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強 余瑞瑞
[摘要]“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①中央蘇區時期,面對急轉直下的國內政治形勢,中國共產黨在吸收了共產國際的工農聯盟思想,以及對失敗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對農民及農民運動的分析中認識到必須要團結工人、農民和士兵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才能挽救黨和革命事業。黨和蘇維埃政府在建設蘇維埃時開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實踐也都是圍繞著團結農民,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進行的。這一過程中產生的經驗對于如今尋求妥善處理好新時代出現的變化與矛盾的方法論,推進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央蘇區;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共同奮斗
[作者簡介]程小強,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江西贛州 341000;余瑞瑞,贛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江西贛州 341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中央蘇區黨的統一戰線研究”(項目編號:YC2021-S746)。
[中圖分類號] D6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12-0035-06
“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②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六大提出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指出當前中國革命要“力爭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的政權”③,團結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來挽救黨和革命事業。但是,如何把工農等革命群眾緊密地團結起來,以應對國共統一戰線破裂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這是擺在當時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政治問題和軍事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思考,科學謀劃,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統一戰線緊密結合來團結蘇區工農,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不斷推進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并以此揭開了“創造中國新社會的序幕”。那么,在蘇區革命斗爭的復雜環境中,統戰誰?怎么富有成效地推進統一戰線工作,并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確保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等等問題都是當時黨直面的現實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④。中央蘇區時期黨領導人民進行團結奮斗過程中蘊含的黨的統一戰線的原則、經驗和智慧等,對于黨與時俱進推進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2022年又恰逢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提出100周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更需要從黨的統一戰線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為卓有成效地推進新時代的統一戰線工作、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力量支持。
一、黨在中央蘇區提出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歷史緣起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思想是共產黨人經過對中國革命現狀的正確認識,對國內農民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反復思考,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總結,又吸收了共產國際的工農聯盟思想,并與中國革命現實狀況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出的適合中國的革命斗爭策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發展道路上一次必然的嘗試。
(一)共產國際工農聯盟思想的影響
1919年至1943年共產國際蓬勃發展,在共產國際發展的過程中,列寧結合俄國革命與社會實際,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工農聯盟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為蘇俄工農聯盟的發展與鞏固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工農聯盟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礎。列寧在領導俄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鞏固政權的革命運動中就十分重視同農民、小資產階級民主力量等階級力量建立同盟軍的問題。列寧認為革命最直接的同盟軍首先是農民。