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胡玥 王曉雨
【摘要】中國精神具有高度實踐性,蘊含著強大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傳播中,呈現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先人后己、甘于奉獻的道義擔當,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和尊重科學、開拓創新的實踐精神。新聞媒體通過多樣化的報道方式和救災現場感人故事所展現的中國精神,對凝練中國力量、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文化自信
中國精神中蘊含著中國力量,優秀的民族精神是無價之寶,能夠激發本民族人民的斗志,凝聚力量,也是產生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縱觀整個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中華民族始終在曲折中探索和求變,中國精神在其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的應對和傳播中也不例外,中國精神在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應對中匯集中國力量,并在傳播過程中促進民族共同體的凝聚。本文通過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發生后《人民日報》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探究中國精神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傳播中的具體呈現和講述方式,為健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輿論引導提供精神內核視角下的學理性思考。
一、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傳播中中國精神的內涵
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這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歷史性和現代性的精神財富。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中國精神的主線始終貫穿并活化于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時,中國精神通常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一)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
中國精神中的團結精神源于源遠流長的歷史。新時代面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時,這種團結精神集中表現為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同胞之情,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的相關報道中,類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踴躍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2]的報道從未缺席,報道中對汶川地震發生后僅三天時間里,全國各省份向災區捐贈的救援資金與物資以及提供的救援力量進行了細致梳理與呈現,以詳細具體的數據展現全國各個省份和港澳臺同胞在地震發生后對災區的全力相助。同一天的《人民日報》除具體數據的報道外,還發布了時評《災難中,我們并肩而立》[3],以“我們不能挽回災難,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萬眾一心、舉國救援的一幕幕,匯集成令人動容的感人畫面,凝聚成撼動人心的精神力量”為核心,通過一個個具體事例,彰顯了災難面前空前團結的中國人民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發生后,《人民日報》7月23日的頭版頭條即以《北京暴雨,我們守望相助》為標題刊登了暴雨中人們的守望相助,從免費接送他人的愛心司機到幫助別人順利通過因暴雨堵塞路段的“義務交警”,從“救援短信轉發近萬次”的線上愛心接力到“雨夜,帶陌生人回家吧”的暖心呼吁,多個視角展現了面對這場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降雨,無論是否相識,無論身處何地,人們心手相牽,守望互助,用愛心和堅守傳遞力量、傳遞溫情”的振奮團結和友愛互助。[4]
(二)先人后己、甘于奉獻的道義擔當
誕生于農業文明、發展于家族宗族式鄉土社會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評價尺度更強調以群體利益為重,在漫長歷史演化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也突出群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文化觀念,進而在社會情境中形成了先人后己、甘于奉獻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擔當。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中,不乏奉獻自我的英雄。他們作為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傳播中的主角之一,《人民日報》通常會以專題、專版或特刊的方式進行集中呈現與報道,使得他們通過新聞報道被公眾熟知,也使得中國精神中先人后己、甘于奉獻的道義擔當感染更多的人。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人民日報》自5月16日起在其5-8版增加抗震救災特刊,其中《人物·危難中挺起脊梁》和《抗震救災英雄譜》欄目集中記錄與呈現了這場災難中普通公眾的奉獻與犧牲。例如在5月16日《生死關頭,三位老師舍身救學生》[5]的新聞中集中報道了“胸前護佑幼小生命”的懷遠鎮中學吳忠洪老師、“用身軀為孩子擋住水泥板”的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瞿萬容老師和被救援隊找到時“胸前守護著三個幼小生命”的南壩小學杜正香老師。報道沒有華麗的辭藻,但處處都是對逝去生命的懷念、對先人后己道義擔當精神的頌揚。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發生后,7月23日《人民日報》第六版《生命在暴雨中定格(身邊的感動)》專題報道,從犧牲在抗洪防汛一線的派出所所長李方洪和密云縣大城子鎮鎮長李建民,到臥在污水里徒手清理12個雨水篦子的“最美環衛工”李成友,通過文字和圖片將這些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中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感動定格。在這一專題報道中,不僅有來自新聞記者專業的采訪和描述,還有摘自微博網友發布的文字和照片,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平臺對公眾輿論的聚集和呈現功能,讓公眾也能參與進來,以第一視角講述北京這一夜的感動瞬間。
(三)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
“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的精神寫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這一民族精神的精準表述。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同樣記錄與呈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
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發生后,《人民日報》在8月6日頭版發表《韌性的戰斗———湖南人民抗洪紀實》,詳細記錄了湖南抗洪一線的干部與群眾一次又一次搶險筑堤與洪災搏斗。報道伊始以具體數據呈現了特大洪水造成的險情之嚴峻:“洞庭湖出口的城陵磯水位自6月27日超警戒水位32米后上漲不止,至8月1日達到歷史最高水位35.53米,超1954年水位0.98米”。后續在整篇報道中對面臨嚴峻險情的湖南人民所做的努力進行了詳細梳理:“在千里洞庭湖區,只見經歷了40多個緊張日夜的干部和群眾盡管已經非常疲憊,但仍充滿警惕。一旦警報發出,他們又會斗志昂揚地沖向險情。”“截至8月2日,湖南在抗洪中已消耗砂、卵石300萬立方米,編織袋8300萬個,用盡了省級儲備,但湖南的千里長堤上,百萬軍民仍然頑強地與洪水搏斗著”。這些基于細節和具體數據的報道無不體現了湖南軍民在抗洪中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
(四)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
