內首個“星火·鏈網”骨干節點在營口落戶,2022年,“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在沈陽正式上線。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遼寧擁有沈陽中德裝備園、大連灣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盤錦遼東灣新區等19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連金普新區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在建設。沈撫示范區已入駐120余家數字經濟企業,騰訊云(遼寧)工業互聯網平臺、西門子數字化賦能中心等相繼落地。在數字化應用場景方面,2021年,遼寧發布1453個應用場景需求,解決企業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面臨的數字化改造痛點;2022年,遼寧按照細分領域、下沉到生產環節,梳理應用場景超過3000個,建成了700多個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推動數字技術在企業的普及應用。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典型方面,遼寧涌現出三一重工、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沈鼓集團、大連冰山集團、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等一批數字化轉型領軍企業,發布了11個“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項目。2個智能工廠、6個智能化應用場景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二)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尚未形成數字化協同發展效應。一是企業普遍缺乏清晰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大多數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工作缺少清晰的戰略目標、實施路徑和具體方案,尚未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謀劃,尚未把數字化轉型當作企業發展戰略。二是企業內部數字化轉型尚未實現全過程全范圍覆蓋。當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多數停留在單一業務領域,對生產、管理、銷售實施全過程數字化覆蓋的企業數量極少,數字技術在行業場景、業務場景、管理場景中尚未實現均衡全面應用。三是企業間未形成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生態。裝備制造企業目前還未形成以核心企業為頭雁的規模化產業集群,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的認識不足、理解不夠,限制了數字化生態體系構建。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于跨領域、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對于如何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挖掘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方向與路徑尚不明確。
(2)企業數據資源流通存在壁壘。一方面,企業內部的數據流通存在壁壘。多數企業的內部生產、管理、營銷等各個環節采用不同的軟硬件平臺信息系統,數據分散,ERP(企業資源計劃)、MES(生產制造信息)、CRM(顧客管理信息)、第三方市場檢測等系統間技術不同,數據口徑不一致,無法實現信息集于一體化的平臺管理,數字孿生系統構建緩慢,數據要素價值未被充分有效激活。另一方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難以真正共享和流通。目前,遼寧省正加快推動工業企業“上云”,但是,包括頭部企業、大型企業在內的多數企業,對平臺上的數據信息并不能準確深入挖掘利用,對于省內能與其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了解有限,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現象普遍存在。同時,與江蘇、廣東等地區相比,遼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仍有差距。例如,截止到2022年8月,江蘇共有86家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全國服務企業約81萬家,連接設備約1380萬臺,匯聚工業APP約9500個。相比而言,遼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速度與服務水平仍有差距。
(3)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緩慢。一是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缺乏認識。多數中小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精力,短期內卻看不到明顯效益,認為數字化轉型存在沉沒成本過大的風險,對數字化轉型抱有觀望心態,不想轉、不急轉、不敢轉。二是中小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內涵理解不夠。多數中小企業將“信息化”與“數字化”概念等同,對于數字化轉型所涉及的組織變革、經營理念轉變、業務流程重塑等方面的認知不夠,對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性價值沒有概念。三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薄弱。數字化轉型需要對軟件、硬件系統升級并進行維護,中小企業對高額的資金投入望而卻步;中小企業數字原生程度低,轉型需求復雜繁重,數字化服務商對與中小企業合作顧慮較多;高級數字化人才引進困難,現有員工缺乏數字化相關知識及實踐,大企業對數字化人才的虹吸效應加劇了中小企業人才短缺困境。5G布局滯后,設備和數據全部上云的企業少,對于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的價值及應用缺乏深入理解。
(4)數字化轉型人才結構性短缺。一是工廠生產一線人才短缺加斷層。傳統制造業工廠內大多數工人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對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的學習和應用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而高校畢業生由于環境、薪資、對行業和崗位的認知偏差等,不愿到工廠一線車間工作,即使前期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進廠,但是絕大多數在工廠一線工作不超過1年就選擇離崗。二是復合型數字化人才招引難、培育難。當前,懂數字化技術、懂業務經營、懂管理決策的復合型數字化人才對于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而該類型人才本就鳳毛麟角,遼寧裝備制造業行業對復合型數字化人才需求較大,但無論是從外部招引、還是從內部員工培養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三是高端數字化人才流失嚴重。當前,幾乎所有制造業行業的企業都急需高端數字化人才,在江浙地區人才政策、企業高額薪酬、工作環境、個人發展規劃等疊加因素的驅動下,遼寧裝備制造業行業的高端數字化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較為突出。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智力支撐,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成立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大學。政府牽頭,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專業咨詢機構人員等擔任“專業教師”,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進行分級,開展常態化的數字化轉型教學與培訓,促進企業對數字化轉型形成系統性的認知。二是舉辦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研討會、沙龍等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參與,促進全行業進一步轉變觀念。三是組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家“智囊”團隊。聘請專家學者、龍頭企業等,定期開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地調研、討論,形成相關報告,為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加強數字化人才培育。支持企業依托國家、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加快集聚數字技術領域高層次人才。開展數字化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行動,打造工廠、車間“數字工匠”,培育懂數據、懂運營的復合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奠定數字化轉型人才基礎。
(二)加快數智賦能,推動產業園區數字協同
一是強化智慧產業園區建設。根據現有裝備制造業產業區域布局,加快建設數智賦能的新一代產業園區,強化園區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集聚效應,著力引進和培育聚集行業需求的數字化服務商;推動現有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強化“5G+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智園區”建設,賦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發展;引導省內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開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發揮標桿產業園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二是探索虛擬現實產業園建設。虛擬現實產業園區是依托于互聯網、打破物理邊界、跨越地域而形成的企業集群。2022年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虛擬現實在經濟社會重要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遼寧要把握機遇,推動“VR+數字孿生技術”在裝備制造業場景中的應用,建設裝備制造業虛擬現實產業集群,支持沈陽、大連建設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虛擬現實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的試點建設工作。
(三)優化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入推進數據互聯互通
一是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建設企業、行業、區域等多層次平臺,推動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臺建設,強化產業鏈協同平臺建設。加快培育省級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二是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完善平臺監測分析體系,提升核心算法能力,推進工業數據、知識圖譜與智能算法的創新應用,完善設備級、企業級、產業鏈級的解決方案,以更靈活的方式對中小企業提供多樣服務。三是加強資源引入與技術供給。加強與國家級核心支撐機構合作,支持國家級雙跨平臺在遼寧設立分院(分公司)或駐遼機構。推動“5G+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塊鏈+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發揮“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沈陽)對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四是持續開展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培育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標桿,打造一批省級、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項目。
(四)全方位多舉措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制定相關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加快“5G+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引導中小企業將生產制造、運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核心業務系統上云,推動設備與產品上云,引導中小企業深入學習利用云上資源和服務。二是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建設中小企業細分行業服務平臺,支持第三方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聚焦行業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性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解決方案。三是強化示范引領。鼓勵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引導“燈塔工廠”釋放“燈塔效應”,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四是多方式提供資金支持。鼓勵龍頭企業產業基金、社會資本參與設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基金,鼓勵國有銀行運用知識產權質押貸、商標專利權質押貸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資金,圍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設立專項貼息貸款項目,設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獎勵等。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