列寧在布爾什維克二月革命勝利后又失去革命政權的這一歷史事件后分析認為只有形成無產者和貧苦農民的專政才能徹底粉碎資本家的反抗,只有通過勞動農民和工人的聯盟才能保衛住社會革命的果實,無產階級只有幫助農民才能保持無產階級政權,一言以蔽之,工人與農民建立聯盟是必要的;同時,列寧在分析了俄國農民階級的生存境遇以后指出無產階級與農民的革命對象、利益都是一致的,無產階級與農民階級建立聯盟是有可能的。但列寧也并不是與所有農民進行結盟,他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一文中指出,小農才是革命所必須要重點聯合的,至于富裕農民則是革命的對象。此外列寧還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所提出的工人階級獨立性的問題,認為堅持無產階級在工農聯盟中的領導權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工農聯盟的基礎,工農聯盟實質上就是工人階級爭取農民孤立資產階級的問題。列寧的工農聯盟的思想以及工農聯盟的實踐給正處于革命低潮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一個新的革命思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入分析中國革命形勢和列寧的工農聯盟思想后認為:“中國的工農群眾和一切被壓迫民眾所受國際帝國主義和其工具軍閥之剝削與壓迫,比任何地方更要厲害……中國的工農階級和被壓迫民眾有立即變成第二次世界帝國主義大戰犧牲品之危險。我們要根本避免此種危險,我們只有站在列寧主義的旗幟之下,實行列寧主義與全世界的工農階級聯合起來去消滅世界資本帝國主義。”⑤
(二)革命與群眾脫離的歷史教訓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進行了數次救亡圖存的革命運動,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眾多,但主要還是在于其不能夠發動群眾作為革命的堅實后盾,而妄圖以少數上層精英分子對社會進行自上而下的緩慢的改良取得成功,在調動其他力量助力革命時“只是聯絡會黨而不是艱苦地放手發動廣大的工農群眾”。⑥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策略上的這一錯誤,引發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思考。彭述之和陳獨秀在其發表的文章《辛亥革命的原因與結果》《辛亥革命與國民黨》中指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國民黨沒有認清真正的群眾在哪里”⑦,輕視民眾宣傳,“沒有民眾的宣傳,則軍隊的力量,和民眾的力量不生關系,并不能得著民眾的了解及軍事上、建設上的援助”⑧。張太雷從辛亥革命的性質的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他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由于在政黨建立時期和革命發生時期與廣大的群眾太過脫離,導致資產階級所能支配的力量范圍不能涉及到社會的更多的階級,尤其是占大多數的農民,這使得資產階級的力量和組織能力都比較弱小,難以徹底取代專制統治來獨立地管理國家維護政權,再加上資產階級對農民的忽視使得其提出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沒有徹底地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能解決農民的問題,因而無法得到農民的擁護,其建立的政權也只是一場資產階級范圍的“狂歡”,在其政權的統治遭到威脅時得不到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和生力軍——農民的幫助,革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毛澤東結合他對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情況也深刻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⑨通過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只有回到群眾中去,回到民間去,做一切民眾的宣傳組織工作,才是一條行得通的路。
(三)“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中國共產黨人從近代以來的長時間的革命戰爭中意識到了中國農民及農民運動的偉大力量。農會帶領的農民運動在中國大地掀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熱潮,“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地主的體面威風,掃地以盡”。⑩鄧中夏介紹廣東海豐和湖南衡山白果兩處農運情況時說:“由上述的兩樁事實來看,我們可以征測中國農民的覺悟是到了要農會的程度,能力是到了敢于反抗壓迫階級的時候,這種壯烈的舉動,比較香港海員和京漢鐵路的罷工,并無遜色,真是中國革命前途可樂觀的現象呵。”?在湖南韶山養病的毛澤東深入湖南農民中去,對農民運動進行考察后給予了農民運動充分的肯定,指出,“農民,在那里打翻吃人的仇敵”?,農民在幾個月內就完成了孫中山四十年所未做到的事,創立了幾十年至千年所未成就過的奇勛,他們的行動好得很。此外,他在考察了農民的生存境況后認為貧農、雇農占農村人口的大多數,是受壓迫最嚴重的階層,且“上無瓦片,下無插針之地”?,因而具有強烈的革命熱情,斗爭性也較其他兩個階層更強,是革命忠實的擁護者和中流砥柱,他們與工人、兵士一道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如果能將中國浩大的農民群眾很好地組織起來去參加國民革命,中國的國民革命就離成功不遠了”?。那么如何充分發揮好農民的主力軍作用呢?毛澤東指出,在進行軍事斗爭的同時必須放手發動農民,組織農民武裝,且“必須依靠廣大貧農作為‘革命先鋒,團結中農和其他可以爭取的力量,把農民組織起來,從政治上打擊地主,徹底摧毀地主階級的政權和武裝,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由農民協會掌握農村一切權力,然后進行減租減息、分配土地等的斗爭”。早期共產黨對農民及農民運動成功經驗的總結,為黨領導農民斗爭、開展工農聯盟建設以及制定正確的路線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實踐依據。
二、黨在中央蘇區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實踐探索
