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萍
大概念是指以知識型、學習型為主導,是素質教育的總概括,是“雙減”政策下國家教育部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素養和綜合學習水平的教學錨點。而實現大概念教學的有效路徑,是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要教學方式。所以,基于大概念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育部的基本教育方針,教師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融入教學目標,啟動教學意圖,發揮實踐課程的價值,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將基礎教育內容趨于完善,不斷探索前進。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概述
(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通過將學生的經驗作為開展活動的基礎性條件,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際,充分體現出學生對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一項學習活動。對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以及社區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且持續性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能夠取得豐富的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與服務技能;培養學生分享、尊重與合作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性及內容
綜合實踐課程面對的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啟動的是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它的整個教學內容面對的是學生的完整生活世界,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綜合實踐課程以預設性和成果性之間為彼此協調,注重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動態活動參與能力,能夠完好地處理好課程的預設和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不同愛好和特長,發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教學內容。該課程超越了封閉式的知識體系,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性和被動性,扭轉了教學的時空局限性,通過貼切學生的日常生活,使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都具備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綜合實踐課程通過以活動為載體展開教學,以實踐為基礎,促進理論的深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生成。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有四個教學目標:第一是為學生構建符合自己思維能力的知識價值體系;第二個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責任感;第三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個是培養學生創意具體化的能力,教師要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設計實踐活動。主要實踐活動目標應當促進總體目標的實現——即四個層次的有效推進,實現學生在實踐課堂中綜合素質的養成。在這四個目標的推動下,實踐課程活動沒有具體的規范化內容,需要教師自己根據目標來設計教學內容。雖然部分學校在開展這一門課程時,結合當地的學生特色進行課程活動設計,但是很多教師卻偏離了教學總體化目標,缺乏對這四個層次的教學設計,實踐活動內容缺乏具象化思維,使學生在實踐課程中沒有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從而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實踐課程的教學實施,需要教師作為引導者,根據四個教學目標來促進實踐課程的落實,不能讓實踐課程成為“口號式”的課程,也不能讓教學目標無的放矢,沒有具體的規范化內容支撐。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進行活動課程設計的時候,應針對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結合目標來進行具體活動的開展。在缺乏具體教學目標的情況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于不同教師個人對活動的不同觀點,以及教師個人的能力與實踐經驗等情況的差異,其實施活動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會按照廣泛的教學目標對活動進行指導,將教學目標進行概括,主要對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行培養,而不是將提出具有針對性意義且具體性的教學目標進行活動指導,從而導致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不夠理想。
三、基于大概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設計
(一)明確大概念,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設計之前,教師應先對大概念進行明確,并且確立實施課程的目標。綜合實踐課堂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針對這一項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大概念的具體內涵,對教學目標進行優化設計,建立教學指導綱要,給出活動課程方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將其作為課程目標,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課程目標進行確定。課程目標的確定需要教師根據相應的學段及其對應的指導綱要和課程實施標準,對課程的重要學習點以及學習任務進行確定,從中找到具有針對性及連貫性的課程目標。對實踐活動課程目標進行確立,能夠突出課程的中心內容以及核心概念。由此,教師可以根據確立的課程目標,從中有效地定位關鍵問題以及核心概念,從而有效明確大概念。
(二)形成主題化單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大概念不能通過單向線性教學進行傳授,只有通過明確課程目標,對大概念進行確立后,及時有效地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涉及的相關內容,對整體的課程框架進行組建,并且形成主題化單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形成主體化單元,將學生的階段性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進行串聯,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聯性及整體性,有效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出現斷層現象,通過主題化單元展開實踐活動課程,將整個單元的主體知識進行緊密的聯系。例如,在開展“環保小衛士”主題活動的過程中,首先通過講解關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以及自然環境與人類共存的重要作用等知識,讓學生有效地了解到保護自然環境的意義及重要性。同時,引發出實施環境保護作用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了解,自主地思考實施環境保護工作,對人類生存以及地球環境帶來的影響等。最終提出在實施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我們作為學生,能夠采取哪些力所能及的措施,來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并且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效地從中獲得體驗感,以及獲得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符合實際、貼近生活
實踐綜合課程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化經驗出發,通過社會化的應用場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建立探究式的科學思維,使理論課程能夠得到具體化的應用,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社會生活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且對問題進行思考及探索。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要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在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關鍵要素進行思考,從而讓學生從中體驗并且學會找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提高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促進學生科學態度、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根據學生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校園中等情況,提出“學生帶手機到校園中的利弊”主題,讓學生對其進行思考及討論;然后提出“電子游戲對學習的影響”等問題,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對問題中的影響因素以及對自身學習帶來的好處與壞處進行分析,同時可以展開辯論賽,讓學生擁有自主思考意識,結合自身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促進學生對手機以及電子游戲等的利害關系進行正確的認識?;蛘呤峭ㄟ^開展“家庭小助手”等家庭生活體驗活動,將家庭生活服務作為體驗崗位,同時實時地動手感受在家打掃衛生、洗衣服、洗菜、洗碗以及和父母一起去超市或者市場買菜及生活用品等,體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家務活。讓學生能夠真實地體驗及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同時也能通過此類活動體現出學生的理財能力及動手能力,通過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問題作為課程主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四)及時調整課程,提高生成性
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重在提倡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充分發揮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來參與實踐內容,通過實踐內容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監督和指導,提供活動需要、解答疑難,適時的時候對教學方案進行針對性調整。例如,在開展志愿者活動時,為了在社區中進行有效的宣傳,學生可以按照小組的形式,圍繞著活動的中心主題制作出相應的展板。為了保障活動的宣傳效果,學生可以提前在校園中進行展示,同時可以將展板放置在校園門口,并且留置意見區域,讓來往學校的教師及學生家長給出建議及個人看法。學生通過預先展示的情況從中分析出問題所在,對展板的內容及時地進行調整。與此同時,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發現,展板需要占據的位置過大,不利于宣傳。經過討論分析后,決定將放置展板進行宣傳的方式改為發放宣傳手冊的方式,宣傳手冊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制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在活動實踐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且積極思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對活動的開展及實施進行不斷的調整優化,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五)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估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及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效果,應當根據實際的情況以及相關的活動課程內容,制定出針對性的評價模式。評價模式的有效建立,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綜合實踐課堂的效果。如果沒有科學化的評價模式,那么前期的實踐綜合課程效果就不能真實地反映,就不能促進后續實踐課程的有序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具備一定的教學獨特性,其評價模式不能完全使用常規學科的評價模式,不能只是通過評分的方式對學生的個人表現進行評估,還要增加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評估。教師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主要培養關鍵點,明確出評估的標準以及評估的方式,進而針對性地評價學生在課堂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屬于理論外的一門教學內容,它通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能夠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促進理論知識向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轉化,實現理論知識向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轉化。這一課程的開展,其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形成學生對自然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和對本我的認知。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