孔孟儒學素來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中國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人本意識”。仁愛精神亦是儒家學說的精華所在,傳承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作為中國文化的根基有其不可撼動的價值和意義,“仁者愛人”的精神活化在中國民眾的日常,亦外顯于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中。[6]汶川地震后,《人民日報》在5月15日刊發題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社論[7],“以人為本是救災的核心”這一鏗鏘有力的表態始終是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發生時救災所遵循的首要原則,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傳播過程中,這種人本主義思想得到了充分彰顯。
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雨災情發生后,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揮,迅速組織力量防汛救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嚴防次生災害,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8]。7月26日,李克強總理進一步強調:“人命關天,河南等受災地區要把救援受困群眾作為防汛救災首要任務,不留死角,不落一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9]《人民日報》在刊登國家領導人防汛救災的重要指示時,均在標題處標明“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新聞報道中充分表達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呈現出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
(五)尊重科學、開拓創新的實踐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10]《人民日報》在針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的相關報道中同樣有著對尊重科學、開拓創新的堅持,在刊登災害造成的損失和救援進程的同時,也借助媒體廣泛的傳播力和權威的公信力對災害中的重要問題以及民眾如何自救進行科普。
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后,《人民日報》在7月23日以《氣象服務如何更便民氣象專家回應三大熱點》為題,對降雨為何如此之強、橙色預警為何發布較晚以及為何有許多市民沒有收到預警短信三個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專家闡述進行報道,從科學的角度進行釋義,為公眾答疑解惑,同時探討氣象服務應該如何更便民。在突發自然災害中,民眾的科學自救對于減少人員傷亡至關重要。《人民日報》及其下屬的新媒體平臺運用各類新興報道方式,基于技術發展以可視化的方式簡單直觀地對科學自救的方法進行普及性傳播。如人民網在2020年11月30日通過圖文報道,對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諸如地震、洪水和火災的成因、分類以及在不同場景中如何進行自救以漫畫的形式進行細致、通俗的講解。
二、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傳播中中國精神的時代價值
中國精神不是完全抽象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中,主流媒體始終堅持“正面報道為主”,將抽象的精神力量活化在具體事例中,以感人的故事或瞬間增強中國精神的感染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彰顯中國精神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的時代價值。
(一)凝聚中國力量
每一次應對重大突發自然災害都是中國力量的凝聚,是億萬民眾家國情懷和民族意志的錘煉和展現。重大突發自然災害通常會造成重大損失,一個地區很難自行組織救援和重建,這時中國精神中的團結精神、仁愛精神和道義擔當等精神品質能夠迅速凝聚中國力量,舉全國之力,以人為本,快速高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在報道重大突發自然災害時,媒體及時公布權威信息、報道救援進度、發布災區急需物資、更新捐贈渠道、暢通災區民眾求助渠道等具體實踐為中國力量的凝聚奠定基礎,助力災區救援。
(二)增強文化自信
面對自然災害時,中國人民表現出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是對中國文化中優秀品質和道德規范的積極踐行。億萬中國人民自發捐款捐物展示了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逆行奔赴災區的救援者彰顯了堅強自信的大無畏氣概。“抗震救災精神”“抗洪精神”等救災精神是對中國精神和優秀文化的深化與豐富,也充分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經久不衰的歷史底蘊和頑強生命力。正是通過媒體的報道與傳播,才能讓億萬民眾從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災區救援故事中感受到中國精神的力量,也只有具有現實生命力的中國精神才能真實而鮮活地展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極大增強民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并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提升國家形象
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時,舉國之力集中救援的機制,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原則,自助互助感人肺腑的救災現場,都需要通過媒體與互聯網的實時報道和傳播,向世界展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長久浸潤下形成的治理智慧和價值信念。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生長形成的深厚土壤而可能產生不同文化間的“文化隔閡”,但在面對巨大災害時樸素的同情心是相通的,通過多樣化的報道方式和依托于救災現場故事的傳播來展現中國精神中包含的堅強意志、集體主義觀念、生命至上和科學務實精神等,能夠更好地構建與提升國家形象。
三、結語
重大突發自然災害發生后,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中國精神為一次又一次的救災實踐提供指引。《人民日報》通過特刊、專題報道等方式,以具體數據為依托,運用平實的語言對救災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與呈現,讓活化在每一個瞬間的中國精神得以記錄與傳播而更具生命力。當前信息時代,媒體的信息傳播價值不容忽視,主流媒體在既有經驗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更新報道方式和手段也必將在互聯網輿論環境的引導和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健全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項目編號:20&ZD3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2]胡謀,龐革平,羅昌愛,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N].人民日報,2008-05-14(2).
[3]陸俠.災難中,我們并肩而立[N].人民日報,2008-05-14(5).
[4]朱競若,郭亞飛,高星,等.北京暴雨我們守望相助[N].人民日報,2012-07-23(1).
[5]黃建培,吳焰.生死關頭三位老師舍身救學生[N].人民日報,2008-05-16(8).
[6]盧曉雯,李俊奎.從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看中國精神的生成邏輯與價值意蘊[J].鄭州大學學報,2022(1):24-29.
[7]人民日報評論員.人民生命高于一切[N].人民日報,2008-05-15(1).
[8]習近平.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N].人民日報,2021-07-22(1).
[9]李克強.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強化責任完善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N].人民日報,2021-07-27(1).
[10]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中國青年報,2020-10-16(1).
(謝偉為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博士;胡玥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22級博士生;王曉雨為中冶賽迪重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信息化咨詢助理研究員)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