中央蘇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吸收借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工農聯盟思想,分析國內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提出建立一條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工農民主聯合戰線的策略方針,為此,開辟了從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思想政治文化建設三個方面來贏得農民、將農民團結到黨領導的工人階級周圍的中央蘇區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艱辛探索之路。
(一)建設工農民主政權,加強工農政治聯合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最大的問題,且作為無產階級有力的同盟軍,爭取農民,取得在農民中的革命領導權也就成為了中央蘇區建設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工農民主統一戰線能否發揮出其巨大力量的關鍵也在于無產階級能夠始終實現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具體到中央蘇區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來說,就是將農民從舊的社會中解放出來,這種解放體現在民主政權建設方面就是要給予農民政治權利,建立工農民主專政政權,強化工農的主人翁地位,促進工農之間的政治聯合,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賴以存在的堅固基石。
列寧認為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都不乏有能力和有意愿擔任政治職務、維護群眾利益的優秀分子。對于這類群眾,無產階級應該將其吸納到干部機關中去,密切農民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聯系,使農民階級與無產階級一道為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民主選舉是將工農中的優秀分子選入到蘇維埃政府中去,密切工農之間的關系的最直接的方式。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先后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細則》《蘇維埃暫行選舉法》等,對選舉工農兵代表的方式作了詳細規定,黨和蘇維埃政府賦予一切被剝削被壓迫的民眾以完全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規定男女選舉權力平等;在進行選舉活動時注意工農代表的比例,保證工人與農民的比例且使工人能夠始終處在領導的地位,深刻體現了蘇維埃政權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性質。在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民主選舉代表后,蘇區群眾的民主意識顯著增強,逐漸認識到參與選舉行使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權利的重要性,“過去不積極參加選舉的民眾,現在許多都積極起來了”?,興國全縣、上杭才溪鄉、瑞金武陽區等地方的選民一般都在80%以上,有些甚至達到了90%以上?,加強了工農的政治聯合,從制度上保證了工農民主專政以及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可實現性。同時,為了加強工農政治聯合的深入發展,鞏固蘇區工農民主政權,促進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展,蘇維埃政府還建立了蘇維埃代表會議制度,對該制度的工作方式以及權力與義務等作了詳細規定。“蘇維埃經過這些組織可以使一切建設工作,動員工作,深入到公民中去,公民對蘇維埃的意見也容易反映到蘇維埃來”?,使民眾與蘇維埃在組織上連成了一片,也使蘇維埃政府成為了最能動員民眾以適應國內戰爭革命建設的機關。毛澤東評價說:“蘇維埃依靠這一制度,同廣大民眾結合起來,他就使蘇維埃成為最能發揚民眾創造力的機關;使蘇維埃成為最能動員民眾以適應國內戰爭適應革命建設的機關,這也是歷史上無論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
(二)重視農民經濟問題,實現工農經濟聯盟
土地問題是中國農民最關心的問題,由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開展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之上的。中央蘇區時期黨根據八七會議中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的土地革命路線,動搖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根基,瓦解了鄉村宗族勢力對于農村公共資源的控制,將農民從地主階級的剝削下解放出來。土地革命時,黨和蘇維埃政府在土地分配方面采用“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辦法,并確定了農民土地的私有權,滿足了農民幾千年對土地的渴望,為農民階級爭取到了其最關心、最根本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蘇區的群眾親切地稱蘇維埃為“老蘇”“老埃”“埃政府”。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使農民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改善,喚起了工農群眾積極工作,努力生產,參戰參軍的極大熱情,“貧農和中農在鄉區兩級蘇維埃擔負工作的,約占百分之四十”?,這是因為他們深刻明白了革命戰爭的勝利與蘇維埃政權的長存與自身解放和生活自由幸福之間的密切關系,也使得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在革命斗爭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力量。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紅軍雖小卻蘊藏著巨大的戰斗力,這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在土地革命中產生的,他們都是為著自己的利益而戰斗的。?
土地改革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但關于農民日常生活必需和軍隊物質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加上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又十分的嚴密,給根據地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一些嚴重的阻礙。毛澤東指出如果不把這些困難克服,是要影響工農聯盟這一基本路線的。因此,為從經濟建設方面去支持革命,鞏固工農的經濟聯盟。毛澤東強調要重視引導農民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建設合作社、互助組等生產力方面的支援和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農業生產的發展讓蘇區有些地方在土地改革過程中不僅將荒廢了的地重新耕種了起來,還開發了許多新的土地,有些地方的生產甚至遠遠超過了革命前的生產量,“農民的生活比較國民黨時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農業的豐收不僅滿足了軍需民食,而且還能有農作物原材料供給工廠發展生產,或者在市場上交易出售。工、農業之間的商品交換也使得無產階級與農民建立了經濟方面的聯系,商業方面的聯系成為了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穩固的紐帶,更加擴大了工農經濟聯盟的深度和廣度。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構筑工農思想共識
農民加入革命具有歷史必然性和階級必然性。但農民的生產模式和生活環境決定了其具有思想保守、落后狹隘的階級意識局限性,這些特性決定了農民在革命初期難以正確認識理解革命的重要意義,難以自發形成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堅定的革命決心,中國共產黨難以實現對農民階級的領導,對將農民與無產階級結成鞏固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毛澤東認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對于被領導者的領導,除了要給以物質利益,還必須“同時對被領導者以政治教育”。黨和蘇維埃政府通過發展蘇區的文教事業,對農民進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強化對蘇區群眾的思想政治引領,凝聚革命共識、發動農民參與革命斗爭。
中央蘇區以文教事業構筑工農社會共識來發展工農聯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黨和蘇維埃政府通過積極推進學校文化教育來達到從思想上團結人、聯合人的目的。在廢除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教育制度以后,中央蘇區逐步建立起了新的統一的蘇維埃學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由初級到高級,由一般到專業的教育體系。經過教育,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不僅能熟讀一些紅色教材,而且對于“不識字的農民,他們都能使之講很多道理”。其次是以標語口號和劇社演出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方式開展政治動員,將深奧的革命理論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提高群眾思想覺悟和政治意識。標語口號作為蘇區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也是進行蘇區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黨和蘇維埃政府用“反對老公打老婆”“勞動婦女解放萬歲”“為工農蘇維埃奮斗到底”等這樣的口號標語從不同的角度幫助群眾破除封建思想,提高工農群眾的階級意識和政治意識。在“工農群眾!紅軍的勝利就是你們自己的勝利”等這類標語口號的宣傳下,從1931至1934年間,長汀縣有2萬左右的人加入紅軍,壯大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戰斗力量。土地革命前期蘇區出現的一些諸如“貧農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狹隘的小農意識的口號逐漸消失,“肅清豪紳地主殘余,鞏固蘇維埃政權”“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飽含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主張逐漸變成了蘇區人民的口頭禪。群眾也逐漸開始主動幫助黨和蘇維埃政府張貼革命宣傳的口號標語,積極參加革命斗爭,為紅軍的戰斗和轉移提供物資等方面的幫助。鄧穎超撰文寫道:“他們在活潑興奮的動員中,能夠忘記他的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階級忿恨與革命犧牲一切的熱情上,能如潮水般活躍勇敢繼續不斷地投身當紅軍,出發上前線去!”
三、黨在蘇區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經驗啟示
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蘇區人民,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而得出的統戰實踐經驗。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現代化工業的不斷發展,工人與農民階層的結構也發生了重要轉變,這些新的情況對于新時代統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團結好工人和農民,建設新的“工農聯盟”,是時代給予的一個新課題。通過對中央蘇區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工作的探究,尋求妥善處理好新時代出現的變化與矛盾的方法論,對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基固本
愈是偉大的事業,愈需要形成最大的合力共同努力奮斗,這也愈需要偉大堅強的領導核心來秉軸持鈞。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后對中國農民及農民運動進行考察總結,指出要將農民放在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的位置,強調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注意農民問題。中國的農民階層分為貧、中、富三種類型,中國共產黨在認真分析每種類型的農民的特點后,把握其革命的徹底性和決心,探索出了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的土地革命路線,與農民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關系。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為中央蘇區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扎實的實際基礎。該實踐充分證明了,黨的堅強領導是工農群眾利益實現的最大保障,是統一戰線理論創新發展和政策實踐的有力保障,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將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工作的根本點和出發點。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蓬勃發展,中國城鎮化、工業化迅速發展。城市擁有的資源和機會吸引著廣大農民進城尋求發展機會,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拉大。工農的內部結構與以往相比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工農聯盟的內部結構發生了更加復雜的變化,統一戰線的內容和要求較以往也更加復雜。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能力的先進政黨,牢牢把握住新時代統一戰線發展的主基調、主旋律,圍繞建設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任務,發揮強有力的組織力、領導力和執行力,來平衡發展統一戰線時所遇到的矛盾問題,形成新時代工農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聯盟。
(二)用共同奮斗目標聚精會神
統一戰線的實質就是在一個共同目標下實現全國各方面群眾的大團結、大聯合。中央蘇區時期黨的中心工作簡單概括就是“使革命和戰爭走向勝利”,為著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開展了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等工作,將群眾的命運與革命斗爭統一于蘇維埃建設中去,形成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奮斗目標,促進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當今時代,受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影響,使得工農階層發生了一些轉變。原來工農階層中的人走出來謀生形成了新的階層但未完全脫離原來的階層,隨著自身奮斗目標的變化他們時常在兩種身份中不斷轉化。這一階層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工農群眾的利益總體一致,但因為身份的雙重性,又有著不同之處。在這個意義下,新時代的工農聯盟的范圍是擴大了的。因而新時代的統一戰線必須要在堅持工農聯盟的基礎上,針對新時代下的工、農之間目標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所謂一致性即工、農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謂差異性指的是工、農之間以及擁有著新的社會階層身份的工、農之間分別存在的工作目標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要聯合新時代下的工農,激發工農奮斗活力一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進,就要統籌工、農之間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就要統籌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發展互惠互利,加快促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良好局面的實現,創設工、農之間統一的利益鏈接和奮斗目標,調動起工、農的奮斗積極性,結成新時代下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引導工、農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實現這個一致性目標的重要戰略部署,“團結一致向前看”,在統一的奮斗目標的指引下,統一步調,激活創造力;在最大公約數的激勵下畫出最大同心圓,形成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最大合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用共同思想基礎凝心鑄魂
“欲事立,須是心立。”中央蘇區能夠建立起工農民主統一戰線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思想意識層面形成了群眾與蘇維埃政府共同的階級意識、革命意識形態,凝聚起了革命共識,實現了無產階級對農民的思想領導,更進一步升華了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促進了革命的勝利。
雖然如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中華民族工農群眾的思想意識整體上處于穩定團結狀態,但還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企圖動搖國家的思想意識形態根基,破壞中國的統一戰線,這就需要做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根基,凝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共識。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堅持以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雙管齊下的工作方法,就是在保持人民群眾的政治定力中凝聚人心,以黨的理論武裝人民,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但凝聚共識不是無區別的強求思想的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啟發引領。在全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思想教育,首先要采用科學的方式有的放矢,在平等溝通,啟發誘導的過程中讓人民群眾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感悟百年來黨和人民不懈奮斗的偉大精神,深化人民群眾對黨和黨的事業的認知,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促進社會各個階層和聯盟的和諧穩定,扎實穩妥推進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進行,最大限度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偉力。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加強教育和自我教育,注意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社會管理之中,通過外在管理約束逐步內化成群眾的自我意識,提升群眾思想境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注釋]
①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10-26.
②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 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人民日報,2022-07-31(01).
③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16.
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69.
⑥林增平.資產階級與辛亥革命[M].湖南出版社,1991:92.
⑦彭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與結果[N].向導,1924-10-8.
⑧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91.
⑨?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6.
⑩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
?鄧中夏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3:57.
?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20.
?李大釗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834.
?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07.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央檔案館.紅色中華(全編 整理本 5),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60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第16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45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第655.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217.
?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90.
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17.
毛澤東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273.
江西省檔案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355.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央檔案館.紅色中華(全編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29.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央檔案館.紅色中華(全編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30.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央檔案館.紅色中華(全編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400.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央檔案館.紅色中華(全編 整理本 1)[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56.
劉云,吳水弟.中央蘇區宣傳文化建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89-191.
江西省婦女聯合會,江西省檔案館.江西蘇區婦女運動史料選編(1932年—193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91.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新時代統一戰線研究[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9.
[6]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斗爭(蘇區版)[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